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完善銀行卡跨境使用反洗錢、發恐怖融資、反逃稅監管,2017年9月1日起發卡行金融機構需要報送銀行卡境外交易信息,2018年1月1日起銀行卡境外提取現金實施每人年額度管理,進一步完善了銀行卡境外使用的監管。新政執行近一年,銀行卡境外交易中數據采集監測及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困難值得關注。
境內銀行卡是指境內發卡金融機構在中國境內發行的各類銀行卡清算機構標識的銀行卡,包括借記卡、信用卡、貸記卡和準貸記卡等。銀行卡的跨境使用是指出于自然人跨境旅游、商務交流、消費以及取現(包括ATM取現和柜臺取現)等,引起銀行卡跨境支付結算、結售匯以及跨境清算等行為。

表1 我國銀行卡發卡量及持卡量統計表
數據來源:Wind數據庫
當前,我國境內個人每人每年便利化購匯額度為等值5萬美元,個人攜帶外幣現鈔出境,5000美元以下的海關直接放行,5000至10000美元的應向銀行申領《攜帶外幣出境許可證》,10000美元以上的向外匯局申領《攜帶外幣出境許可證》。因此,中國國民在境外創造的高額消費規模,主要靠銀行卡在境外的消費和支付。境外銀行卡的消費已覆蓋機場、酒店、百貨、商超、餐飲等,境外交易覆蓋面逐步擴大,便利化程度逐漸提高,消費者的銀行卡消費意識越來越強,銀行卡產業也得到了飛速發展,無論是發卡量還是交易量都呈現幾何級數的快速增長。2017年銀行卡發卡量已達67億張,是十年前發卡量的4倍,銀行卡人均持卡量達5張。與此同時,在境外使用銀行卡消費及取現行為更加普及,據商務部統計估算,中國國民每年在境外購物消費大約2000億美元,占全球出境旅游總消費額的比例超過五分之一;而排名第二位的美國國民消費額,僅相當于中國游客的一半。
銀行卡在境外交易主要分為境外消費和境外提現兩個方面,在非現金支付日益普及和便利的情況下,境內個人在境外大額提取現金并不正常,因此,國家外匯管理局發布了《關于金融機構報送銀行卡境外交易信息的通知》(匯發【2017】15號)、《關于規范銀行卡境外大額提取現金交易的通知》(匯發【2017】29號),規定了銀行卡境外交易信息采集要求,發布了銀行卡境外大額提取現金規定,實現了對我國銀行卡境外交易信息的逐筆信息采集和系統數據監測。
銀行卡跨境使用主要是通過中國銀聯、國際銀行卡組織、銀行自身渠道清算等方式進行清算,之前銀行卡國際收支統計主要是中國銀聯對跨境清算資金釓差后統一進行國際收支間接申報,缺少完整的跨境取現與消費數據,同時境外卡境外使用通過中國銀聯清算數據未被剔除。通過境外國際銀行卡組織進行清算的跨境資金數據統計缺失。為完善銀行卡境外交易統計,維護銀行卡境外交易秩序,自2017年9月1日期,境內發卡金融機構需要通過“銀行卡境外交易外匯管理系統”報送境內銀行卡在境外發生的全部提現和單筆等值1000元人民幣以上的消費信息。
銀行卡境外信息采集的報送主體為境內發卡行,不再以清算組織為單位進行數據報送。因此,境內銀行卡通過中國銀聯,維薩、萬事達、美國運通等國際銀行卡清算組織以及發卡行自行清算等其他清算渠道在境外的交易信息均納入到了信息采集范疇。銀行卡境外信息采集范圍更加全面,實現了對境內銀行卡境外交易信息的全面覆蓋。
凡是由境內發卡金融機構(發卡行)在中國境內發行的各類銀行卡清算機構標識的銀行卡在境外發生的提現和消費交易信息,均由發卡行法人(總部)匯總本行全部境內銀行卡境外交易信息集中報送,發卡行于每日12:00前通過銀行卡境外交易外匯管理系統報送上日24小時內本行銀行卡境外交易信息,遇節假日不順延。通過發卡行報送數據,銀行卡數據信息采集更加及時準確。

表2 我國銀行卡境外信息采集政策變化對比
銀行卡境外交易信息采集工作開展近一年來,對規范銀行卡境外消費和提現行為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在具體的數據監測及業務管理執行中尚存在困難有待解決。
