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林風眠先生,中國現代偉大的藝術家和教育家,是中國美術學院的創始人。\"五四”新文化運動興起之后在其的影響下,遠渡重洋留學法國,系統學習西方繪畫,回國后一生致力于藝術創作和我國藝術教育事業。在漫長藝術生涯中,始終堅持探尋藝術之路,融合中西方藝術之長,獨立探索出獨特的時代風貌和民族特色,又具有高度個性化的敘情繪畫風格。他所創作的藝術作品,格調清新,情趣昂然,意境深遠,給人們帶來了美的享受。林風眠先生在早年留學期間不但觀賞鉆研了大量西方古典主義的作品,得到了正規系統的繪畫訓練,而且對當時剛剛興起現代繪畫風格非常關注和喜愛。林風眠先生繪畫之長在于,留學期間他不僅學習西方現代藝術, 而且把目光轉向中國傳統民族繪畫。他使用中國畫的工具材料,又從民間瓷器紋樣中吸收了靈活的筆墨形式,因而形成了林風眠獨特藝術風格,先生的藝術不僅是傳統與現代,也同樣是聯系東西方繪畫之間的一座橋梁。
關鍵詞:調和中西;簡約;探索
一、 兩個階段的兩種風格
在執教于北京藝專和杭州藝專的數十多年之中,先生一直致力于美術教育和藝術運動,將自己的藝術創作位于其次。雖然如此,先生仍然給世人留下了許多卓越的藝術作品,清晰地呈現出兩個階段,兩種傾向 —第一個階段從1926年到30年代初,主攻油畫創作,其藝術創作源于苦難的中國,具有深刻的現實主義,但在畫法風格上具有表現主義,造型簡單,筆觸粗狂,色彩厚重,代表性作品有《民間》、《人道》等。第二個階段是從三十年代前期到后期,轉為中國畫創作,題材分為花鳥、風景和人物三科,表現內容脫離現實,借用文人畫的題材進行藝術形式上的探索,旨在造型、色彩、空間處理等各個方面進行中西繪畫融合,為中國畫在道路上尋求新的出路,一是由于現實的原因,二為先生留學歐洲時期所樹立的融合中西藝術的理想抱負。
二、調和與探索
在中國經歷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之后,國人的生活轉變的同時也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中國的藝術。寫實主義風格受到喜愛,傳統寫意繪畫和個人化的西方繪畫風格備受冷落。戰爭把藝術家從大城市趕到鄉野,迫使它們走出象牙塔,加入社會斗爭的洪流。面對新的使命和新的接受對象,他們的思想感情、創作傾向和藝術風格發生變化。林風眠先生身歷遷徙、并校學潮和辭職,在輾轉浙江、江西、湖南、香港、越南、云南、貴州之后來到重慶,從高居象牙塔尖的藝專校長變為一個普通的\"閑人”,同時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一是歷經過滄桑,變得成熟;二是開闊了眼界,得到了許多新的繪畫題材,三是由眾星捧月的日子變為孤獨居住的日子;四是繪畫時間更加充裕。數十年中,他一心投入藝術創作之中。與平日不同的是,他極少參加藝術宣傳活動,并不接受寫實主義和普及主義,而是順著先前中西融合的道路,探求\"美”和\"有力”的作品。戰爭對先生有所改變,但并未改變先生的藝術觀和探索精神。如今欣賞到的先生筆下的苗族人物形象,是依據\"在街市上或路途間”所創作。林風眠筆下大多為勞動婦女,以流暢的筆墨勾勒人物動態,簡單點出五官,并未細致的描繪。人物形象安排在具象的場景之中。人物形體以線條勾勒,衣著、膚色和場景都著濃厚色彩。藝術家在創作中總是喜歡將目光投在新鮮事物中,先生從戲曲人物和苗族人物形象著手進行中西融合的探索,和早期的作品《人道》、《痛苦》、《悲哀》、《死》相比,人物畫主體已經不那么宏大而哲理化,而是更關注具體的人生與對象。這一改變,標志著林風眠先生已經脫離了柯羅和北歐藝術的影響,藝術風格更加中國化。
