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云輝

農歷十一月,北方正是天寒地凍的時節,有一年,北魏獻文帝心血來潮,想要巡視漠北一帶。朝臣們以漠北正值滴水成冰時節為由,一致上表諫阻。年少氣盛的獻文帝置若罔聞,一意孤行,拒絕接納諫阻的表章。忽然,一篇文采斐然的《接輿釋游論》映入眼簾,獻文帝一口氣讀完文章,心悅誠服地對左右說:“卿等諸人,不如成淹《論》通釋人意!”這篇文章徹底打消了獻文帝的巡視念頭,文章作者成淹由此成名,被視為北魏最有才情的官員。
成淹原仕南朝劉宋,一次奉命率兵到邊境增援時,出于對劉宋王朝的徹底失望和對北魏欣欣向榮的向往,毅然陣前起義,投奔北魏。由于他愛好文學且頗有氣度,被北魏朝廷授予編修國史的著作郎一職。成淹以《接輿釋游論》出名后不久,再次在外交場合展示出卓越的能力。
皇太后駕崩后,南梁派遣使團到北魏吊唁。南梁使團節外生枝,以種種借口要求身穿南梁的朝服參加葬禮,遭到北魏官員的堅決拒絕。雙方各執一詞,鬧得不可開交。此時已即位的孝文帝詔令選擇一位學識淵博的官員去和南梁使團辯論,成淹被極力推薦,充當北魏代言人。
面對胡攪蠻纏的南梁使團,成淹沉著冷靜,旁征博引,不卑不亢,以出色的辯才成功折服了對方。最后,南梁使團只得同意入鄉隨俗,改換北魏朝服進入靈堂。成淹有力維護了北魏的尊嚴,孝文帝非常高興,忍不住為成淹點贊:“我所用得人!”
南梁輸了一局,心有不甘,為了扳回面子,以朝貢為名再派使團來到北魏。在御賜的歡迎宴會上,南梁使團公開指責北魏背信棄義,輪番與成淹舌戰。成淹舌戰群儒,絲毫不落下風。最后,有個使者故意揭成淹從劉宋投奔北魏的老底,“以手掩目”羞辱他:“您當初為什么不學三國名將于禁投降關羽以求生,而要學投奔孫權的魯肅?”成淹義正詞嚴地回答:“我合棄危殆的劉宋,為和順的北魏效力,目的是學秦末時的陳平和韓信離開項羽投奔漢高祖,和于禁沒有任何可比性!”使者自取其辱,無言以對。
成淹因這次出色的反駁,被朝廷授予典客職務,主管朝廷外交及民族事務。典客屬九卿之一,位高權重。成淹擔任此職,足見他深受朝廷信賴。成淹除了盡職盡責完成本職工作,還關心朝政,主動為朝廷分憂。
比如,南梁人王肅從南梁投奔北魏后,成淹奉詔去甄別王肅投奔的真偽。去之前,成淹做足了功課,并在交談中仔細辨別王肅的回答,最終得出了,王肅確因父兄被南梁皇帝殺害才投奔北魏的結論。成淹向孝文帝詳細匯報后,孝文帝這才放心起用王肅。王肅后來也成為北魏一代名臣,與成淹同心同德,共同支持孝文帝漢化改革。
一次,成淹與王肅陪伴孝文帝外出巡游。成淹抓住這難得的良機,每見到一處古跡,就引經據典給孝文帝講解,使孝文帝親身體會到漢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堅定了全盤漢化的改革決心。
這天,他們行至河南古城朝歌,成淹介紹說此地原是殷紂王的都城,周武王打敗殷紂王后,將殷遺民集體遷居河洛一帶,后因劉淵(十六國時期前趙政權的開國皇帝)、石勒(十六國時期后趙建立者,史稱后趙明帝)禍亂中華,殷遺民便隨西晉司馬氏政權東渡長江。王肅猛然想起成淹家住青州(今屬山東濰坊),便故意開玩笑:“那么,青州現在應該還有殷紂王的遺種?!背裳妥R破了他的用意,想起王肅家住徐州,便反唇譏諷:“青州原本就不是殷朝管轄的地方!徐州才是!所以徐州人才是殷紂王的后代!”孝文帝得知此事后大加點贊:“淹此段足為制勝。”
