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康琬超,天津師范大學地理與環境科學學院
天津市中心城區遙感影像數據來源于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國際科學數據鏡像網站,交通信息來源于百度地圖實時交通監測。
本文通過使用ENVI 5.1對遙感影像數據進行預處理,根據《城市用地分類與規劃建設用地標準》(GB-50137-2011),采用第1大類中的8個中類和非建設用地為分類標準,并運用ArcGIS對遙感圖像進行目視解譯,并對天津市中心城區土地利用類型進行分類。
2.1 土地利用混合度
本文利用ArcGIS對天津市中心城區按照不同尺度分類標準進行分割,將數據導出進行整理,對不同類型土地進行土地混合度計算。在城市地理學中,土地利用混合度可以利用信息論中的熵的原理來表示,熵的大小來表示土地利用混合度的高低。其計算公式為

式中:
S:土地利用混合度熵值
n:土地利用分類劃分數目
pi:第i類土地占所在區域面積比例
2.2 交通量指標
本文利用百度地圖實時交通監測情況,各路段交通信息匯總后,并矢量化在土地利用分類圖上,并對擁擠、緩行和暢通的交通信息進行緩沖區分析,并賦予相應的分數。主干道以1000米為緩沖半徑,每200米劃分多環緩沖區,并賦分,堵塞賦100分,緩行賦70分,暢通賦40分,依次向外按比例遞減。支路以600米為緩沖半徑,每200米劃分多環緩沖區,同理賦分,堵塞賦100分,緩行賦70分,暢通賦40分。緩沖區域進行疊加分析,重疊區域的分值以最高分作為最后的分值,進行整理。
本文以行政區為單位,土地利用混合度與交通之間相關性,由表1所示,兩者呈負相關,負相關為0.6851,土地利用混合度數值越高,交通狀況分值越低,交通越暢通,相反土地利用混合度數值越低,交通狀況分值越高,交通越擁擠。

表1 天津市行政區尺度土地利用與交通關系
文中以相對圈層為單位,比較土地利用混合度與交通之間相關性,由表2所示,兩者呈負相關,負相關為0.9936,相對與按行政區劃分,負相關程度更大,相關性更強。

表2 天津市圈層結構尺度土地利用與交通關系
綜上所述,居民的出行交通情況與土地利用混合度密切相關,市中心建筑物建筑密度大,聚集高端商業服務業,有利于經濟集聚效應,但土地混合程度相對單一,常駐人口少,使居民通過各種出行方式到市中心上班、休閑娛樂等,進出入人流量和交通流量大,容易造成交通擁擠。天津市靠近邊緣地區,土地利用混合度高,常駐人口較多,出現產業園區、工業園區和物流倉儲園區等。
本文以天津為例,運用ArcGIS空間分析對不同尺度的探討天津中心城區土地利用混合度對交通的影響特征,以解答土地利用方式對居民出行行為的影響,本文主要得到以下結論和啟示。
4.1 以行政區和圈層結構為單位劃分天津市中心城區,土地利用混合度與交通狀況呈負相關,土地利用混合度越高,交通狀況分值越低,交通越暢通,相反土地利用混合度越低,交通狀況分值越高,交通越擁擠,兩者關系密切。
4.2 研究表明,靠近市中心土地混合度低,常駐人口少,增加進出區域車流量,交通擁擠狀況嚴重;邊緣城區,土地利用混合度高,居民在小區域內滿足各自生活需求,交通較為順暢。除基礎設施分布情況等影響因素外,土地混合程度高,職住混合,商業服務業、公共設施布局分散,使居民出行距離降低,步行、自行車、公共交通等方式滿足居民選擇交通出行方式,綠色出行,減少交通流量,提高交通通達度和公共交通的利用。
4.3 在宏觀層面上,天津市增加濱海新區經濟副中心,使市中心交通流量向副中心分流,減少道路交通壓力。在宏觀層面產業和住宅集聚的基礎上,對微觀層面土地利用提出合理建議,為今后的城市規劃提供參考。適當增加土地利用混合度,使居民在小范圍內進行各種生產活動、休閑娛樂活動等,減少居民出行時間,有利于土地利用效率和分區合理化,居民出行系統結構合理化,減少交通擁擠問題,有利于城市可持續發展。
[1]趙永華.面向土地混合使用的規劃制度研究——以上海為例[D].上海市:上海交通大學.2014.
[2]葛春暉.“產業園區”向“城區”發展轉變過程中用地兼容和混合用地相關研究[J].工程與建設.2012.26(2):171-176.
[3]林紅,李軍.出行空間分布與土地利用混合程度關系研究——以廣州中心片區為例[J].城市規劃.2007(09):7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