三、繪畫主要體裁
1仕女畫
先生的人物畫題材分為現代人物、戲曲人物、古裝人物、裸女等。其中現代人物又分為現實人物和現代仕女。林風眠所刻畫現代仕女畫,構圖多為半身像式,均以細線勾勒五官、手和衣紋,面部和肌膚留白,服飾和背景著以豐富的色彩和墨水。仕女尤其裸女們多取斜倚姿態,頭、頸和身體構成曲線造型,使人聯想到馬蒂斯、莫迪里阿尼、雷諾阿筆下的女性形象。從先生1920年的油畫到40年代前后的人物形象中,大都沒有馬蒂斯、莫迪里阿尼和雷諾阿的影子。從先生回到到杭州之后,在創作城市女性時出現才馬蒂斯、莫迪里阿尼和雷諾阿的影子。從繪畫上講,筆線、墨色與白描,是東方的;而色彩、恣情等又流淌著西方現代藝術的意味。中西繪畫的融合,是形式與內容、方法與情感的合一,是與創作者的生活和精神世界相契合。
古裝與戲曲人物在畫法在大致上更接近傳統,但依然保持著單純明快的繪畫風格,不同于任何一個藝術家。另外一表現為,幾乎每幅作品都在摸索著新的技法,不斷進行改變,縱觀這類變化,又有前后連接、一以貫之的特點。如《吹笛仕女》,此幅描寫古代一位瘦弱女子獨自在家吹笛的神態。發式、衣著、臉型都比較特別,使人一看便能在想象中產生一種清晰的意象。露出的臉面、脖子和雙手都畫成灰褐色。一是背光,二是要表現其心中的郁悶和暗淡。仕女體形修長而消瘦,手指纖細,表現出少女的青蔥和孑立。畫面明暗劃分的比例恰到好處,垂簾的暗部占幅面的五分之二,留下的明部正好能夠顯示少女的整個身影。白色的裙子下擺一部分與暗部有一部分交叉,打破了明暗兩個色塊的機械分割,使構圖成為整體。這個畫面彌漫著憂郁的美。再如《仕女》這幅作品,這幅水墨婦女胸像,是一位少婦的肖像。畫中的人物形象沒有林風眠先生仕女畫中人物面部的抽象性,相反,她是一位有名有姓的具體少婦的肖像。在技法上,明確流暢的線條與水墨渾染融合無間,相得益彰。線條絕無改動的痕跡。水墨的渾染加強了形體的體積感,然后根據造型、表現體積和質感的需要而后著色。這這幅畫作中,不但有畫家的簽字,還有林風眠的圖章,代表這幅畫是畫家的滿意之作,足夠代表他四十年代的水平和風格。
2靜物畫
靜物創作是林風眠先生盛期繪畫主要題材。1950年初期,他持續著四十年代后期進行結構探索方向,創作過一些帶幾何形的作品。1五十年代后期,尤其是到了六十年代,先生描繪了很多放置于杯盤瓶罐中的靜物。這些作品多數以寫實造型為主,注重色彩的表現,筆觸的寫意性和構圖創作。一是因為它們接近了直觀視覺印象,接近一般觀賞者感官視覺,二因它又與流行的寫實主義風格和大眾化風格有很大的距離,同時又保持著獨特的藝術風格,堅持形式與技巧的摸索,體現情感的獨特性。這些靜物造型沒有立體主義的特點,但更精致、更微妙,追求豐富、多變、完美。如《立體靜物》,此畫是用各種幾何形體畫靜物,這是其藝術試驗之一。藝術總的來說是人類的精神食糧。用幾何形體畫靜物,如果畫的美,有新意,并不違反美的規律和藝術的規律。風眠先生所作的《十年寒窗》、《靜物》和 《立體靜物》都屬于這類藝術探索之作。在這些作品中,都有花瓶、玻璃杯、魚盤、水果等物體形象,畫上線條與裝飾畫相似,形象具體完整,色彩或清雅或炙烈,具有唯美意境,屬于新穎別致的藝術創作。《川條魚水壺》為林風眠先生的杰作之一。整幅畫,構圖虛實相宜,水壺和川條魚形象單純生動,色彩真實調和。已經沒有生命的魚,作為藝術形象,仍然富于生命活力。水壺的形象有點洋味,壺上的裝飾紋樣畫的隨意,但不狂怪,與整幅畫的風格相配。背景有三種顏色,上藍、中黑、下灰。川條魚放在黑絨的桌布上,非常醒目。魚畫得極為單純流暢,無拘無束,水到渠成。用筆墨隨意勾畫出魚的頭臉。藝術造型和意境的表現已經進入神化的妙境。
四、繪畫觀點
風眠先生對于國畫發展的觀點和理論的提出和論證,是以他對繪畫藝術本質和特征的全面深刻的理解為基礎。
