【摘" " 要】小學學習是一生學習的開始,更是學習品質形成的關鍵時期。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怎樣養成小學生好的學習品質是一個重大任務。在實際上,結構教學相對較為有效,可以使小學生提升自主學習能力和自主意識,小學數學的結構教學和學習品質的養成對小學生有著重要影響。所以,咱們將就此展開分析,并提出有效方法,希望能對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提升有所幫助。
【關鍵詞】小學數學;結構教學;學習品質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08.188
在現在教學改革的不斷發展下,當今的教育目標除了對學生學習能力提出了要求,還對學生的學習品質形成了更高的標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讓學生形成獨立的數學思維是教師的主要任務。此外還應對學生的學習品質進行培養,對學生進行有效引導。
一、教師的積極引導
在小學數學教學里,教師對學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在課堂中的作用也是非常有決定性的。所以,老師不單單是指導學生如何學習,更應該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品質和端正的學習態度。小學生的模仿能力是很強的,教師在課堂中的言行舉止都會對學生起到引導作用。所以,在實際教學中老師應該給予學生做好榜樣,讓同學們通過行為模仿形成良好的學習品質。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端正學習態度。與此同時,教師在進行結構教學時也需要對學生進行正確的指導,正確運用結構教學的中心原則,讓學生熟悉數學學科的結構,讓學生進行自主預習,有助于學生提高對數學的自信。
例如在進行“平行四邊形”這一章節內容的教學時,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長方形和正方形,學生們可能已經對平行四邊形有了相關的了解,但由于小學生的理解能力較弱,教師應鼓勵學生在學習前進行知識的預習,其次,教師還應幫助學生進行知識結構的整理,讓學生對所學知識形成良好的框架結構。在運用數學結構教學法的同時,教師還要重視學生的學習品質培養,讓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的好習慣。學生在學習平行四邊形時,可能對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的關系不夠清楚,教師可以在此時讓同學們進行自主探索。教師可以讓同學們通過預習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在進行課堂講解時讓學生提出提前預習中所發現的困惑,可以在課上進行探討與總結,最后讓學生深刻理解二者之間的關系“長方形是一種特殊的平行四邊形,但平行四邊形不是長方形”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利用引導教學模式來幫助學生自主探索有關平行四邊形的知識,不僅可以讓學生通過結構教學提升學習能力。還可以在這一過程中培養良好的學習品質,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
二、有效教學和趣味教學
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小學生的注意力很難整節課都跟著老師。對于這種問題,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就應該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利用結構教學法使自己的課堂更加有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數學學科除了需要有數學思維,還要有對于數學的熱愛,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時必須利用多元的教學手段來增加課堂的趣味性,讓同學們樂于學習數學,在實際情況中,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和游戲教學來提高教學的有效性,讓課堂氣氛變得活躍,通過趣味性的教學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質量。例如,在學習100以內加減法這一課程中,教師如果單單通過教材教學就會使課堂變得枯燥乏味,學生很難在這種情況下對數學產生興趣。老師應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可以事先準備好一把糖果,讓一個學生到講臺上來用兩只手抓糖果,并提出問題“哪一只手抓的多”在此之后教師可以繼續提出問題“如何才能知道左手抓得比右手抓的多多少條呢?”就此減法運算,這樣就會使課堂更加生動。在課程結束后,教師可以對所講知識進行回顧,以加深學生對該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的數學運用能力將會得到顯著提高,學生的學習品質也會在此過程中得到充分的培養。
三、循序設問,培養思維的邏輯性,克服思維的盲目
思維的邏輯性是指思維過程嚴格遵循邏輯規則,概念和判斷自身統一,判斷之間不前后矛盾,思路清晰,連貫,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論證時,證據充分,言之有理,持之有據,令人信服,這是一種較高級的思維品質。教學中,特別是在應用題教學中,有的學生分析問題要么無從下手,盲目不知所措,要么就是思路混亂,七拼八湊。教師只要根據題目的條件和問題,-?-步步引導啟發學生思考,有條有序的設問,使學生溝通條件與條件、條件與問題之間的數量關系,弄清解題思路,實現已知和未知的統一,同時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邏輯性、條理性和有序性。如教學工程問題:一項工程,甲獨做要8天,乙獨做要10天,如甲先做4天,余下的任務由乙做還要多少天?根據題中的條件和問題,教師作如下設問:甲的工效是多少?甲的工時是多少?根據這兩個條件可求什么問題?工作總量是多少?根據工件總量和.甲的工作量可以求什么?乙的工效是多少?根據余下的工作量和乙的工作效率可以求什么?或者:問題是求什么?要求這個問題必須知道哪兩個條件?乙的工效是多少?余下的工作量是多少?不知道怎么辦?要求余下的工作量必須知道哪兩個條件?工作總量是多少?甲先做的工作量是多少?不知道怎么辦?要求甲先做的工作量必須知道哪兩個條?甲的工效是多少?甲的工時是多少??(分析法思路)?通過上述一系列有方向性的設問,學生跟著教師有條理、有順序的進行思考分析,理解了數量關系,弄清了解題思路,并能很輕松的列式,培養了思維的邏輯性。
四、挖掘教材,培養思維的批判性,克服思維的暗示性
思維的批判性即思維的獨立性,指善于從實際出發嚴格地按客觀規律辨別是非,獨立思考,解決問題,不人云亦云,不趨奉迎合,不輕率作出結論。獨立思考是學生獲得知識的前提條件。由于小學生意志力較差,思維不積極主動,表現為知難而退,思維不獨立,依賴性強。教學中,教師要認真學習和理解教材,充分挖掘教材內容的智力因素,發揮載體作用,多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機會,多給學生創造機會,使學生多運用知識于實踐。
五、結束語
總而言之,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開端,結構教學與學習品質的培養在這一時期顯得至關重要。因此教師在教學時應積極利用多元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同時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讓學生的學習品質在結構教學中更好地形成。
參考文獻
[1]周淑紅.小學數學核心素養培養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7.
[2]孫興華.小學數學教師學科教學知識建構表現的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