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傳統(tǒng)文化源遠流長,中國流行文化大放異彩,中國元素以直以其特有的東方神韻吸引著各國。在影視動畫中引用中國元素,不僅僅是作為影視動畫作品營銷的噱頭和手段,更是影視動畫業(yè)推廣傳播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方式。自2004年中國元素的概念被提出,便風靡一時,以影視動畫中的中國元素為主要對象的研究層出不窮。分析相關歷史,將前人的研究成果歸類提出前人研究的不足并提出相應的建議,將其運用于本人的研究賦予其一定的創(chuàng)新性。這不僅有助于對影視動畫中的中國元素進行較為深刻的理解和梳理,而且能使人們對具有中國元素的影視動畫有一個完整、明晰的認知。
關鍵詞:影視動畫;中國元素;民族文化
一、相關歷史
1914年,萬氏兄弟推出影視動畫《鐵扇公主》,這是中國元素首次出現(xiàn)于中國影視動畫中。鐵扇公主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記》中的人物。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故事為影視動畫提供了可參考的文本依據。值得一提的是,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的《大鬧天宮》無論從風格還是角色造型來說,都將中國元素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因此,《大腦天宮》被視為影視動畫中中國元素之代表。特偉先生在1975年提出“探尋民族風格之路”的口號,積極推動了中國動畫民族風格的探索。隨后,中國影視動畫界的前輩們依據中國元素在影視動畫中做過許多有益的探索。如運用楊柳青年畫的畫風和造型技巧制作的《聚寶盆》;運用中國水墨畫風格的《小蝌蚪找媽媽》;運用皮影戲的敘事方式的《葫蘆娃》等。之后獨具中國特色的影視動畫憑借其獨有的魅力,漸漸走出中國,走向世界。
早在上個世紀中葉,日本就將中國元素注入日本動畫中。如影視動畫《鐵臂阿童木》,其主人公阿童木就具有《西游記》中的孫悟空的影子。《七龍珠》更甚,直接引用悟空之名。中國元素不僅存在于日本制作的影視動畫中,歐美也將中國元素巧妙運用于其動畫作品之中。
二、前人的研究成果
將影視動畫中的中國元素作為研究對象的研究數不勝數,但總的來說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關于中國元素在影視動畫運用現(xiàn)狀的研究
劉秀梅、張蕾蕾的《中國影視動畫創(chuàng)新設計發(fā)展現(xiàn)狀及趨勢》一文中闡述了中國元素在影視動畫中的運用現(xiàn)狀。首先,作者指出影視動畫分為電影動畫和電視動畫。再次,運用統(tǒng)計法制作出表格對2014年至2015年間的電影動畫與電視動畫中中國元素的運用現(xiàn)狀分別作出陳述。最后,根據具體的影視動畫作品來分析。
趙由由的《中國元素在影視動畫中的體現(xiàn)與應用》則從中國元素在國外影視動畫中的應用現(xiàn)狀入手,從《花木蘭》到《功夫熊貓》,闡述了中國元素在國外影視動畫中的應用中出現(xiàn)的變化。然后,闡述國內影視動畫作品中中國元素的應用現(xiàn)狀。指出國內的影視動畫中運用中國元素已然形成了一套適應于國內受眾的固定模式。
(二)關于影視動畫運用中國元素的原因的研究
蔡騏、廖婕的《解析好萊塢電影之“中國風”現(xiàn)象——基于文本、機構及受眾的視角》一文指出國外影視動畫運用中國元素的原因有三:中國故事為其提供了可借鑒的創(chuàng)作文本、國外影視動畫也受制于中國的影視機制與市場機制、迎合受眾。
杜江、黃鸝的《中國元素在當代影視動畫作品中的融合與運用》中闡述了中國元素近年來倍受海內外影視公司青睞的原因:其一、中國經濟的飛速發(fā)展為中國元素在世界范圍內興起提供了經濟基礎;其二,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憑借其獨特的東方魅力引起了無限向往;其三,中國影視藝術前景廣闊,發(fā)展?jié)摿薮蟆?/p>
(三)關于影視動畫中中國元素運用困境的研究
此課題的研究比較少,僅有李杰的《中國動畫的本土特色文化之困》提出了中國元素在影視動畫中的運用困境。他提出四個主要觀點:“本土特色文化”不是必由之路、動畫創(chuàng)作應走出傳統(tǒng)的束縛、“民族化”不僅僅是一件華麗的外衣、動畫創(chuàng)作要注重流行文化。將中國元素放在時代的大背景下,強調中國元素不是傳統(tǒng)的代名詞,中國現(xiàn)世流行的文化也是中國元素的一部分。
三、 現(xiàn)有研究存在的問題與建議
首先,其研究的方法論存在不足。大多數研究的文獻僅僅采用內容分析法,對具體的影視動畫作品進行分析。對《功夫熊貓》的分析僅僅停留于《功夫熊貓》本身,如:角色是中國的熊貓、動作造型是中國功夫、配樂是中國古典樂器所制作等等。缺少理性的數據分析。鮮有文章對中國元素的出現(xiàn)形式等所統(tǒng)計分析以及進行問卷調查。除此之外,比較分析法也運用得不夠,一般只比較了國內與國外影視動畫中運用中國元素的差異,而少有具體作品之間的比較。
其次,缺少對影視動畫中中國元素的具體研究。影視動畫中的中國元素是通過許多不同的細節(jié)表現(xiàn)出來的,如:配樂、服飾造型、文本原型等等。一般的文獻僅對這些具體的元素一概論之,而缺少對其的具體研究。
最后,少有以具有中國元素的影視動畫的受眾作為研究對象的研究。此前,影視動畫一般將目標受眾定位于兒童或少年,殊不知,影視動畫已不是兒童與少年的專屬,尤其,在影視動畫搬入電視熒幕之后,成人也成為了影視動畫的一部分。在影視動畫中加入中國元素是國外動畫迎合中國受眾的重要方式之一,更是國內動畫引起受眾文化認同的重要方式。影視動畫的受眾已經發(fā)生了變化,漸漸由單一走向多元,需要有學者將目光放在此處。
綜上所述,已有的這些研究既為本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又為本研究提供了學習的摹本。基于此,本人所做的研究應以框架理論為基礎,以內容分析法、比較分析法等為主要研究方法,根據中國元素在影視動畫中的運用現(xiàn)狀,闡述影視動畫運用中國元素的原因。細化考察影視動畫中中國元素的表現(xiàn)細節(jié)。或從具體傳播環(huán)節(jié)出發(fā),分析具有中國元素的影視動畫的具體傳播過程。從而對影視動畫中的中國元素進行較為深刻的理解和梳理,又能據此為進一步發(fā)展具有中國元素的影視動畫提供些許對策與建議,以期使人們對具有中國元素的影視動畫有一個完整、明晰的認。
參考文獻:
劉秀梅,張蕾蕾.中國影視動畫創(chuàng)新設計發(fā)展現(xiàn)狀及趨勢[J].學術視野,2016,(09).
蔡騏,廖婕.解析好萊塢電影之“中國風”現(xiàn)象[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4,(02)
作者簡介:
邵千恩(1994—),性別:女,籍貫:湖南省長沙市,單位:湖南師范大學,學歷:2016級碩士,研究方向:數字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