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快速城市化進程中,伴隨著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人們不再滿足于簡單的物質生活,開始追求更高品質的生活空間。與此同時,城市廣場設計作為一種塑造城市空間環境的重要手段,其研究實踐得到了極大的發展空間。本文通過對彈性設計相關概念、在城市廣場應用的研究現狀進行分析,提出設計策略,為之后的設計提供思路。
關鍵詞:彈性設計;城市廣場;公共空間
隨著近幾年我國更加強調在城市建設中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大眾開始關注在人們日常社交空間的城市廣場的空間景觀設計。通過對“彈性”理念的提出、發展及運用的了解,使在設計的基礎上考慮到對未來使用過程的影響。
1. 彈性設計的概念及其意義
1.1彈性設計的概念
彈性這一概念最早源于數學和物理學,形容物質或系統發生移位后能夠回歸本位的能力。彈性是一種正面特性,生態系統被自我賦予的、自我恢復和適應未來的能力,也是人類被上天賦予的預測和規劃未來的能力。正是這種彈性,保持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與和諧共進。
所謂彈性設計,是指將園林設計成一個有活力的系統,可修復的系統,對環境漸變或者突變都能夠適應,并且具有恢復能力的系統。彈性設計賦予園林自我組織和能動性,這種能動性表現在園林的自我愈合和自凈能力。有“彈性”的城市廣場還包含許多新內容,例如保留原來的城市文化、生活習慣,人類賴以生存的工業、商業等。
1.2城市廣場彈性設計研究意義
彈性設計與可持續發展有著根本上的一致性。滿足未來發展的需要也是彈性設計的出發點與歸宿點,兩者在思想發展與具體操作上達到了統一。彈性概念作為一種可持續的理念,被逐步引入到城市公共空間設計當中。
但在目前國內的研究中,彈性設計主要應用于城市建設領域,在公共空間的則少之又少。隨著信息時代的高速發展,人們對物質、文化、精神上的需求增高,城市居民的社會參與性加強,促使了對于城市公共交往空間、尤其是城市廣場空間的關注。在設計中要關注城市生態系統的恢復力和抵抗力,足以應對突然地、但有意義的變化,設計出和諧、平衡的彈性景觀。
2. 國內外研究現狀
2.1 城市廣場研究現狀
古希臘人對城邦公共事務的全民關注促成了室外交往空間——城市廣場的最終形成。西方發達國家對城市廣場的研究有著兩千多年歷史,較國內早很多。卡米諾·西特于 1889 年發表的著作《遵循藝術原則的城市設計》中指出,由于歐洲工業化的大肆發展,對城市空間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至此之后有很多著名研究學者致力于城市廣場的研究,城市廣場一詞也慢慢的走入人們的生活之中。
在今日中國,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日益增長的文化、精神方面的需求,導致了城市居民社會參與性意識的提高,進而促使了人們對社會公共交往空間的重新關注。我國現代城市廣場的建設,雖然在滿足市民交往活動需要、提高城市環境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在地域文化的認知上、價值觀的定位上,生態的規劃與設計上等方面都存在著不足,導致了城市空間設計的落后。不少城市空間,特別是以城市廣場為代表仍停留在“大而空”的階段,其核心空間并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2.2 彈性設計研究現狀
彈性概念最早起源于生態學,由美國學者Hol-ling提出。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出版《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第一次正式提出可持續發展并定義為:“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更為重要的是,彈性設計所研究的使用主體、空間、功能的變化正是落實可持續發展的物質保證。彈性理論與城市系統相結合后,開拓了城市學研究的內容與視野。西方學者雖然在一些早期著作中,認識到城市空間設計應該考慮一定的彈性,但都只是從理論層面提出的只言片語,并未深入。
目前國內學者對彈性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城市規劃和建筑設計領域,而對城市設計中彈性的研究較少,對城市設計中的廣場空間彈性設計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尚未出現相關著作,只是在一些期刊論文和學位論文中對其理論有所探討,同時也缺乏與實踐相結合的系統探討。
3.彈性設計在城市廣場的應用
3.1城市廣場的彈性設計
設計的目標是貫穿整個城市廣場設計過程的主軸,其最終呈現出來的是對人們所預測的未來生活社交場地空間狀態的一種描述。而對城市廣場未來空間狀態的預測是要在理性分析廣場現實狀況和準確把握城市未來發展方向的基礎上進行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經濟、文化等一直在發展變化,同時影響著城市所處的環境背景,進而導致空間發展可能出現新的需求。這就要求城市廣場設計目標在其設定過程中需要有一定的彈性以跟上城市空間發展變化的步伐。
對于公共空間,在設計中通過控制公共空間的位置布局,就能得到大致的輪廓界線。在廣場內通過設計控制與整體布局結構相關的結構要素,包括活動空間、道路等,在保證各小空間之間協調聯系的基礎上,確定一個發展的設計模式,為廣場的空間布局設計提供一個可以參考的形態依據,增強其在未來使用中靈活面對各種情況需求的適應性。
3.2策略小結
在設計中要考慮標準化與特色的結合。在導則、藍圖、三維的物質空間形態等成果形式的基礎上,也要加入制度、政策等不同的成果形式。既要對城市廣場設計目標和內容有具體的描述,也要考慮管理的可操作性和實施的靈活性。
其次要注重理性邏輯與創造性思維的結合。一方面對廣場的現有問題和需求要做出深入的研究和理性的分析;另一方面面對復雜的發展狀況,經常需要同時滿足不同的設計要求,而常規的設計手法往往不能兼顧,故此需要設計者嘗試通過創造性的思考方式進行解答,以滿足可能出現的不同需求。
4.結束語
彈性景觀規劃與設計旨在改進人類社交生活的廣場,令其從當下及未來的快速變化中能夠快速地自我恢復。城市廣場設計應本著“因地制宜”的原則,利用好地形高差的現狀,把廣場主體分割成多個尺度較小的分區廣場,通過小尺度空間的穿插與交融,形成與城市整體空間體現匹配的大尺度空間,營造出富有活力,又延續傳統風貌的文化活動型廣場。整體做到了城市生態系統、商業貿易和地域文化的三者和諧,為社區生活的繁榮起到了積極作用。
作者簡介:
李寧昕,性別:女,單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歷:2016級碩士,研究方向:環境景觀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