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傳統造紙技術具有悠久的歷史,但由于受現代工業造紙技術的影響,保護與發展傳統造紙技術面臨著諸多的挑戰。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區北張村進行了紙的研究,發現本領域的技術的延續不僅是資金問題,也要與人類的現代生活聯系起來,這樣更有生命力。人工技藝的差異可以簡單地描述人們在很多方面的需求,這是當今社會的手工藝價值,是對傳統造紙技術的保護和發展的新想法,是一種民間無形的文化遺產。
關鍵詞:傳統造紙技藝;技藝性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引 言
造紙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也是中國文化對人類文明發展最大貢獻的一項發明。人類使用的書寫材料被分為三類:一種是硬書寫材料,例如在甲骨文、石頭和竹簡中使用的古文,書寫材料硬,寫工費時、費力。第二種是加工植物的寫作材料,例如古埃及人用的莎草,古代希臘人和羅馬人用的樹皮,還有在東亞使用的椰樹葉子,雖然這些材料很簡單,很容易寫、保存得很好,但容易折疊。第三種材料是深加工的動物和植物的寫作材料,代表的是歐洲常用的羊皮卷軸和早期瓷器上的絲綢,這種材料質地光滑,適合寫作和繪畫,可以保存很長時間。
一、陜西西安市北張村傳統造紙技術發展現狀及保護措施
傳統的造紙技術在一些地區還在使用,陜西省張村就是其中之一,北村鎮坐落在西安長安區,位于西村的20公里處,在西中南部山區,位于平原上,綠樹蔥蔥的植物,在村子的對岸,是周文王,這是西漢十一個王朝的首都,是一種最先進的、發展最快的和集中的區域。
根據解放前中國當地的歷史記錄,村里的數百個家庭幾乎所有的人都在造紙,為什么有這么多人造紙,他們都有自己的理論。根據這個村子的人描述,在漢代留下了傳統的北張傳統造紙技術,至今仍在使用這些技術,據說它是由蔡倫發明的。盡管沒有相應的文件證明,對北張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漢朝,事實上,在1957年,考古學家發現了西漢王朝的巴橋,北張村不遠的地方,這證明了蔡倫的造紙術,以及北張村和巴橋之間的關系給了北張歷史上造紙的新線索。
根據書中的研究,北朝唐村的白布紙出口到南韓、日本,在清末王朝也一直在沿用,解放前的北張村仍然是西北地區的一個重要部分,解放后的北部地區和中國金平報文都在村中使用了大量的文獻,解放后,全國人民的公社期,由國家統一采購,北方紙村成為初級的包裝用紙。
二、對傳統造紙技術的有效保護方法的可行性
中國傳統的造紙技術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在實踐和創新中不斷摸索,最后形成一種成熟的工藝,這技術是一種具有歷史、地區和民族特色的,現代工業技藝對傳統文化的這種工藝以及現代文化價值對傳統文化價值的影響。現代發展模式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的“標準化”和“大眾化”技藝模式的轉變是必然的趨勢,而在農業社會上存在的傳統工藝的土壤是基于農耕文化的農業社會,因此,傳統的具有“多樣性”和“小”的特征,不同性質和特點的兩種技藝方式將帶來巨大的矛盾和沖突,在整個中國迅速向現代化發展的背景下,保護傳統造紙工藝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所謂“技藝性保護”是指在不歪曲自然進化趨勢的前提下,在社會財富保護的技藝活動中,傳統的工藝和傳統的手工技藝模式之間具有非常緊密的聯系。在努力不違背法律和自身作品的情況下,進行手工技藝。工業機械技藝具有很強的排外性,超越自然的力量是一種改造自然技藝方式的工具,而傳統工藝是勞動者自身的力量和人格,工藝的主體是勞動者本身,作為一種自然的一部分,也就是一種自然的力量來創造物質的生活。
然而,中國傳統造紙技術在現代機械造紙技術方面也具有無與倫比的優勢,在過去兩年中,文化界逐漸注意對材料載體的文化遺產的討論。中國傳統文化可以持續幾千年、紙張在材料載體上扮演重要的角色,作為跨越時間和空間的信息傳輸的工具,在人類的歷史中,紙張的質量直接決定了信息傳輸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同時期的紙面向測試有著不同的技藝方法。
在現代技藝的具體實踐中,工藝將面臨新問題,不斷產生新的思路,提高其技術,最終對傳統工藝的新改進。在現代工業社會中傳統的工藝正在逐漸的變型,當然這種變化應在符合歷史發展規律的前提下進行緩慢的進步,外部因素的任何嚴重干擾都將使這種變化具有負面影響。通過不斷解決新問題,工匠可以為現代社會提供物質財富通過自己的手工工作,他們可以滿足各種需求,包括內在的滿足感和自豪感。
為了改變北方張村的傳統造紙技術的保護和發展,只有通過有效的方式來達到目的。在現代社會中,北方的人工造紙仍然具有實用價值,而且它具有高水平的使用價值,也可以感受到傳統的中國造紙技術對未來的保護是光明的。通過不斷探索傳統造紙技術的文化內涵,結合現代社會綠色環保和人文精神的理念,突出了時代的價值和精神。其中,涉及到一系列的問題,例如,手工藝的組織和操作,手工業的承繼者的合作保護,工業政策的相應傾向,技術的改進和發展等等,只有通過協調這些問題才能真正實現對傳統造紙技術的保護。
結束語
現代經濟學認為“技藝”只是物質財富的不斷積累,但手工技藝不僅是技藝物質財富的過程,也是人類不斷認知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人文精神得到了突出的體現,文化語境得到了發展,手工技藝的差異在多方面滿足了人們的需求,這就是當今社會的手工業的價值。
參考文獻:
[1]蘇榮譽. 造紙技術的早期傳播[A]. 東亞紙質文物保護第一屆東亞紙張保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2]榮元愷. 蔡倫造紙術的發明與發展[M]. 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1994.
[3]李元. 陜西長安北張村傳統造紙藝術考察與研究[D]. 2009.
[4]呂品田. 在技藝中保護和發展———談傳統手工技藝的“技藝性方式保護”[J]. 美術觀察,2009.
[5]胡慧仁,謝來蘇,石淑竺. 酸堿性物質對檔案資料用紙老化的影響[J]. 中國造紙,2000.
作者簡介:
劉俁彤(1993.8-),女,漢族,籍貫:河北唐山人,西安工程大學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16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藝術設計,研究方向:產品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