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中世紀在西方歷史上被貶稱為“黑暗”時代,導致后來人們提到中世紀聯想到的更多都是野蠻、專制和災難。但是,在那個所謂的“黑暗”時代所產生的文化及其點亮智慧之光卻一直流傳到今天——大學,中世紀最璀璨奪目的文明之花。在此背景下,探究中世紀大學的精神,尋覓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精神面貌,無疑有助于我們反思當下高等教育的精神內涵。誠然,中世紀大學精神體現在方方面面如大學建立、管理、特權、組織結構、社會影響等,但我以為,教師與學生既是大學主體,他們的教學學習、及生活狀況更能直接反映原滋原味的大學狀態,也能幫助我們從中尋得中世紀知識分子的精神面貌。
二、教師及其教學和生活狀況
中世紀早期,教師任教資格并沒嚴格限定。13世紀,隨著教師資格證逐漸確立,能否授予通過的教學證書成為大學的必要條件,且大學將相當于一種美德和才能證書的授課許可證或執教權賦予各成員。[1]除此以外,要獲得教學許可證的前提是先獲得碩士或博士頭銜。
中世紀產生了許多杰出有名望的老師,那時知識結構相對簡單,教學的內容不多,除緊緊圍繞課本外,教師個性發揮也有很大空間。[2]比如作為課堂表演者的阿伯拉爾和將經院哲學發展到極致的圣·托馬斯·阿奎那等不僅是中世紀負有盛名及個性的教師,直到今天也依然具有影響。
(一)教師教學活動
1. 教學內容
中世紀大學起初為單科大學,如博洛尼亞大學為法學科,巴黎大學為神學科,薩萊諾大學為醫學科。學生在學習這些學科前,須以七藝為基礎。后來一般大學開始分社文、法、醫、神四科或四個學院。其中法、醫、神三科被認為是高級學院,文科是這三科的準備階段,隸屬于其他三科。教師教學內容也以這四大科為主。
2. 教學方法
與今日我們熟知的教學方法不同,中世紀大學教師教學方法以“講授法”和“辯論法”為主。
“講授法”授課中有普通課與特殊課之分。普通課由教師本人在晨初解讀課程中最重要的著作;特殊課由學士承擔,時間在晨末或午后。這兩種情況下教學方法同樣是教條式的:教師在對課文介紹后便開始閱讀和解釋,并在一些地方停頓作多少有些深刻的解釋,學生跟隨教師在課本上閱讀并作標記。
“辯論法”中常用的是“普通辯論”。教師選定辯論主題主持辯論,委派學士陳述問題并回答聽眾反駁,在需要時去幫助或讓他重新開始。除教師班級中的學生和學士,聽眾可包括其他班級的人。辯論第二天教師作定論,對辯論作綜述并發表個人觀點。此外,教師每年要舉辦一至二次“隨意”辯論。這是一種更為細致的訓練,學院的全體人員參加,無論什么主題都可涉及。
辯論中的論據應以課堂上掌握的文獻為參考基礎。哲學和神學問題、司法案例等主題是真實問題。正反論據的辯證對質可能涉及各個方面,定論中表述的論斷可體現創新思想。[3]
除教學內容和方法外,教師的教學活動在教師主導大學和學生主導大學里也有所不同。在教師主導大學比如巴黎大學,一切與教學相關的規章制度和活動由教師自己安排。然而在學生主導大學像博洛尼亞大學,學生完全可以不服從教師,教師必須被迫宣誓效忠學生主導大學的校長,遵守大學規章制度,否則將被禁止教學、剝奪收入等。
(二)教師生活狀況
1. 物質需要與學術追求的矛盾
生活在城市,食宿衣著和裝備等都令人操心,書籍也很昂貴。經濟上的貧困妨礙著學者的學術生活,特別是藝科和神學的學習研究。
世俗教師要面臨這些物質性問題,就必須選擇怎樣生活。一是選擇依靠教會薪俸生活,能夠得到或繼承一份領地,依靠領地收益生活成為領年薪者。二是選擇像生產勞動者一樣靠工資收入生活,這分為三種情況:在學生付給報酬情況下他可以是商人;在地方當局或封建王侯給工資情況下他可以是官員;而依靠贊助者捐款生活時他是某種類型的仆役。[4]
雅克·勒戈夫的研究認為,12世紀以來總的趨勢是教師們傾向于依靠學生付給報酬為生。這樣處理對他們來說可以不依賴世俗勢力也能適應城市發展慣例,他們認為自己屬于城市,出售自己知識與學說,就像工匠出售自己的生產成品。他們為這做法提供了許多辯解理由,也引起教師對不情愿付錢大學生的不滿并影響教學活動。博洛尼亞大學的奧多弗勒都斯曾在其《學術匯編》結課時說到:“明年正如我一直做的那樣,我希望自己一如既往地盡職盡責、合乎法規地開設常規講座,但不會開設額外講座,因為學生們繳費情況不好,他們希望學習但又不愿付錢。”[5]
