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的笛簫具有古老而悠久的歷史,在我國五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只要是有文字記載的史料,都可以查到有關笛簫的蹤跡。八千多年前,在河南舞陽文化中,骨笛是笛簫的鼻祖,它開創了笛簫的先聲。笛簫文化不僅貫穿歷史,其制作工藝更是被很多手藝人傳承,在不斷發展中越來越具有“匠心精神”。文章首先對笛簫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方法進行逐一分析,然后從笛簫的起源與傳承、類型與構造等方面介紹笛簫,最后通過介紹制作大師鄒敘生及其技藝,說明匠心精神的重要性。期望通過本次研究,能讓笛簫的制作工藝得以繼續發揚光大。
關鍵詞:民族管樂;笛簫制作;笛簫種類;匠心精神
1 緒論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禮樂之邦的稱謂,在考古發掘中最早的“骨笛”誕生于距今八千年前,足以證明樂器在我國的悠久歷史,研究者認為骨笛應該算得上洞簫
的始祖,著名的“四面楚歌”吹的就是洞簫,竹笛是漢代張騫出使西域的時候帶回來的,在此之前我們一直把洞簫稱作笛子,為了將二者區分開來,人們便將傳統的、豎吹的樂器叫做洞簫,把由西域帶回來的、橫吹的稱作竹笛,二者的音色也有較明顯的區別,前者聲音低沉、幽深,后者聲音悠揚、高亢,橫吹笛子豎吹簫是最普遍、最通俗的說法,洞簫、竹笛因其悠久的歷史都備受我國廣大勞動人民的喜歡和愛好,還有制作材料容易被砍伐,最后,無論是獨奏還是重奏都是便利的演奏形式,對此,本人根據自己對于兩種樂器的學習體會,從制作歷史和文化內涵、制作工藝和方法、現狀和市場前景等方面進行分析、研究,一個是為了我國民族樂器的傳承與發展,另一個是為了學習者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2笛簫的構造與類型
2.1 笛子的構造與種類
笛子的基本構造,笛子使用竹子制作而成的,一般經過裁料、上漆、鉆孔、校音、纏線、刻字等制作工藝完成。在笛身上刻字是笛子制作的一大特色。笛子主要是由笛管組成,將中間部分掏空,外部呈圓形,在管身上打孔,包括:1個吹孔、1個膜孔、6個音孔、2個基音孔和2個助音孔。笛子的結構包括:笛身、笛塞、笛膜、笛孔、海底、纏絲、飄穗、鑲口等部分組成。
笛子的種類有很多,其中包括定調笛、七孔笛、加鍵笛、玉屏笛、曲笛、梆笛、十一孔笛等,受到地理環境的影響,形成了風格迥異的南派與北派。其實,笛子是一類樂器的稱呼,倘若按照笛子的音高進行分類,可以分為曲笛、梆笛、中音笛等不同種類。
曲笛,由于是昆曲的伴奏樂器,所有又被稱之為市笛、班笛,由于產自蘇州,所以又被稱之為蘇笛。這類笛子的音高多為D調貨C調,由于管身長且粗,所以音色圓潤而醇厚,主要在我國南方地區流行,適合合奏或獨奏。該笛子的貼膜較松,這樣可以保持音色清晰自如。在演奏中,顫音、倚音、迭音的裝飾手法使用較多,吹奏時切忌斷奏。梆笛,是從梆子戲中得名的,通常使用A調、G調、F調等。管身短且細,音色明亮而高亢,是河北梆子與秦腔的伴奏樂器,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梆笛主要應用于北方,這可能和當地人的生活習慣有關。玉屏笛,產自貴州玉屏縣,笛身精美,通常刻有山水、鳥獸、花草等圖案。成對的雌雄笛更加出名,雄的笛管較粗,刻有龍騰;雌的笛管較細,刻有鳳鳴,雕刻工藝十分具有特色。
2.2 簫的構造與種類
簫的基本結構是竹子,需要將竹節內部全部打通。用于制作簫的竹子必須十分筆直,并且內部要經過銑,新制作的簫口一般要保留竹節,除了尺八,外部均為竹子的正常外觀,也有一些簫將外部的竹皮曲調,如玉屏簫。好一點的簫通常是九節的。吹孔到上一指控間要有刻畫,筒音出音孔的正面要有作者的落款。有的簫為了方式斷裂,還會扎線。為了方便合奏,一些簫還會接有銅。
