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工筆花鳥畫與中國傳統文化是相輔相成的。禪宗里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即是此種現象的思想體現。花鳥畫要進行創新、發展,必須得去認識傳統,在傳統中吸收養料,厚積薄發,并融入時代,才可能有更好的發展前景。從中國傳統文化出發,尋找中國工筆花鳥畫的發展動力。
關鍵詞:工筆花鳥;傳統文化;繼承;創新
正文
一、繪畫中的傳統文化
在中國,中國文化思想大都會說老子思想,因為老子的思想從有開始就一直被人們所接受。他的《道德經》,雖說只有五千字,但是對后世的影響是空前的。紐約時報也把孔子列為世界古今“十大名人”之首。這樣的名譽也是古今第一人了。中國畫是先工后寫,像最開始的《人物龍鳳圖》、《人物御龍圖》等,都是比較工整的,發展到后面才有了寫意畫。這也說明中國工筆畫的淵源是比較深的。而工筆畫中又以花鳥畫見長,發展也最完整。尤其是在北宋,工筆花鳥畫達到了歷史的頂峰。這其中,宋徽宗做出的貢獻是巨大的。他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借景抒情和對自然的審美完美的闡釋出來。
二、宋代花鳥畫中的傳統文化
從宋代花鳥畫中,感受最深的就是藝術來源于生活,但是又高于生活。宋代給考畫院的考生出的許多考題,例如“竹鎖橋邊賣酒家”、“亂山藏古寺”、“踏花歸去馬蹄香”“蝴蝶夢中家萬里,杜鵑枝上月三更”等等,都是傳統生活與傳統文化的有機結合。像“蝴蝶夢中家萬里,杜鵑枝上月三更”一題。有個考生畫了蘇武牧羊的故事,畫中蘇武臥于荒遠的草原上,身上蓋著毛氈被,頭枕著大漢使節,周圍有數只羊圍繞著,一只蝴蝶在他的頭上盤旋飛舞,而背景則是朦朦朧朧的,讓人想到家鄉的遙遠,稀疏的林邊,一只杜鵑棲息于枝頭,微閉著雙眼,天空中明月高懸,地上樹影婆娑,意境之美,讓人不禁為之叫好。這種意境,如果沒有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是絕對畫不出來的,在欣賞的時候,也是需要有中國文化的底蘊的。
三、當代工筆花鳥中的傳統文化
在當代,中國的經濟、文化都在極其快速的發展與演變,多元文化的形成也使得中國文化走向世界。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得到很大改善,審美要求也發生改變,就使得畫家們不斷地去創新。但是工筆花鳥畫在發展的同時,有些畫家為了迎合市場的需要,而去追求形式。他們為了利益、名譽根本無心去探索繪畫,這就使得繪畫流于形式,作品缺乏氣韻。我們應該認識到這些不足,在以后的創作中尋求更好的發展。其中最為重要的還是應該立足于傳統,抓住其本質,這就要求藝術家在繪畫過程中注重中國傳統文化與工筆花鳥畫的融合,在創作中逐步體現繪畫的精神內涵。
四、構成繪畫元素中的傳統文化
眾所周知,傳統的工筆畫主要是使用熟宣和熟絹,而它們的優點是材質細膩,紋理柔和,但缺點就是不能反復制作。而其他的紙制品雖能反復制作,但是作品的氣韻和表現力卻不如傳統制品。就今天而言,雖然紙類制品的批量生產為我們帶來許多方便,但是若想找到傳統工筆畫的繪畫氣韻和繪畫精神,在繪畫紙制品的選擇上就應該遵循古法,尋找一種傳統自然的純真精神。而在構圖方面,工筆花鳥畫講究前后、主次、各種搭配,追求一種渾然天成、天人合一的意境。體現了老莊思想當中的道法自然,和諧統一的思想。畫家們通過觀察自然、體驗自然、理解自然,也即是古人說的眼中之竹、手中之竹以及胸中之竹來返璞歸真。在此中,體現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底蘊,也使畫面有一種美好的氛圍。在色彩方面,謝赫的六法中,就講到隨類賦彩,即根據繪畫對象的不同賦予它不同的色彩。中國從遠古時代就使用自然的顏料,傳統顏料分礦物質顏料和植物性顏料,在色彩上是較為單一的,卻都是傳統工筆花鳥畫的精髓。用這些顏料畫出來的作品氣韻生動、色彩鮮明。而現代工筆花鳥畫用的顏色種類繁多,但是卻導致工筆花鳥畫流于普通。其實在古代,工筆花鳥畫之所以如此的經典,與畫家們講究天人合一的意境以及他們所使用的顏色是密不可分的。這些顏色都來自大自然,是上天的饋贈,藝術家用它來作畫,這里面就有藝術家的主觀感情、技法和大自然的氣息,作品里自然就有了天人合一。
總結
中國的傳統繪畫一直追求的是人們在情感上的共鳴,它并不僅僅追求繪畫的技法性,而是中國傳統文化與繪畫技巧的高度融合、概括、統一。它里面既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和符合時代的審美趣味,有體現了畫家的真實情感。解讀中國工筆花鳥畫,使我們能更進一步的研究中國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M].上海:上海復旦大學,2006.
[2]梅忠智.20世紀花鳥畫藝術論文集[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1.
[3]彭吉象.中國藝術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1.
[4]江宏偉.當代名家藝術觀——教學篇[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5.
[5]陳傳席.陳傳席文集[M].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1.
[6]李峰.中國畫構圖原則[M].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05.
[7]申元元.論新文人畫與復古[D].華東師范大學,2007.
[8]許余燕.當代中國工筆花鳥畫中的復古現象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3.
作者簡介:
任安容,女,1995年2月,漢,貴州遵義人,碩士學位,四川理工學院,中國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