2. 私人生活的束縛
中世紀大學教師有自己歸屬的團體關系,即使是一般信徒,通常也不能結婚。大學有要求教師獨身的校規。比如,已婚者在巴黎大學是不能任教的。教皇教令規定,結婚教士不再享有教士特權,不必穿戴教士服裝和行剪發禮。因此很多教師為了享受教會薪俸和保持有尊嚴的生活方式而選擇不結婚。中世紀學者、神學教師阿貝拉爾與海洛伊絲的愛情悲劇就是最好的說明。
在學生主導大學里,教師被明確禁止“隨意度假”,學生必須檢舉偷懶的教師,否則將受到處罰;教師若請假,需先得到學生同意,然后爭取校長和會長批準,若打算外出離開所在的市鎮,必須付一筆押金以確保返回。
三、學生及其學習和生活狀況
中世紀學生入學年齡在13到16歲,除新生入學儀式要求外,學生進入大學藝科時必須掌握一般的閱讀寫作以及理解學校教學所用的拉丁語。學生需先在藝學院學習,花三四年時間學習文法、修辭、邏輯,通過考試后可以取得學士學位,之后才能繼續攻讀醫學、法學和神學。要研究這一時期學生的精神面貌,從其學習和生活狀況可窺見一二。
(一)學生學習狀況
和現代大學學生狀況類似,中世紀大學生在學習上也有諸多不同類型表現。學習對一些人來說是十分快樂的事,而對另外一些人則是十分頭痛的事。和今天大學課堂一樣,中世紀大學生也有的認真聽課,有的左顧右盼交頭接耳,有的直接趴在桌上睡覺。更有甚者,學生會用噓聲打斷教授講課,教授不得已在學生的哄笑聲中逃走。[6]有家境貧寒的學生常常會因為太窮買不起書或難以支付神學課費用,但他們的成績常常遠比那些富裕同學要好;那些富裕學生書籍很多但他們從來不讀;還有一些不務正業和胸無大志的學生,他們換了很多老師和學校也從沒完整聽過一門課或常規講座。
(二)學生生活狀況
1.對學業的追求和留戀
中世紀學生來自歐洲各個城市,其到校旅程之艱辛非今日可想象。在《西學研究》中記載:學生旅途和到校并非總是順利,布翁康帕尼在其匯編中提到赴校途中的不幸事件:遭遇劫匪洗劫似乎是主要的危險,學生處于對學問的熱愛趕往博洛尼亞,但在穿越阿爾卑斯山脈時遭路匪襲擊,書籍、衣物和錢財都被洗劫,因此只得呆在臨近的修道院等待救援來臨。[7]但一旦平安抵達學校,中世紀大學生們不會輕易放棄學業。他們一再請求允許延長學習期限,可能有戰爭爆發、父兄過世、遺產待分割,但學生總申請延期動身。中世紀大學生孜孜不倦趕往城市求學又想方設法留在城市中,既是對學業的追求和向往,也是對城市和大學生活的留戀。
2.為解決經濟問題而奔忙
15世紀以前,中世紀大學生群體中富貴子弟少,更多是來自社會中下層階級的平民子弟。對貧困學生來說,城市的高消費以及原本經濟的拮據使得他們大學生活中很大一部分時間總與經濟問題做斗爭。
中世紀學生書信中最重要的內容是向父母要錢。意大利書信作家筆下的一位父親不耐煩地說:“學生的第一首歌就是要錢歌,并且沒有哪一封信不提要錢的事”。[8]學生常通過描述自己的不幸來喚起父親愛心。例如,在博洛尼亞大學,有一個年輕人在書信中這樣糟蹋自己,說他在泥濘中跋涉,挨家挨戶地乞討,哭喊著:行行好吧,善良的主人!但最終卻一無所獲。
學生或靠助學金,或靠教會薪俸。助學金可是私人贊助者贈與,或經由公共機構以及政權機關代表提供的資助。實在貧困的學生為了支付學費只能充當仆役,打各種零工如把圣水擔到私宅中去。還有人經常乞討,學校也默認此種現象,認為那不是一件羞恥的事而被當作神圣的事,沒有半點見不得人的意味。
3.私人生活的束縛
不僅教師婚姻受到限制,學生同樣也受到影響。前面提到已婚者不能在巴黎大學任教,而很多人都想在教堂獲得職位,所以中世紀學生結婚的很少。
大學當權者受教會觀點影響否認人在身體方面的娛樂,試圖禁止有組織的娛樂活動。因擔心會使學習渙散以及可能會成為騷亂的根源等,賭博、通常包括下棋在內的投機性娛樂活動、跳舞以及養寵物等大多數活動通常被禁止。而且,中世紀幾乎沒有組織的體育活動。[9] 這種束縛在一定程度上帶來了反面效果,比如來自不同地區學生常發生爭執,和市民也不時發生械斗。
四、中世紀知識分子的精神面貌
教師和學生作為中世紀大學知識分子,他們所展現的精神面貌也是中世紀大學的精神。
