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城市趨同的大背景下,現代建筑材料廣泛應用于各類性質的建筑,大片的玻璃幕墻,堅實的鋼筋混凝土結構,體態靈巧的鋼骨架結構、造型塑形能力強的G R G (玻璃纖維加強石膏)材料等一系列新型建筑材料的應用也逐漸取代了傳統鄉土材料。在呼吁保護地域特色文化的時代大潮下,地域性特色建筑文化受到了國家政策的保護,越來越多的學者呼吁,保護具有民族特色的地域性建筑。
任何一種地域性建筑,能夠成為眾多建筑類型的典范都有其強大的生命力,其根本在于它完美綜合了當地地域民族文化、環境特征、物質構成乃至當地居民營造建筑的技術水平以及其他的方方面面。
關鍵詞:建筑材料 生態理念 回歸
(一)地域性構造
鄉土材料作為建筑材料在建筑的發展歷程中經歷了不同的階段,自原始社會人類開始搭建第一個房屋之始,就與建筑之間產生了密不可分的聯系。土、木、石、草等自然界隨處可得的自然材料逐漸被人類接受,并作為主要建筑材料被廣泛應用。
在原始社會,人類為遮風避雨、抵御自然災害與野獸的襲擊,棲息在洞穴之中,成為了建筑最早的雛形。受自然地理環境因素的影響,建筑形式出現了不同的差異,最早出現地域差異的建筑類型是北方的穴居和南方的巢居。北方氣候寒冷,居住于窯洞穴居;南方因氣候潮濕出現了巢居。兩種不同的建筑形式成為了地域性建筑的最早雛形。受自然環境、氣候因素以及人文觀念的影響,不同區域逐漸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性建筑和民族文化。
鄉土材料在地域建筑營造中的美學探析,其動機在于以美學的視角,加強當地建筑的地域性特征,同時喚醒人對地域性建筑的人文感受和情感體驗。通過鄉土材料的使用以及地域建筑場景的營造,喚醒當地居民內心深處隱藏最深的情感記憶以及記憶深處的生活體驗和生活片段,給予當地居民一種精神層面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二)技術革新下,地域性的消亡
沈福熙在《人與建筑》(1989)中談到:“每個地區的人們都有自己典型的建筑形態和裝飾藝術,這一方面體現出當地的地區因素特點,另一方面,也作為一種民族文化維系著人們的感情與血緣。建筑,以民族或地域的集合體系來看,既有層次關系,又有交叉性。” [1]
隨著的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傳統的建筑材料不能滿足使用者的需求,開始由最初的被動使用自然材料轉變為對新型材料的追求與創新。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提高,建筑材料種類逐漸增多,并出現了一系列的新型材料。在材料創新變革中,傳統地域性鄉土材料逐漸被新型建筑材料所取代,成為建筑營造的主角。隨著社會生產力水平的發展,施工工藝在對傳統工藝傳承發揚的基礎上給予創新,為建筑的革新與發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礎。在新技術、新材料的推動下,現代建筑種類層出不窮,形式千姿百態,掀起了建筑發展的潮流。隨著新材料與新建筑的大量出現,引發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其中最為直接的當屬環境問題以及建筑同化現象引發的地域性消失問題。
費孝通先生(1981)說過:每個民族都有屬于其“本民族的標志”,因為該民族群體需要培養共同的感情和心理特征,并形成區別于其他民族的特點,如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等。[2]
(三)生態理念下地域重構觀念的回歸
隨著技術層面工藝的革新,以及原有局限性的改進,就其可回收利用,生態環保的生態價值而言,鄉土材料的應用與推廣對環境生態效應的可持續發展具有現實意義。
地域建筑以鄉土材料為表達載體,作為人對建筑客觀感受最為直接的媒介。
最具視覺沖擊力的就是材料的紋理,以及人對它的觸覺感受。以鄉土材料為主的建筑材料可分為:鄉土材料、植物及作物秸稈材料、木質材料、石材等四大類。
自人類文明之始,土、木材、各類石頭、磚坯、作物秸稈作為最早的建筑材料用于搭建簡單的駐足休息場所,具有一定的歷史感性和時代性象征性意義。建筑材料為取材便利且易于加工的天然材料,就地取材,成為了先民筑建房屋的主要取材途徑。
在倡導生態環保、可持續發展理念背景下,鄉土材料保溫隔熱、易于加工、制作過程污染量少、可回收利用的物理屬性以及地域符號性的材料特征使鄉土材料受到了建筑師營造地域性建筑的重視。地域鄉土材料在建筑構建過程中不同的設計形式,營造出不同的建筑氣質。雖然如此,給人最深刻的不單是建筑材料本身傳達的視覺感受,而應該是與其相關聯、相融合的的文脈背景和自然環境,在各個因素相結合的背景下表達出的具有歷史感的藝術氣息。
在20世紀九十年代,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自然生態觀逐漸產生,相關學者就生態可持續觀發表了自己的見解。生態可持續觀念符合人對原始自然狀態的追求,但是其內涵不僅是對回歸原始自然狀態的模擬與再造,而是在優化環境、提高生活質量的基礎上,呈螺旋式上升的過程。
(四)本章小結
建筑材料與建筑兩者之間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兩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建筑發展史也可稱為建筑材料的演變史。建筑材料的發展受時代發展背景的影響,以縱向時間為軸線在經歷了原始文明、工業文明、“生態文明”三大階段。材料的發展經歷了與社會發展相呼應的三階段,原始狀態下的自然材料、新工業背景下的現代材料,到現階段推崇的可回收生態環保型材料,由此可見,受觀念意識形態的變化,不同的社會背景,對建筑材料提出了不同的時代要求。
注釋:
[1]沈福熙.人與建筑[M].北京: 學林出版社,1989.
[2]費孝通.民族與社會[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