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本對中國東北推行移民蓄謀已久。1936年日本出臺了《二十年百萬戶移民計劃》,標志著日本對中國東北移民侵略政策的正式形成。全面侵華開始后,日本的移民源枯竭,移民計劃出現了困難,故開始推行青少年移民,將16—19歲的青少年組成“滿蒙開拓青少年義勇軍”移民到中國東北。內蒙古東部地區在當時屬于偽滿洲國,由于其特殊的戰略位置,成為日本部署青少年移民的重要地區。
關鍵詞:日本;青少年義勇軍;移民侵略
一、滿蒙開拓青少年移民的創立
1936年“二·二六”事件爆發后,軍部政治地位得到提高,于1936年出臺的《二十年百萬戶移出計劃》,這一計劃被廣田內閣列入七大國策,并迫使偽滿洲國將其列為三大國策之一[1]。日本對中國東北的的移民侵略政策至此正式形成。
1934年,關東軍東宮鐵男[2]與加藤完治[3]共同組織了“憂國前衛軍青少年突擊隊”,建立了“大和村北進寮”,滿蒙拓植會社隨后在中國東北開設了“嫩江訓練所”,是為滿蒙青少年移民的最初嘗試。
隨著全面侵華的開始,日本的移民政策受到影響,大量適齡開拓民被投入戰爭,移民源枯竭。為了保證百萬戶移民計劃的推進,1937年11月,近衛內閣決定向中國東北進行青少年移民。并在之后由陸軍省、關東軍、滿洲拓植公社等代表組成的“日滿開拓機關代表會議”共同制定了《青少年開拓民實施要領及理由書》,這標志著青少年移民正式成為了百萬戶移民計劃的重要一環。
二、日本推行青少年移民的目的
1、日本方面企圖通使青少年移民成為在東北進行殖民統治的社會基礎,并達到維持社會治安的目的。
《理由書》中強調,青少年移民居住在東北的時間長,易于宣傳日本五族協和皇國精神,并且在保障社會治安,解決糾紛上將有著重要的作用。
2、滿蒙開拓青少年義勇軍是關東軍的后備力量,具有鎮壓抗日武裝和準備作戰等軍事意義。
《理由書》強調青少年移民在守備鐵路,鎮壓抗日武裝,宣傳政治思想和保障軍需配給與擔當后勤方面都有重大的作用。
在1938年出臺的《滿蒙開拓青少年義勇軍募集要綱》中,規定青少年義勇軍的募集年齡標準為16—19歲,這些青少年需要在訓練所進行為期三年的軍事訓練,三年期滿之后進入義勇軍開拓團,成為關東軍的候補兵源。到1941年,隨著戰爭形勢的變化,青少年移民無論是訓練所中的訓練生還是已經進入開拓團的團員,幾乎全部應征入伍。
二、日本在內蒙古東部地區的滿蒙開拓青少年義勇軍
滿蒙開拓青少年義勇軍是百萬戶移民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青少年移民與普通移民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其軍事上的作用。在推行百萬戶移民計劃期間,入植內蒙古東部地區的義勇軍開拓團包括:
1、興安東省:(1)第二次成吉思汗義勇隊開拓團,為1942年10月從烏奴耳訓練所遷來的兵藤中隊;(2)第二次豐秋義勇隊開拓團,1942年10月建團;(3)第二次豐春義勇隊開拓團,1942年10月10日建團。
2、興安北省:(1)興安義勇隊訓練所,1939年開設,只辦了兩年,后因戰爭導致訓練生來源停止而停辦,轉入第二次興安義勇隊訓練所。(2)牙克石義勇隊訓練所,1940年12月18日建所;(3)第二次興安義勇隊開拓團,1942年建團;(4)第二次牙克石義勇隊開拓團,1942年10月由同名訓練所轉成。
3、興安南省:(1)第六次歸流河義勇隊訓練所,1940年建所。(2)第四次五州義勇隊開拓團,1944年3月入植;(3)第三次大蒙義勇隊開拓團,1943年10月入植此地;(4)第三次萬寶義勇隊開拓團,1943年10月入植。(5)第七次興安義勇隊訓練所,1944年10月來此建所;(6)第三次一德義義勇隊開拓團,1943年10月入植;(7)第五次一德義義勇隊開拓團。
通過上文可以發現,日本在內蒙古東部地區的滿蒙開拓青少年義勇軍入植時間多在1940年之后,這與隨著戰爭形勢的變化,移民源枯竭而不得不以青少年移民對百萬戶移民計劃進行補充有關。此外,這一現象也與直接服務于軍事目的的北邊振興計劃的出臺有關。北邊振興計劃是偽滿洲國三大國策之一,從1939年開始實行,主要著眼于所謂邊境防衛和準備作戰。北邊振興計劃中即包括了百萬戶移民計劃,日本對于在滿蒙的移民分布劃分了所謂國防三線地帶,從偽“間島、牡丹江、東安、三江、黑河、興安北到興安南省”是所謂的“國防第一線地帶”,也就是日本準備對蘇作戰的前線地區,分布在這一線地帶的“開拓民”是“作為對蘇防御、作戰上的軍事輔助者,以及關東軍的協作力量”,“一旦有事之際作為關東軍的后備兵力充當犧牲品”。[4]在內蒙古東部,屬于“國防第一線地帶”的地區包括興安北省以及興安南省北部的西科前旗、西科后旗、扎賚特旗和喜札嘎爾旗,在這些地區入植的日本移民,以具有更多軍事意義的青少年義勇軍開拓團和訓練所為多數。
滿蒙開拓青少年義勇軍對中國東北造成了極大的破壞。他們在當地肆意掠奪土地,搶奪財產,欺辱和壓榨中國人民。但需要認識到的是,這些青少年移民同時也是日本侵略戰爭的受害者。為了落實青少年移民計劃,日本政府對青少年進行欺騙宣傳,甚至不惜采取強制手段,而嚴苛的軍事軍事訓練更是難以忍受,這些青少年都成為了日本侵略戰爭的犧牲品。
注釋:
[1] 偽滿洲國三大國策即百萬戶移民計劃、產業開發五年計劃和北邊振興計劃。
[2] 關東軍少佐,時任依蘭地區警備顧問
[3] 1884年(明治十七年)出生于東京的一個舊氏族家庭,在東京大學筧克彥博士的影響下接觸了具有古神道特點的農民教育思想,并逐漸成為一名農本主義者。1927年在茨稱縣建立日本國民高等學校,并自任校長。早在1921年就提出“鴨綠江突破論”,主張向東北移民。九·一八事變后極力鼓吹和宣傳“滿洲移民”,并在奉天北大營建立日本國民高等學校分校,從日本內地選送健壯的青年進行實地訓練,開始培養向中國東北移民的中堅力量。拓務省的“滿洲移民計劃案”就是在加藤完治提出的“滿蒙六千人移民案”的基礎上制定的。
[4] 山田昭次:《近代民眾的記錄》,新人物往來社,1977年,第556頁。轉引自高樂才《日本“百萬戶”移民國策評析》,歷史研究,1999年第3期。
作者簡介:
梁聽雨(1995—),女,漢族,籍貫:內蒙古興安盟烏蘭浩特,學歷:研究生,單位:內蒙古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專業:世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