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此文是一篇探索地域文化與山水畫創作之間關系的論文。不同的地域背景下,對創作的表現題材、審美取向與表現方式上都有多樣化的影響。本文從歷史發展上來梳理地域文化對山水畫創作風格流派形成的影響,力求充分論證重視地域文化,不只是重視自然,更要重視自然背后的人文、宗教,使自己的作品達到主觀與客觀的統一。
關鍵詞:地域文化,山水畫創作,風格流派
1地域文化的概念
地域文化是指當地所特有的自然風光,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特有的一種文化特點。而這種地域文化對山水畫創作有著很重要的影響,它讓我們了解這個地方的自然、宗教、人文等特征。
我國地域遼闊,形成了復雜而多樣的地形地貌,造就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多樣的生活方式,不同的審美特點。“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一直以來都是山水畫創作的原則,地域文化給畫家帶來了豐富的素材選擇,豐富的表現方式。由于地域的不相同形成了不相同的地域文化,不相同的地域文化造就了別樣特色的山水畫。而這種山水畫的創作不是狹隘的,是繼承了傳統并展現了獨有的文化特色,重新理解創作出符合時代的審美,符合山水畫發展過程的一種藝術形式。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科技的發展,世界的大融合,也對地域文化產生了更多的理解,從而帶來了更多的創作源泉。
2地域文化對山水畫創作的影響
2.1不同地域文化造就的表現技法
山水畫創作在特定的工具下會產生成千上萬種變化。而從地域文化對表現技法的影響來說,不同的自然氣候特征,不同的人文宗教都會給畫家帶來不一樣的創作感受。
由于南北方地質地貌的差別,創作語言的提煉也是有區別的。南方海拔較低,氣候溫潤,所以山勢多為丘陵,植被較為茂密,山體平緩,整體較為圓潤。北方則海拔較高,氣候較為干燥,溫差較大,使之山體挺拔,山勢險峻,菱角分明。所以南北山水的差異,造就了不相同的筆墨特點和表現技法。產生了如“屋漏痕”、“錐畫沙”的筆墨。又因山體結構的區別產生了多種多樣的皴法,表現土質山的“披麻皴”,表現石質山的“斧劈皴”等。各式各樣皴法都是畫家從自然界中長時間以來的發現與提煉,是長期觀察自然后所得到的經驗。隨著地理位置的不同,背后的人文、歷史也有區別,所以審美也都有了獨特之處,技法的表現也就不同。“一手伸向生活,一手伸向傳統”的提出,就是對創作提出的要求,創作出符合當下地域文化,且又具有時代性、傳承性的作品。
2.2不同地域文化造就的風格流派
同一地域文化背后的畫家容易產生類似的藝術觀點,形成了以同一個地域文化為背景的創作流派。而就此形成了多元化的風格流派,這些流派都具有自己的創作特點。而在中國畫中也早有體現,南齊謝赫在《古畫品錄》[1]“六法”中所提及的“應物象形”、“傳移模寫”,也就是說對這物象創作出符合對象的技法,從而產生出符合對象的藝術作品。在這之后同一地域文化背后的畫家則傳承這一風格流派。產生了各具特色的畫派,如:金陵畫派、黃土畫派、長安畫派、嶺南畫派等。這些畫派大多是以地域文化作為背景,發展起來的。縱觀歷史則不難發現,各朝各代都有著自己的地域流派。如:以江南蘇州為中心的明代“吳門畫派”,主要代表畫家為沈周、唐伯虎、文征明等,還有清代以董其昌為主的“松江畫派”,講究水墨,古韻,體現江南清秀文雅,以石濤為主的“黃山畫派”以黃山作為創作背景進行梳理和提煉出一種新的筆墨創作方式,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以揚州為主的“揚州八怪”則對立意、構圖和技法都有了新的創新。而這些畫派的產生時間都不同,人數也不相同,對后世的影響也不相同,但都“師法自然”,即便傳承,也是傳承自然之法,也是傳承地域文化。可見這些歷代山水畫派,都很強調地域文化,這里的地域文化不只是自然的特色,更是人文和審美的追求。
2.3不同地域文化影響的創作意境
中國畫講究意境,唐代王維在《山水論》[2]中提及“凡畫山水,意在筆先”。而這種造意離不開中國獨特的地域文化,講究“天人合一”。山水畫在創作中既要遵循客觀對象,更要了解對象背后的文化結合自己想表達的情感。“外師造化,中得心源”[3]也就是這個意思。自然的景觀只是一種抒發畫家情感的媒介,不刻意的寫實,總結自然特征,最終為了更好的表現自己的情感。然而意境的產生,取決于畫家自身的思想情感,而這種情感是畫家在這片他所生活的地方帶來的,不同的地域文化所產生出不同的人文思想,而人文思想影響著畫家的藝術創作。深入生活,才能把思想與自然相結合,這也造就了同一環境下的畫家對審美取向有著相同的體驗,對藝術觀的認識較為容易達到共識。
山水畫自古以來需要依托于自然,借景抒情。通過對自然的寫照來轉述畫家對自然、人文、情感的寄托。就地域文化與山水畫創作之間的關系來展現地質結構的不同,人們生活環境的不同,從中產生相應的生活方式,文化背景。文化背景的不同就造就了藝術家對創作理解的不相同,從而產生了不同的表現技法,風格流派、創作意境。
注釋:
[1]刊本為《中國畫論叢書》,與姚最《續畫品錄》合刊,王伯敏注譯,人民美術出版社1959年出版。
[2]刊本為《山水畫語錄類選》,陳洙龍著,人民美術出版社2008年出版。
[3]“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畫家張璪所提出的藝術創作理論。
參考文獻:
專著
[1] 陳傳席. 《中國山水畫史》 [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1。
[2] 李鐵生. 《賈又福山水畫工作室教學思想及實踐》 [M].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3。
論文
[1] 李才根. 《西部山水大構架的研究設想》.《美術觀察》 [C].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2010.10。
[2] 賈方舟. 《從“西部題材”到“西部精神”》.《美術觀察》[C].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2001.12。
[3] 王權朝. 《西部山水畫創作應體現地域文化特征》.《美術大觀》[C].沈陽:遼寧美術出版社,2007.02。
作者簡介:
趙子瑜(1989.09—),男,漢族,籍貫:陜西寶雞人,陜西青年職業學院美術專業教師,碩士學位,專業:美術,研究方向:山水畫創作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