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畫的學習,通常被分成了三個大的版塊,即包括臨摹、寫生、創作的三位一體的教學形式,而臨摹與寫生跟創作之間又存在著一種作用關系。臨摹是學習傳統,寫生是尋求創新的重要手段,而通過這兩種方式所學到的東西則體現在創作當中。所以寫生也是我們學習中國畫的一個重要方式和必經階段。本文主要結合寫生經歷,闡述寫生對于學習中國畫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寫生;創作;創新;觀察
正文:
一、寫生觀念
中國畫是一個涉獵廣泛的繪畫系統,如果細致分類可以規劃為很多種類,但概括地來說則主要分為山水畫、人物畫、花鳥畫三大類,而寫生對于這三類當中的任何一類都是非常重要的。中國畫自古以來也有很多人非常重視寫生,公元四世紀初,南朝劉宋時期的山水畫家宗炳在 《畫山水序》中就這樣寫到:“身所盤桓,目所綢繆,以形寫形,以色貌色”,這就是將畫家游山觀水,所到之處的景色通過形和色狀寫出來,宗炳還提出了“妙寫”自然的概念,這大概可以算作我國早期山水畫方面的寫生觀念。除此之外也還有很多畫家、繪畫理論家也重視寫生。但到了清朝,董其昌提倡運用前人母題作畫,單純研究筆墨意趣,這一觀念吸引了“清初四王”等諸多畫家,他們把這作為中國畫的“正統派”,堅定不移地予以追隨,更由此影響了千千萬萬的畫家。可以說他們的主張確實給予了中國畫筆墨方面較大的發展,但同時也使得中國畫的創作在題材方面陷入了僵滯狀態。這類畫家幾乎從不寫生,也甚少觀察自然,所以他們的畫雖然筆墨技法醇熟,但卻大都缺乏新意、深度不夠。到了民國初期,康有為、陳獨秀、徐悲鴻、高劍父等人提出了美術革命、國畫改良的主張,提倡吸收部分西方繪畫(主要是寫實主義的)的觀念與傳統繪畫進行融合,尋求中國畫新的發展。而西方繪畫向來非常注重寫生,于是寫生的重要性也再次在中國畫中得到了高度的重視,進而成為了往后中國畫教學中的一大版塊。
二、前輩觀點
近現代很多大師都對寫生相當看重。例如張仃和李可染。李可染早在1950 年就發表了 《談中國畫的改造》 一文,他在文中談到:“改造中國畫首要第一條,就是必須挖掘已經堵塞了六七百年的源泉”“我們要從深入生活來汲取為人民服務的新內容。”而張仃在1955年發表的 《關于中國畫創作繼承傳統問題》一文中,論到 “發展中國畫創作繼承傳統的必要步驟”時,曾明確提到: “提倡中國畫家寫生,寫生不是目的,而是學習直接描寫所表現的對象,積累素材,作為創作的必要手段,進一步要求深入生活。”李可染所說的要挖掘堵塞中國畫六七百年的源泉,就是指通過寫生來師造化,張仃則號召中國畫家寫生,他們都將寫生看成深入生活,描寫對象,創造新作品的重要手段。
三、個人體會
最近剛剛結束一門寫生課程的學習,讓我體悟到了很多東西。此次寫生課程我們首先是外出寫生,去到了風景壯麗的太行山。當時正值太行山的花季,滿山都是明媚的春色,杏花、迎春花、桃花、梨花在我們停留的十來天里相繼開放,在為旅途提供怡人風景的同時也為我們增添了不少寫生的素材。在那里我們主要進行的是山水和花鳥的寫生。首先說說山水方面,在此之前雖然也看到過很多太行山的照片和畫作,但是不身臨其境真的體會不到那種壯美,刀劈斧砍似的大山,古樸厚重的石頭建筑,蒼勁荒涼的大背景中掩映著的一片片盎然旖旎的春色;衰敗與繁盛互相交織,蒼涼與秀美齊頭并進,瞬間就被激發出作畫的欲望。置身其中體驗著那方山水的氣質,作畫時也可大膽為之,不必擔心哪座山畫得不符合地域特色,看得多了你才知道構成這種山水氣質的本源在哪里,才可大膽地去偽存真、移地造景。這不僅僅是簡單的增加了素材,更是拓寬眼界、是去追尋地域特色的根源,體驗那方山水的神韻。有這樣的體驗畫出來的山水才能極盡表達之能事、才能飽含深情、景意相融。其次關于花鳥方面,這樣的寫生能夠讓我近距離地觀察每種花的形態氣質,準確地了解每種花的結構,觀察花朵含苞時、新開時、燦爛時、萎靡時、零落時的各種神韻,并且及時抓住這種體驗畫下來,紙上的花兒好像真的就在生長開放,散發著陣陣幽香。每一種花都像是不同的女子,清純的、嫵媚的、冷傲的、質樸的,個個都是那樣的與眾不同,迷人至極。越去感受我就越想用手中的畫筆去傳達這種美感,一邊記錄下她們的美,一邊讓筆下的紙長出生命。這些都是對景寫生才能獲得的審美體驗。
外出寫生結束后,我們又進行了人物寫生。寫生對于人物畫創作也是非常重要的,畫人物最難的是必須做到“神似”,如果通過照片作畫,做到“形似”不難,但要準確剖析一個人的精神氣質,就一定少不了寫生。畢竟照片已經包含了一層人為處理,已經不一定能如實傳達對象的氣質了。而寫生不同,眼前的對象是鮮活的、靈動的,你可以細心地觀察每一個結構,也可以獲得最直接的感受。這樣來作畫既有現實依據,又有鮮活的審美感受,完成的作品也是富有激情的。
這樣的寫生,除了能夠準確生動的描繪對象,還能為創作提供很多新穎的思路,同一個對象,每個人的審美感受都不同,如果只是觀賞或臨摹別人的東西,你就再難畫出新意與個人特色。通過寫生,抓住你與別人體會到的不同感受,可以形成自己的繪畫特色;即使發現不了新的東西,也可以通過深入的觀察在前人的基礎上加以提煉升華,傳達得更加精煉。
結語:
通過這些梳理我們不難發現,寫生對于中國畫來說有三個最重要的好處,一是為作畫提供現實依據,可以準確了解對象的結構、形態;二是切身地感受對象的氣質、神韻,為作品賦予濃烈的感情。除此之外還為創作提供新意與動力,所以寫生是我們學習中國畫不可或缺的方法之一。
參考文獻:
[1]李可染.談中國畫的改造[J].人民美術,1950.
[2]張仃.關于中國畫創作繼承傳統問題[J].美術,1955,(6).
[3]李朝昱.淺談中國人物畫教學中寫生課程的重要性[J].美術教育研究, 2016.
[4]吳冠中.向探索者致敬——張仃畫展讀后記[Z].N雜志紀念張仃特刊,2010.
作者簡介:
楊鳳,女,1994年4月,漢,四川攀枝花,碩士學位,四川理工學院,中國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