簫的種類很多,一般包括洞簫、玉屏簫、琴簫、九節簫、紫竹洞簫、八孔簫等。其中洞簫的直徑約為2.2cm,開六個音孔,前五后一,在民間較為流行,適用于獨奏。玉屏簫的直徑為1.05cm左右,一共開六個音孔,前五后一,常使用玉屏縣生產的黃竹制作,音量較小,適用于自行娛樂或工藝擺設。琴簫的直徑比洞簫稍細,開八個音孔,前七后一,音高低于洞簫,常與古琴聯合演奏。通常在琴簫的中間會街上銅節,目的是為了讓音調與古琴的音調更好地融合在一起。九節簫的管身上可由文字或圖案,外部涂有黑漆,音色優美、醇厚,適用于輕音樂或戲曲的伴奏。紫竹洞簫的管身較粗,沒有節數限制,音色較為低沉適用于獨奏或合奏。八孔簫的直徑與洞簫一致,開八個音孔,與傳統六孔簫的吹奏方式一致。八孔簫的音量大,并且容易轉調,適用于藝術院校。
3 制作大師——鄒敘生
3.1 人物簡介
鄒敘生是我國著名的笛簫制作大師、工藝美術師,又是中國民族樂器學會、江蘇省樂器協會、蘇州工藝美術學會會員。其祖籍江蘇無錫,原本是蘇州民族樂器一廠的員工,后繼任蘇州民族樂器一廠工藝美術師以及笛簫制作師、校音師,如今鄒敘生已經成為我國笛簫制作界的泰斗。鄒敘生的笛簫制作工藝與制作方法別具一格、獨運匠心。尤其制定的“十二只定音套笛”,在笛子制作方式上改進了我國傳統竹笛在制作過程中出現的定音難這一重要問題。在簫的制作方式上,鄒敘生又優化我國傳統的制簫工藝。
我國傳統的簫制作方式有明顯的南北之分,南方制簫多采用“V”型吹口,而北方制簫多采用“U”型吹口,這中南北分立的制簫方式在我國流行百余年。而鄒敘生則大膽改革和創新,在深入研究南北方的制簫差異和制簫特點后,不斷嘗試,最終制定了獨特的“V加U”聯合式的簫吹口,并且獲得了極好的使用效果,受到廣大民族樂器愛好者和名族樂器演奏家的喜愛和認同。鄒敘生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之高的成就與他年輕時的經歷與多年的刻苦鉆研是分不開的。鄒敘生一九三五年出生,一九五零年在江蘇周涌昌樂器店學習民族樂器制作,一九五六年進入蘇州民族樂器一廠工作,當時他只是一名學徒工,后其跟隨笛簫制作老藝人唐寅昌學習笛簫的制作和校音,并由此開始了其長達數十年的笛簫制作之路。鄒敘生在笛簫制作上的第一個大膽改進就是研發了“十二支定音套笛”,并對低音笛(倍大笛)、由六排孔演變出七一十一孔笛、口笛、加鍵笛、二十四管排笛、土良、竹管等一些少數民族樂器其也有著自己獨特的制作心得和制作工藝,并獲得了廣大民族樂器愛好者和民族樂器演奏者的認可。
3.2 制作技藝
鄒敘生的笛子制作工藝總結起來主要有三個主要特點,第一個是選、第二個是準、第三個是校。在選擇基材時鄒敘生是十分考究的,我國總有竹品千萬,能成笛簫者不過二三,所以笛簫的基材對笛簫的成品甚至于音色都有著十分明顯而重要的影響。鄒敘生多采用淡竹、苦竹、紫竹這幾種,而這幾種竹子的產量在蘇州是十分低的,有時鄒敘生還要親自赴安徽、江西等地選材。第二個是準,無論是在烘竹、撬竹、開孔等工藝的制作過程之中鄒敘生是十分有耐心的,對烘烤溫度、時間、孔位位置、胎毛處理程度等關鍵因素都有著十分考究和細致的處理,所以由鄒敘生所做出來的笛簫才能夠歷久彌堅,音準非常。第三個是校,校即是校隊音準,鄒老先生的耳朵是非常厲害的,能夠準確聽出不同孔位、不同氣息下笛簫的音準情況,有絲毫的偏差鄒老先生都不會有用的,都是不會讓其成為成品笛簫流出的,鄒老先生在音準的校隊上是十分認真、較真的,所以其校對音準的時間也是非常長的。鄒老先生的付出是由回報的,其笛簫成本不僅在我國笛簫制作界是非常出名的,在國際間也是名聲滿滿的,幾十年間鄒老先生的弟子遍布海外,有些已經能夠獨擋一面,并且在笛簫制作界聲譽十足,但鄒老先生仍然放不下自己的“本質工作”,辛勞但也享受著這份快樂。
縱觀幾十年間鄒老先生的聲譽可謂豐富,一九七九年,鄒敘生為了規范笛簫的制作標準,為后人節約制作時間、提升制作質量、提供寶貴建議,其研發了笛簫內徑卡尺用來測量笛簫內徑和孔徑的大小,并系統的整理和規范了各種音調的孔位,在我國笛簫制作界獲得了廣泛認可,至今仍有大量人使用該制作標準。鄒敘生的笛簫制作不僅在國內出名而且蜚聲國際,其作品獨運匠心、音準非常、工藝精細,一九七一年,由他制作的笛子受邀參加法國國際聲樂展覽會,一九七九年和一九八五年其所制作的笛簫被評為江蘇省和輕工部優秀產品,一九八八年其笛簫作品又被評為輕工部優秀產品。而至八十年代起其獨特的十六支刻有詩詞的笛子套裝、精致笛深受國內外民族樂器大家的喜愛,并慕名而來。在一九八九年由其制作的二節迪參加了“北京首屆全國樂器博覽會”并獲得了高度的認可和肯定。
4 笛簫制作的匠心精神
4.1 精心調試,一絲不茍
