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龍躍東方》是以各式各樣的打擊樂為主角,再加以豐富多彩的民族管弦樂配器手法,二者相互結合,使音樂節奏歡快,氣氛歡騰;本文從音樂創作的結構、 音高材料、和聲、復調等各個方面的創作技法進行研究。
關鍵詞:打擊樂;民族管弦樂;創作技法
一、作品簡介
作曲家劉長遠的《龍躍東方》(又名:茉莉花開)是2010年4月份完成的作品。作品設計將18個鼓被分成9個為一組,共兩組,由兩個領奏的打擊樂人為主,另外還有一個打擊樂人用馬林巴和顫音琴作領奏,因此該作品是為打擊樂與大型民族管弦樂隊而作。作品的結尾高潮處引用了民歌《茉莉花》,用茉莉花主題象征著中國。在經歷了重重困難后,茉莉花終于怒放,以此象征著祖國變得日益強大、繁榮。該作品的副題是獻給我們可愛的祖國。專門為2010上海世博會而作的。
二、創作技法探究
1、作品結構分析
該作品整體結構可分為引子(1-20小節)、呈示部(21-125小節)、展開部(126-263小節)、再現部(264-307小節)、尾聲(307-322小節)等部分,是一個奏鳴曲式結構。
引子部分以打擊樂為主引入,再注入節奏上的變化,最后以吹管樂先后演奏,從而撥開樂曲的主部主題,宛如欣賞了一朵茉莉花開放了自我。
呈示部主要是由民族管弦樂隊演奏,可分為主部(21-95小節),是樂曲的主部主題,主部是一個三部性結構,從78-95小節是主部的一個變化再現;到95小節開始是副部主題的呈現,也是作曲家獻給祖國的音樂主題,一直到第124小節處引用副部原主題結束了整個呈示部。
插部是由打擊樂構建的,材料來源于引子部分,由不同的打擊樂先后演奏,樂隊輔以節奏上的變化,再配合每分鐘158的速度進行,使整個插部聽起來是一氣呵成的感覺,將打擊樂的特性展現的淋漓盡致。
再現部只再現了呈示部的副部部分,采用樂隊全奏,將全曲推向了高潮,代表著茉莉花在經歷了重重困難之后終得開放,同時也象征著我們祖國在經歷了民族崛起之后的日益強大、日漸昌盛。
尾聲運用了引子當中節奏變化的材料,由打擊樂做快速的運動,樂隊部分則進行節奏上的變化,形成全曲的首尾呼應。
2.主、副部音樂主題動機的構建
(1)主部音樂主題動機
主部主題動機是由A-#F的下三度音程跳進構成,在重復一遍后,又加入上四度的D音,使主題旋律音程擴大,旋律起伏明顯(參見譜例1);主題旋律一直是在圍繞中心音A進行展開,旋律第一句從中心音A開始,到中心音A結束,為D宮調式。旋律的第二句從A-#F中間加入上四度宮音D開始,兩遍之后,隨之進行材料分裂(參見譜例2),主部第一段旋律的發展都緊扣主題動機的音程關系;主部第二段從38小節開始,第一句為E角調式,但作曲家卻有意的強調主音的上四度A音,也是就是主部主題的中心音,以此來與前者形成派生關系,第二句是第一句的轉調重復,轉入B角調式,依然強調主音的上四度音;作曲家在整個主部都是圍繞中心音A展開,利用其上、下音程的跳進關系來渲染一幅熱鬧、歡快的場面。
譜例1
譜例2
(2)副部音樂主題動機
副部音樂主題動機是由民歌《茉莉花》的主題句刪減而來,保留了旋律的四個支柱音——角、徵、羽、宮;作曲家將這幾個音做成一種對稱的結構(參見譜例3)來作為副部的主題,主題旋律音高以三度跳進、二度級進的方式從角音進行到宮音,隨后又折返進行到徵音,形成峰形旋律,但依舊保持著民歌《茉莉花》的音調;作曲家在這個主題旋律的發展過程中,同時也一直強調著徵音,形成徵調式,這與民歌《茉莉花》形成了呼應;作曲家將這個主題獻給國家,擴大了音樂主題的意義,描繪了一幅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美好畫卷。
譜例3
3.和聲的運用
在和聲上,作曲家運用了一系列的三和弦、七和弦、傳統的四、五度和弦以及復合和弦,這些和弦的運用,使整首作品既賦予現代氣息,又充分體現民族音樂的特性,真正實現了“雅俗共賞”的理念。
三和弦的運用主要在主部主題部分,這里的三和弦用了宮音上的主和弦,隨后進行到五級的第一轉位和弦,接下來又回到主和弦,之后到四級和弦,再進行到五級和弦,整體形成了Ⅰ-Ⅴ-Ⅰ-Ⅳ-Ⅴ的和弦進行形式(參見譜例7),作曲家在這里了運用了西方大、小調的和弦進行方式明確了調性,同時也增強了音樂穩定性。