后來,孝文帝發動遷都行動,從平城(今山西大同)遷都到洛陽。遷都行動嚴重觸及一些守舊大臣的利益,他們抱團取暖,集體上疏勸諫。孝文帝為顯示改革決心,詔令將這些進諫者全部解官奪職。這樣的霹靂手段震懾得其他想進諫的官員敢怒而不敢言,朝廷出現了萬馬齊喑的局面。成淹為此憂心忡忡,便借隨孝文帝南征的機會,用典故規諫孝文帝:“西周時,周文王善于征詢鄉野樵夫的意見,春秋時,晉文公同樣善于傾聽普通民眾的呼聲。臣雖然人微言輕,但也不敢有話不說。懇請陛下以寬容為懷,善于傾聽不同意見?!毙⑽牡蹚纳迫缌?,同意了他的建議。
孝文帝一行人到徐州后,命成淹等人負責籌集船只,打算由泗水渡入黃河,再逆流返回洛陽。船只進入山東某地黃河岸后,成淹見水流湍急,非常擔心孝文帝的安全,“乃上疏陳諫”。孝文帝充分肯定了他的“至誠”之心后,道出繼續冒險沿黃河西上的原委:“朕遷都到位于伊河和洛河旁的洛陽,原因之一就是想溝通洛陽與四面八方的運輸。但是由于黃河水流湍急,很多商人在天險面前畏難而退。朕此次以身涉險,乘船西上,就是要消除商人和百姓對黃河的畏懼?!苯ㄗh雖然沒有被采納,成淹卻從中感受到了孝文帝將改革進行到底的雄心壯志。
北魏遷都洛陽后,因大興土木營造宮殿,每日運往京師的木材等物資數以萬計。而此時正值初春,因河流解凍,伊河和洛河的水面上漂滿冰塊。民工們穿著衣服每日在齊腰深的河中運送物資,不僅效率低下,而且時常受傷生病。成淹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再次越俎代庖,奏請朝廷為民工們建造浮橋。孝文帝被他的愛民之心感動,不僅詔令相關部門迅速建造浮橋,還當著朝臣的面表彰他,任命他兼任主管水利事務的最高長官。
除此之外,成淹更讓人佩服的地方是他的甘守清貧。
成淹的典客職位是個肥缺,鄰國和少數民族政權到北魏朝貢時,首先要經過典客這一關。所以,私下給典客送禮,已經成為官場潛規則。成淹在典客崗位上干了十年,卻始終“小心畏法”,廉潔自律,不收任何禮品,對手下人代收的禮物也悉數歸還,一直過著貧寒的生活。孝文帝也因為他過于清貧,三次賜絹百匹,以解其燃眉之急。遷都時,孝文帝體諒他無錢雇人搬家,專門派人幫他搬家到洛陽。
然而,成淹再省吃儉用,依然入不敷出,加之京城物價過高,以致到了“衣食不充”的地步。迫于生計,成淹只得請求出京擔任地方官以降低生活成本。不久后,他“還朝,病卒”。
成淹去世后,被朝廷盛贊為“歷官著稱”,謚號“定”,意思是他一生品行純良無差錯。這無疑是對成淹一生的準確評價。成淹一世清貧,卻安之若素,恪盡職守。最難得的是,他不因貧寒而動搖憂國憂民之心,反而在完成本職工作基礎上,關心朝政,為孝文帝實現改革目的積極建言獻策。成淹這種清貧不泯報國心的精神,永遠值得后人銘記和學習!
編輯/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