(1)情緒表現論。他認為藝術是情緒沖動的表現。情緒即情感。是指繪畫的內容。后來又在繪畫的內容中加入了思想、精神、生活、歷史的內容。
(2)形象形式論,即造型論。在他看來藝術本是人類思想情感的結晶,亦是,藝術是通過具體的物象,來表達自我情感和精神追求,所謂古人的心聲心影。所謂外部物體的形態即是自然界中一切事物的形體。倘若藝術不借以具體物象以寄托情感心思,則人類的思感便不能完整體現。
(3)外師造化論。要使繪畫技術有確實的把握,就必須從自然中來。只有從自然界中汲取營養,繪畫技法才能得到真實而根本的訓練。林風眠先生不但把觀察、體驗自然與繪畫藝術聯系起來,而且與藝術美聯系起來。
(4)單純化論。單純的意義,并不是代表繪畫中所表現出抽象的寫意畫—文人隨意幾筆技巧的戲墨—可以代表,是向多變的自然事物中,找尋他獨特性格、質量和綜合的色調表現。由細碎的現象中歸納到整體的觀念中。這就把外師造化、單純化、概念化、整體觀念聯系到一起。所謂整體觀念,可能就是指繪畫形象要能充分地傳達對象的神,并表現畫家對被描述對象的總體的感受。
(6)藝術家論。風眠先生認為專門的技術、熱烈深刻的同情心以及果敢堅強的意志力是藝術家必備的因素。在先生看來,藝術家與普通人所不同的是,一是因為他在表繪畫技法上有獨特的表現,二是因為他具有一顆藝術家的心,具有超于常人的同情心和堅韌的意志力。
(7)創新論。我國繪畫創新對立面是保守,他認為,傳統、仿照和剽竊的觀念在繪畫上給予致命的創痕,即為中國藝術沒落的緣由。中國繪畫的復活,唯有沖破一切的束縛。
(8)反形式主義論。他說:\"藝術有他供給美的價值的形式同內容”,\"不能同內容一致的形式自然不會是合乎美的法則的形式,但他也有不表現任何內容的純形式的藝術品,在這一切成品模仿的作品那都可以看見,這種形式主義的做法也可以說是'制造美'的一種,但它們并沒有在我們美的事物的總量上增加什么。
(9)重視線條的表現力論。li先生在繪畫創作表現中尤其注重曲線的表現力和美。他曾舉例說:\"魏晉六朝到唐代,在繪畫中的線,多位曲線的描寫,生動的體態確能充分地表現出來。”
從以上觀點我們可以看出,林風眠先生的繪畫觀點和理論的深刻性及全面性。
五 總結
林風眠先生在中國現代繪畫史上的地位和影響,以及他對中國當代藝術教育的貢獻,使其成為一位杰出的藝術大師。林風眠先生勤勞一生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財富。他開創了中國的新繪畫。以具有表現力的筆墨,以中國傳統繪畫和書法為基礎,與西方繪畫的內容、形式相結合起來。這種中西方真實融合,正是體現了林風眠先生的獨特。因其中西結合的開創,帶給中國藝術家們新的理念,以現代化的技法表現自我感受,并真正從西方繪畫影響中脫離出來,并影響著我國一批一批的畫家。正因如此,林風眠先生不愧為中國現代繪畫的開創者。
參考文獻:
[1] 林風眠. 藝術從論[M]. 南京:正中書局,1936
[2] 李諍,林風眠畫論[M],鄭州:河南出版社,1999
[3] 朱樸,現代美術家畫論·作品·生平林風眠[M],上海:學林出版社,1988
[4] 郎紹君,中國名畫家全集—林風眠[M],上海:東方出版社
[5] 翁祖亮,林風眠的現代中國靜物畫[G], 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作者簡介:
王鴿,1992年出生,漢族,籍貫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區,現就讀于陜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2016級美術學專業,學歷: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