七和弦的運用主要在以打擊樂為主的演奏部分,例如引子部分,開始就是一個#D-#F-A-C構成的一個減七和弦進入,給人一種面臨危險的緊迫感;隨后在第5至11小節,彈撥組和拉弦組以三十二分音符連續演奏一個八度的七和弦;這種用法在一定程度上增添了音樂的色彩性。
傳統的四、五度和弦在在引子的七和弦后面出現,是由A-D-E-A構成,這個和弦已經預示了主部主題的中心音,也是從這個和弦引出的主部主題的。這個和弦一出現,打破了前面七和弦帶來的不穩定感,將民族特性風味逐步帶進音樂,從而喚出主部主題。
復合和弦,一般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七和弦疊置在一起叫做復合和弦,是近代音樂創作的一種復合和聲手法;這種和聲音響復雜,但給近現代作曲家帶來了和聲上的新思維;在這首曲子當中,作曲家在展開部中大量使用了這種復合和聲的手法,但作曲家將兩個七和弦并置在一個音區里,并且還將復合和弦的另一種形式高疊和弦進行和聲模進,使之音響的色彩性和緊張度得到了變化和加強。
4.復調音樂織體的應用
復調音樂是將多層具有獨立意義,甚至具有鮮明性格特征的旋律,按照復調結構的邏輯結合成統一的音樂整體,達到表現音樂內容、塑造音樂音樂形象的目的。[1]正是因為有了復調,音樂才有了層次,音樂形象才更加的生動、突出。
在本曲主部的第二樂段第二樂句(47-53小節)中,采用了卡農手法寫作,先由馬林巴奏出旋律,隨之顫音琴在后一小節將同樣旋律低八度奏出,形成你追我趕的狀態。
本曲副部的旋律是用復調手法構成,例如在106小節,高音笙吹出主題旋律,下面拉弦組樂器做復調的模仿進行,以填充主旋律的留白;從114小節開始,一共出現了三個層次的旋律進行,其中梆笛、新笛、和中音笙演奏一條旋律,曲笛和高胡、二胡、中胡演奏一條旋律,低音笙和大提琴、倍大提琴演奏一條旋律;這幾條旋律以線條感相互穿插、相互補充,共同組成美麗的茉莉花歌唱性的旋律,讓人不禁想起茉莉花含苞欲放的唯美畫面,同時也象征著我們祖國屹立在古老的東方冉冉升起的輝煌場面。
5.打擊樂的領奏編配
在這首作品中,打擊樂也同樣占演奏的主要地位,作品一共用了十八件打擊樂器,分別是:定音鼓、邦戈鼓、通通鼓、排鼓、吊鈸、大鈸、小鈸、木魚、云鑼、小鑼、大鑼、大軍鼓、小軍鼓、鐘琴、編鐘、碰鐘、顫音琴、馬林巴;其中以演奏邦戈鼓、通通鼓(這兩件打擊樂為一人演奏)和排鼓的兩位演奏者為打擊樂主要領奏,輔之以演奏馬林巴和顫音琴為領奏。作品的引子部分就是以兩位打擊樂者領奏進入,作曲家采用魚咬尾的形式,將節奏相互錯開,但后一位領奏者的第一個鼓點要與前一位領奏者的最后一個鼓點相重合,以達到鼓聲連續不斷地效果。在后面齊奏的時候,兩人動作整齊劃一,甚至槌起槌落的動作都完全相同;僅僅在引子部分就能突出作曲家為了突出打擊樂的地位,進行了精心的設計。從引子到展開部,再到尾聲,只要是以打擊樂為主的部分,都是以這兩位領奏者的鼓為主要位置,讓聽眾覺得熱血沸騰。
馬林巴和顫音琴在主部部分也承擔起了短時間的領奏,它們擁有寬闊的音域和明亮的音色,因此作曲家將它們來演奏旋律,來獲得作品在音色上的變化。在副部主題部分,這兩件樂器和編鐘云鑼、鐘琴等樂器交相輝映,奏出了輝煌的茉莉花主題,讓人仿佛置身于一片寧靜、祥和的場景。
三、結語
通過以上的簡短分析,我們不難看出作曲家對這首作品的精心設計,同時也體現了作曲家高超的創作技術和對民族樂器透徹的了解;民族音樂的創作不同于其他音樂創作,民族音樂創作需要有其文化根源,不作無源之談;所以民族音樂的創作要深深扎根于本民族文化,將本民族的音樂元素和西方的創作技法相結合,這樣才能創作出既有時代氣息、又具有民族韻味、更與國際接軌的優秀作品。
注釋:
[1]于蘇賢.復調音樂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5
作者簡介:
周俊華 廣西藝術學院音樂學院 2016級研究生
項目基金:
廣西藝術學院研究生教育創新資助項目《第六屆中國東盟音樂周民族管弦樂創作技法探究與應用》(項目編號:2017XJ23)結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