對于一只好的笛簫產品而言,其材料和工藝都是十分重要的,按照笛簫工藝家的說法,優秀的笛簫作品其材料的比重占到百分之六十,而工藝的比重占到百分之四十,由此可見,笛簫的基礎材料對一個優秀的笛簫產品而言其作用和影響是非同小可的。一般而言,竹笛要選取五年以上的竹子,自然風干時間在三年以上,其中苦竹、紫竹、斑竹、湘妃竹都是很好的笛子輔材。當前市場上,苦竹是做笛子最常見的基材,而對于簫則是紫竹為好。雖然笛子和簫看起來只是很簡單的一種器樂,僅僅是一根中空的圓柱加幾個孔,但是要想把它們做得好,則需要下很大功夫,每個孔的位置以及毛坯的光滑程度都會影響到笛子和簫的音準和音質,絲毫的偏差,就會帶來很大的聽覺差異。所以一般優秀的笛簫制作者都是很好的笛簫演奏者。
4.2 提升品質,杜絕花哨
笛簫與許多樂器一樣其不在乎外表,而更注重內在的品質,什么是笛簫內在的品質,即音質和音準。過分美化笛簫產品的外表是對提笛簫產品的品質沒有任何關系,所以,笛簫在制作過程中一個良好的制作者是對地作品的內在有較高的需求,外表遜之。歷代也多見有許多音樂家和笛簫制作家在材料的選擇上花空心思,比如有人就使用比較名貴的紅木甚至金絲楠木、黃花梨來做笛子和簫,但就其實際成品在聲音和吹奏上效果來說還是竹子最佳,有竹子所制成的笛簫作品的音色和質感是最好最佳的。竹子與笛子和簫似乎有一種天生的默契,用竹子制成的笛子和簫,其低音柔、中音穩、高音亢,音色質感平滑,音調精準。所以,一個優秀的笛簫產品其核心在于對毛坯的打磨程度以及對加工過程的用心程度。要想使笛子聲音精準、質地優良就必須在選材和加工過程中多加心思,根據笛簫不同的定位選用不用的竹品,在制作過程中驚喜處理毛胎,精準處理孔,反復調試、嚴格把關、拒絕在外面上花無用功,這樣才能制成一個好笛子或簫。笛簫的本質在于使用,其音色的好壞才是決定一個笛簫產品是否優良的關鍵所在,而非鑲金嵌銀。
4.3 廣交朋友,提高技藝
古有伯牙子期相交于音樂,其實對于笛簫的制作也需要不斷嘗試新方式、新方法,使用新工具和新工藝,廣交朋友,不斷聽取他人在笛簫制作過程中所產生的心得和想法。就比如前些年出現過程的七孔笛和八孔簫,雖然在音域上交六孔樂器有了不小的提升,但其演奏效果卻遠不如六孔樂器。雖然這是一種“失敗”的嘗試,但卻給傳統笛簫制作藝術帶來了新思路和新想法。無論是何種藝術形式其都不可閉塞視聽,要廣開視野,吸收當前流行的藝術形式不斷完善和擴展自身的藝術內容和藝術領域,笛簫制作也是一種藝術,要想不斷提升笛簫制作者自身的制作水平和制作技能除了要不斷嘗試新方法、選取新材料,還要學會聆聽,及時有效吸取他人經驗,廣交朋友,不斷琢磨自身技藝,有時“失敗”也是一種寶貴經驗。另外,在笛簫的制作過程中一定不能忘了傳統,雖然隨著工業和科技的發展,笛簫的制作工藝日趨簡單、工業化,但一個好笛簫仍然是在傳統笛簫工匠粗糙、有力而細膩的手掌中摩挲出來的,所以在笛簫制作過程中對于傳統優秀技法一定要傳承,不可將笛簫的制作過于依賴工業流水線,汗水是笛簫的滋潤劑,用心和勤勞才能鑄就笛簫的靈魂。
結論
笛簫是我國古典器樂之一,其承載了古人的智慧精華和傳統文化,制作笛簫不僅需要優選基材、精心打磨,還需要精準定音、用心調試,這樣才能使笛簫成品有靈魂、有音準、有特點。笛簫不僅僅是一種樂器,更是一種精神、一種境界,是我國獨一無二的音樂文化力量。傳承笛簫制作工藝不僅僅是對我國古典手工技巧的繼承和發揚,更是對我國古典文化的繼承和傳播,其中蘊含了我國經典的“匠心精神”,是我國優秀民族精神的一種展現。
參考文獻:
[1] 周青青.中國民歌[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1985年版.
[2] 李昆麗.中國民族器樂鑒賞[M].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
[3] 林克仁.中國簫笛史[M].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年1月.
作者簡介:
徐昊(1995—),男,漢族,籍貫:江蘇蘇州,學歷: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在讀,單位:蘇州科技大學,研究方向:作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