當前各發卡行依據《銀行卡境外交易數據采集規范》設計接口程序,并按規定定時報送銀行卡境外交易數據,外匯局端可通過銀行卡境外交易外匯管理系統每日查看數據上報的及時性,也可查詢到每筆交易信息并開展靈活結構性分析。但從數據的全面性以及準確性而言,外匯局端僅通過非現場核查監測較難發現是否存在數據漏報情況,也無法核實數據明細是否準確。
對持卡人境外提現或消費的風險控制主要在于事后監測,即對已經發生的銀行卡交易行為進行分析和風險評估,但銀行卡異常交易行為已經發生,非正常需求的境外交易目的已經實現,事后風險結論并無法使用于前置風險審核,無法對再度發生的類似異常交易形成有效地事前約束。
銀行卡每日提現額度為1萬元人民幣,個人名下銀行卡提現合計年度額度為10萬元人民幣,境外提現超出年度額度后,將被列入“暫停境內銀行卡在境外提取現金名單”,外匯局于每日15時將上一日名單發送至銀行,銀行自當日17時暫停名單內個人銀行卡在境外提取現金的功能?,F實監管中發現存在個人蓄意利用境內銀行名單暫停前近40余小時內,通過一人多卡、借用他人卡等手段集中頻繁提鈔以實現向境外轉移資金的目的。
當前受一人“一行多卡”限制后,一人在多家銀行辦理多張銀行卡的現象較為普遍,為境外集中提現提供便利。也存在有組織的多人開卡、借(賣)卡行為,具有中小銀行及城商行辦理銀行卡、多人集中辦卡、人民幣資金來源集中、境外取現時間地點相同、單筆提現金額平均、提現金額“頂格”上限、賬戶清零后集中銷卡,實際持卡人并沒有出入境記錄等特征。銀行卡在境外大額、頻繁提現,超出正常消費支出的提現行為手段隱蔽,界定借用他人銀行卡調查取證過程困難,對銀行卡違法違規行為查處難度較大。
對于銀行卡境外交易信息報送主體而言,《國家外匯管理局關于金融機構報送銀行卡境外交易信息的通知》(匯發【2017】15號)第六條規定“對于未按照規定報送銀行卡境外交易信息的發卡行,外匯局將依法采取相關監管和處罰措施”。上述規定描述含糊,外匯分支局在具體監管中較難把握處罰尺度和依據。對于銀行卡境外交易的使用主體而言,《國家外匯管理局關于規范銀行卡境外大額提取現金交易的通知》(匯發【2017】29號)第六條規定“…個人違反本通知規定,按《條例》有關規定進行處罰”。但《外匯管理條例》第七章“法律責任”中沒有涉及上述違法行為的規定。
一是各發卡行要切實履行數據申報義務,重視數據報送質量,從數據源頭上確保報送信息的及時性、完整性和準確性。二是外匯局在日常開展非現場核查的基礎上,加強對銀行卡現場核查的方式方法研究,形成非現場、現場互相補充、支撐的數據管控模式。三是定期與人民銀行科技處、支付結算處以及中國銀聯等清算機構交換數據,建立橫向數據比對機制。
進一步完善境外提現管理規定,除了規定每卡每日提取1萬額度,每人每年10萬額度外,增加每人每日5張(含)以內銀行卡進行境外提現的規定,由境內人民幣卡清算組織統一在自身業務系統中實現。避免一人多卡境外突擊提現的風險,也可將每人超額提現的上限控制在5萬以內。
一是明確超限額境外提現及出借、借用他人銀行卡等違規行為的判定特征及處罰依據,明確資金提供者、歸集者、銀行卡出借者等參與者應承擔的法律責任;二是明確外匯局對銀行卡境外消費、提現等交易行為所涉及的賬戶、資金流以及個人開戶信息的調查職責,為基層外匯局開展調查工作提供制度保障。三是明確對銀行卡境外信息采集工作中未按規定開展信息采集報送工作或未按規定合規使用銀行卡的行為處理及處罰的方式和依據。
加強與支付結算、反洗錢等部門的信息共享,實現對銀行卡賬戶、支付結算、境外提現消費、合規性審核等鏈條式的管理;加強與公安部門的合作,定期獲取出境居民信息,并與銀行卡境外消費、提現名單核對,鎖定無出境記錄但在境外發生銀行卡消費和提現的個人,加大查處力度。
一是加強銀行卡政策宣傳,增強個人合規用卡意識,引導個人合理管理和使用境外取款額度;二是加強非現金交易宣傳,減少境外取現需求,引導有正常境外消費需求的個人通過刷卡消費、網絡支付等非現金渠道交易。三是加強落實賬戶管理及開卡人身份識別等相關制度規定。
(中國人民銀行烏魯木齊中心支行,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