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靜怡
作為20世紀著名的建筑大師、城市規劃家,勒·柯布西耶絕對算是一個奇葩。他沒有高學歷,也不是富二代,更沒有接受過科班教育,他的建筑作品卻遍布世界各地。其中17個建筑作品還同時被列入世界遺產錄,并創下了個人系列作品跨國聯合申遺的先例。神奇的是,他的建筑作品幾乎都完成于“流浪”之中。
1887年,柯布西耶出生在瑞士一個鐘表世家。由于家境一般,聰明的柯布西耶從小就被父母認定為祖傳鐘表手藝的衣缽傳人。13歲那年,他被送到家鄉的工藝美術學校學習表殼設計和雕刻,半年后,他離開學校,回家開始了三年半的學徒生涯。柯布西耶確實有天賦,他15歲初涉設計,憑著過人的悟性和豐富的想象,不僅做出了好看的表殼,還在1902年都靈展會上一舉獲獎。沒想到的是,他竟無師自通地把設計范疇從表殼拓展到了建筑行業。
沒有學歷,不是科班,但這些都無法阻止柯布西耶對建筑的熱愛。他邊工作邊自學,不分晝夜地畫設計圖,抓住每一個靈感進行創作。然而,這個才華橫溢的“業余”建筑師始終沒有確定自己將來真正的發展方向。
1907年,20歲的柯布西耶決定通過旅行開闊視野,好好規劃下自己的未來。他于是辭去工作,告別父母,開始了花費很少的旅行——流浪。有趣的是,柯布西耶的流浪與眾不同。從巴黎一羅馬一威尼斯一佛羅倫薩,一路上,他邊走邊畫,隨身攜帶的本子上畫滿了各種建筑細節、元素和周邊環境的草圖。流浪的日子并不舒服,他住的是草墊子、床上爬著臭蟲的廉價旅館,吃的是難以下咽的黑面包,實在拮據的時候,便在馬路邊長椅上過夜。但柯布西耶始終沒有停下來,他實在太愛建筑設計了。
通過勤勉的日常訓練,他不僅能熟練地操縱繪畫、寫作等各種媒介的手法,還了解了建筑的色彩、形式、光影、結構、體量、表面、比例和材料……他不斷揣摩和反思,以經典藝術品和建筑滋養了自己逐漸形成的價值觀,把看世界的沖動轉化成了獨立思考的能力。
流浪不僅讓柯布西耶思想當中某些不確定的東西落了地,還讓他把一路上看到、聽到、觸摸到和感受到的一切,都內化成了靈感,成了日后職業生涯中風格鮮明的個人元素。
流浪歸來,柯布西耶在日內瓦湖邊為父母設計建造了房子。房子選用了他喜歡的白色墻體,設計靈感則來自保加利亞特爾諾沃。他追求空間利用效率,為自己設計建造了面積不到14平方米的房子。
為了獲得更多的靈感,柯布西耶再次流浪。他取道布拉格,穿越波西米亞到維也納、布達佩斯和君士坦丁堡,最終到達雅典衛城。旅行中的所見所聞,既讓柯布西耶激動不已,也刺激了他的斗志和勇氣。他運用自己豐富的想象力,將時尚的滾動元素與粗略、精致等因子進行結合。他的建筑設計靈感爆發了:先后設計建造了朗香教堂、薩伏伊別墅、馬賽公寓等一系列在全世界有影響的建筑。而這些建筑中無一例外地復制了他當年在衛城流浪時所感受到的那種建筑設計的震撼。
一生熱愛旅行,一生癡迷設計,柯布西耶把生活和建筑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流浪影響了他;流浪也造就了他。正如他說的:在世界上流浪就是最好的青春。
編輯/羽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