從課程設置看,大學強調邏輯、法律、醫學和神學。今天來看這些課程顯得狹窄和專業化。藝科學習和訓練使得學生能夠承擔教會和世俗政府中種種職業,以辯論為主的教學方法使得學生變得能言善辯,并在布道、法庭聽證和政府討論中嶄露頭角。除了職業性和功利性,中世紀大學培養出來的少部分大家也為當時文化領域發展和繁榮作出積極貢獻。中世紀知識分子在大學內獲得了一定空間,他們得以從事非功利性的智力探索,這些智力探索超越了當時社會上最為關注的問題。[10]
“大學給人以名望,而不是財富”,有位學者在研究了帕維亞大學教授薪俸之后在結論中寫的一句話。從前文教師及其生活狀況我們不僅可以了解到大學教師在經濟拮據之下堅持教學和學術追求的理想,也說明了中世紀知識分子在大學中創造的東西在社會、精神及道德方面的價值遠遠大于其經濟價值。許多偉大學者和改革家都是在大學成長起來的,如但丁、伊拉斯謨、馬丁·路德、加爾文等。[11]
中世紀教師和學生,雖在不同類型大學來說有些差異,但是對中世紀文化知識的追求和貢獻卻是殊途同歸的。正如國內學者宋文紅所言:大學在中世紀的活動,使得中世紀成為巨大精神財富的積累期。中世紀大學是“現代精神的學校”,它教人們去推理、思辨、懷疑和探究,去發現智力活動本身及其在生活中運用的樂趣,去不停地驅趕黑暗時代的愚昧主義;中世紀大學對人類社會的一個最大的貢獻,就是把對人類事務的管理,簡而言之就是對世界的治理交到了受教育者的手里。[12]
五、小結
中世紀大學教師利用講授和辯論的教學方法教授四科,和今日大學相比雖有差異,但為師為學的精神氣依然存在。學生學習和生活狀況既具有中世紀獨有的特色,也展現了當代大學生的身影。教師和學生是貫穿教育活動、完成教育任務的主要群體。懷特海曾指出:“大學存在的理由是,它使青年和老年人融為一體,對學生進行充滿想象力的探索,從而在知識和追求生命熱情之間架起橋梁。”[13]正因如此,只有大批有才華的教師和學生才能夠保持現有學科的生命力,使學校精神成為影響當地甚至影響世界、跨越時代的中堅力量。
注釋:
[1] [中]宋文紅. 歐洲中世紀大學的演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195,196.
[2] [美]哈斯金斯.大學的興起[M].張堂會,朱濤,譯.北京:北京出版社,2010:44,45.
[3] [法 ]雅克· 韋爾熱. 中世紀大學 [M ].王曉輝,譯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2007: 49.
[4] [法 ]雅克· 勒戈夫. 中世紀的知識分子 [M ].張弘 ,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 2002: 77, 84.
[5] [美]哈斯金斯. 大學的興起[M].張堂會,朱濤,譯.北京:北京出版社,2010:49.
[6][中]宋文紅. 歐洲中世紀大學的演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217.
[7] [中] 彭小瑜,張緒山主編. 西學研究 2006年第1輯(總第2輯)[M]. 2006:345.
[8] [美]哈斯金斯. 大學的興起[M].張堂會,朱濤,譯. 北京: 北京出版社,2010:82.
[9] [中]賀國慶. 歐洲中世紀大學[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9:142.
[10] [中]賀國慶. 歐洲中世紀大學[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9:219.
[11] [中]賀國慶. 歐洲中世紀大學[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9:225.
[12] [中]宋文紅. 歐洲中世紀大學的演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195,196.326.
[13] [英 ]懷特海.教育的目的 [M ]. 徐汝舟 ,譯. 北京: 生活·讀書· 新知三聯書店 , 2002: 137.
作者簡介:
(1996—),李明妹,性別:女,民族:漢族,籍貫:廣東省揭陽市,學歷:本科,華南師范大學,職稱:學生,研究方向:教育學原理/外國教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