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蘇君
武松打虎堪稱《水滸傳》的封神事件,而故事背后也藏著中國古代一個奇怪的災害——虎災。
春秋時期,虎災便有發生。一次,孔子路過泰山腳下,見一名婦人在墓前哭得很悲傷。子路前去問詢,婦人回答:“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子路問她為何不搬走?婦人道:“沒有暴政。”孔子感慨萬千,說出千古名言:“苛政猛于虎也。”泰山腳下,雖遠離郡縣,但并非荒山野林。“昔者、又、今”,說明這名婦人的家人并非同一時間喪身虎口,一家三口先后被虎所害,足見虎患不小。
明清時期,虎災更是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據統計,從北魏至元末近千年中,中國共發生虎患16起,東南地區僅6起。而明清時期,東南地區出現虎患514次。地域也呈擴大事態,幾乎遍布東南。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江西上猶縣,“虎災連年,群虎遍擾”,各鄉百姓受傷以及死亡者多達五六百人。至萬歷元年(1573年),福建古田、寧德等地,成群結隊的老虎竟然不分白天黑夜橫行村落,行路者必數十人持械才敢行,就連上山砍柴都要一群人,敲鑼打鼓才敢進,
多年戰亂,四川也是重災區。順治七年(1650年),營山縣百姓稀少,虎患大作,晝夜為害。當地百姓到田里耕作,都要組團集合,才敢出門。明末歐陽直的《蜀警錄》中更是記述了康熙初年的四川虎患:“遍地皆虎,或一二十成群,或七八只同路”,能浮水爬樓房,這些都是前所未聞的。這段時期,人與虎的關系,是一段血淋淋的歷史。
其實,之所以造成此種慘痛現象,不外乎三大原因。
人口因素。明清時期人口激增,明洪武二十六年(1395年)人口為6054萬,到了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人口則激增為30148萬人,是明初的5倍。人口的大量增加,意味著需要更多的耕地。朝廷出臺優惠政策,提倡全民墾荒造田。這一時期,玉米和番薯傳人中國,因其產量極高,又適合在山區生長。于是,大面積的山林被破壞,虎的活動空間受到擠壓,它們自然發威,人虎爭奪生存領地白熱化。
戰事因素。明末清初王朝更替,戰事連綿,造成大量的人口死亡與避難。明末張獻忠屠蜀,清初的嘉定三屠、揚州十日,都是數十萬計的殺戮,以至于順治八年,人口銳減為1063萬人,只及明初人口的1/6。兼之戰事不斷,社會秩序陷入混亂,各地政府也無力動員生產,導致城鎮荒廢,土地荒蕪,為野生動物的繁衍創造了有利條件,導致人退虎進。
生態破壞。人類盲目性地開墾山地,不僅造成了水土流失,也破壞了生物的生存環境,打破了原有生態鏈的平衡,由此,導致野生動物的數量減少,老虎的食物來源變少,唯有襲擊人類。
可見,明清時期的嚴重虎患,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人類未能“道法自然”的行為所致,及至如今,人類獲得壓倒性優勢,老虎已淪為瀕危物種。人們也意識到萬物和諧的重要,選擇了和解,并采取積極行動,保護這一珍貴物種。畢竟,蒼茫大地,萬類霜天競自由,才是最美的畫卷。
編輯/羽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