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抖音作為最熱門的音樂段視頻app,為網絡音樂的創作和傳播提供了良好的平臺。抖音中熱門的網絡歌曲具有很多相似的特點,曲式結構重復,固定又簡單的和聲走勢,單一的律動性,直白的歌詞等,同時對于音樂段視頻這種特殊的呈現方式具有特殊的傳播效果。
關鍵詞:抖音 網絡歌曲 創作特點
多年來,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大量的網絡原創音樂人涌入數字音樂平臺,創作出了許多網絡音樂作品。今年音樂短視頻app“抖音”的大火,其中的熱門歌曲涵蓋了大部分我們當代值得研究的網絡歌曲,文章將以抖音段視頻熱門歌曲為例,分為幾點談談他們的創作特點。
一、曲式結構
從曲式的角度上來看,網絡歌曲大多是以二部曲式、三部曲式為主,結構不斷重復。例如《我愛你123》就采用了“B(D)+A+A’+B(D)+E+A+A’+B(D)+E(D)+C(D)+B(D)+C(D)+B(D)+E”,雖然這首歌曲分了好幾個部分,但是旋律部分卻一直不斷的重復,其中副歌旋律部分的記憶點句(D)就已經重復了八遍,甚至間奏以及過渡句都是使用這部分的旋律做鋪墊,這也是這種曲子非常“洗腦”的原因。
同時,網絡歌曲過于強調副歌部分的主旋律,其主歌部分也會選擇性的進行弱化,如不增加主歌A部分的發展段A’,或者在主歌部分盡量減少旋律音符和唱詞。拿《廣東愛情故事》舉例,歌曲主歌部分只有A一段的僅僅三句唱詞,同時每句唱詞大多只有五個樂音,與副歌部分一個樂句至少10個樂音對比,顯而易見對主歌部分的編排做了簡單的處理。
二、作曲
網絡歌曲創作的最大的特點就是旋律線條清晰,旋律洗腦。大量的網絡歌曲之所以洗腦,他們所創作的旋律會一直在一個五度的空間里來回轉,大量使用二度的轉音,能讓人根據潛意識自己哼出來。《不僅僅是喜歡》當中每一樂句的結尾幾乎都是二度的轉音(mi-fa、re-mi)等。另外由于作曲水平的限制,大多數的網絡歌曲都不會使用轉調,即使是轉了調,也僅僅是會從結尾挑出來一段提高一個調,其目的是進行情感的迸發,與旋律創作無關。
三、編曲
(一)和聲
網絡歌曲通常會使用固定又簡單的和聲走勢,像《西安人的歌》中整首歌曲的和弦走勢都是C-F-F-G-C,也就是最簡單的和聲1、4、5級結構來回轉換。而網絡歌曲的和聲大多數都不會用到超過四個和弦。歌曲段落之間更不會有七和弦九和弦做過門。這種和聲豐富度的貧乏,在聽覺上也會和其他歌曲造成明顯的差異。
(二)配器和混音
網絡音樂編曲中配器常常使用不當,產生事倍功半的效果。有很多網絡歌曲,歌詞感人樸實,音樂旋律也清晰好聽,但是仍然會給人一種“土”味十足的感覺。由于網絡原創有關設備和制作技術的局限性,大多數的網絡歌曲的編曲創作都是非常粗糙的。《我們不一樣》本身應該是一首電聲搖滾樂的風格,但是編曲人在配器的選擇上沒有使用常規的搖滾樂配器。同時,其編曲人為了做出有力度的感覺,吉他音色生硬又發呲。另外,給人感覺最“土”的地方應該就在副歌delay效果的位置設在“不一樣”,既沒有突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境遇”,同時加上效果的后續沒有任何的情感附加效果,令人摸不著頭腦,“土”味十足。
(三)律動
網絡歌曲的律動性單一,音樂性較差,大多以4個鼓點成一句。提到律動,自然想到說唱音樂與網絡喊麥歌曲之間的口水之戰,兩者之間的根本區別就在于音樂的律動感。真正說唱音樂其實都會有獨特的Flow,將詞和beat完美的結合,不僅需要單詞均勻的落在beat上,同時還需要仔細推敲如何使用不同節奏性、如何改變腔調音高,來產生屬于自己的Flow,而這樣的歌曲才是真正的說唱歌曲。
而抖音上蕭全的《不僅僅是喜歡》、《海草舞》等這樣的流行網絡歌曲也是同樣的道理,網絡歌曲一般常用4/4強鼓點 而且節奏速度一般在120左右,同時仍然使用4個鼓點為一句的兩元批發店的大音響效果的節奏感。因此可以總結出網絡歌曲的律動往往單一,容易被大眾記憶,但音樂并不具備藝術性。
四、歌詞
網絡音樂創作的歌詞內容簡單,情感上表達直接,符合大眾的心理。煙把兒樂隊的《紙短情長》感人淳樸的歌詞,就直戳聽眾的內心。一句“紙短情長,訴不完當時年少”,簡單卻又誠摯的歌詞,卻有難得質樸的溫情,簡短的信紙無法寫完深長的情意,讓很多年輕人想到了曾經自己最單純簡單的愛戀,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自然成為傳唱度極高的熱門網絡歌曲。另外,《青島小哥》等網絡歌曲更是大膽的使用方言,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能讓大眾迅速產生情感共鳴,深受大眾的喜愛。
但是由于網絡歌曲創作良莠不齊,歌曲的歌詞中往往還有大量的低俗、惡俗的現象。比如嘻哈神曲《80000!》里面包含著大量的低俗赤裸的歌詞,一旦被人過度傳唱,會產生很多不良的影響,并不具有任何的藝術價值。
五、副歌
抖音app15秒短視頻的特殊時長限制,導致大眾能夠視聽的部分往往就只有副歌,那么在這種刷屏式的呈現方式下,歌曲的幾句副歌部分會不斷的呈現到用戶的眼前,只要大眾想看視頻內容,那么就要不得不接受這樣的視頻歌曲,這對這些網絡歌曲的推廣有著相當有效的作用。
六、作者
網絡歌曲的創作者不一定是專業的作曲人,很多都是沒有受過專業音樂教育的音樂愛好者。《離人愁》的創作者李袁杰就只是一個綜合大學的學生,極度熱愛音樂,才讓他走上了音樂創作的道路,可是不具備基本的樂理知識,在專業性上遭到了專業人士的質疑。但不得不說,《離人愁》在一時間仍受到了大眾的熱捧,橫掃各大音樂網站熱歌排行榜第1名。
參考文獻:
[1]侯琳琦,劉曉勇,國內網絡歌曲創作特點分析——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白晨.論 網絡音樂對音樂創作的影 響[J].歌海 ,208(1):28—30
作者簡介:
葛義文(1997.03—) 籍貫:山東省青島市 學歷:本科,中國傳媒大學在讀 現有職稱:無 研究方向: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