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見

《紅樓夢》里,賈政一直以“嚴父”形象著稱。他奉行專制教育,對寶玉非打即罵。雖然他有一片拳拳愛子之心,但其教育方式遭人詬病。
第一,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
賈政是榮國公之孫,自幼酷愛讀書,曾想憑借自己的努力考取功名。但他父親去世時,皇上因恤先臣,額外賜了賈政一個官做,這就相當于他沒參加高考直接保送了。
自己的一腔抱負沒能施展,他便把“科舉情結”寄托在寶玉身上,希望寶玉能堂堂正正考取功名,光宗耀祖。于是,賈政對寶玉在讀書上的要求非常嚴厲,甚至到了偏執的地步。幾乎每一次父子相見,賈政都會訓斥寶玉“荒疏學業”。每當聽到父親的召喚,寶玉便如同頭頂上炸了個焦雷,嚇得臉色大變。
為保證寶玉走在自己設計的“正途”上,賈政連寶玉讀什么書,做什么功課,都要一一指定。
寶玉上學前,他訓道:“哪怕再念三十本《詩經》,也是掩耳盜鈴……你去請學里太爺的安,就說我說了,什么《詩經》之類一概不用虛應故事,先把《四書》講明背熟。”
然而,他越是想讓寶玉按照他指的路走,寶玉越是叛逆。借興兒的話說:“我們家從祖宗直到二爺,誰不是寒窗十載?偏他不喜歡讀書。”寶玉真的是不喜歡讀書嗎?并非如此。
他第一次見到黛玉,問的第一句話便是:“妹妹可曾讀書?”他在大觀園試才的時候也引經據典,還說“除四書外,杜撰的甚多”。可見,寶玉不是不愛讀書,只是與賈政那套仕途經濟的理念不一致罷了。
如果按照寶玉的性情發展來看,他或許能成為一個出色的詩人或藝術家,因為他有這方面的興趣、氣質。而賈政一味專制,從未將寶玉看作獨立的個人,更談不上尊重和理解。
紀伯倫有一首著名的詩: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他們借助你來到這世界,卻并非因你而來。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因此,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尊重人的天賦,孩子可能有超出父母期望的未來。
第二,對孩子缺少陪伴。
賈政在寶玉的“教”上的確很重視,只要和孩子見面,他詢問督促的都是學業的事。但是,他忽略了孩子的“育”。
賈政常年在外為官,當被皇上點了學差的時候,臨行前他給寶玉布置了幾年的作業。除了溫習課本、學寫文章外,還要每日臨寫古帖。無人監督的情況下,寶玉自然不會太自覺,賈政前腳剛走,寶玉就把父親的囑咐拋在腦后,嬉戲玩鬧、結社吟詩,愈發自由散漫。
幾年后,賈政返京,寶玉知道父親歸來必問功課,心急如焚,只得臨時抱佛腳。一部分帖子甚至是黛玉等姐妹們代他臨摹的,可賈政并未察覺。如果說賈政公務纏身,實在沒時間陪孩子就罷了,有時間的時候,他也只是“看書著棋而已,馀事多不介意”。
作為父親,他將親子活動看作“余事俗物”,只顧自己逍遙快活,有教子之鴻志,卻少育兒之親情。長期缺少父親的陪伴,寶玉因此終日與姑娘丫鬟奶媽待在一起,以至于從少年時代就缺乏陽剛之氣。
心理學家格爾迪說過:“父親的出現是一種獨特的存在,對培養孩子有一種特別的力量。”男性身上自信、果斷、獨立和探索精神的特點,是只有父親能給予的。此外,由于不常見面,寶玉和賈政的心理距離也漸漸擴大。八月十五團圓日,全家玩擊鼓傳花,寶玉因賈政在場,局促不安,連講笑話也左右為難。
按理說,一家人過節應當其樂融融,寶玉這番畏懼父親的威嚴,只因長期缺乏溝通,父子之間產生了情感隔閡。
很多時候,我們都很忙,忙著陪客戶、陪領導,卻唯獨忽視了對孩子的陪伴。有一天,你會猛然發現,孩子不知何時已經長大,而你們之間已不再像從前那般親密,只有莫名的疏離。
第三,輕易給孩子差評。
和許多傳統的中國家長一樣,賈政總是板著臉,不茍言笑,他一見寶玉便是一頓劈頭蓋臉地訓斥。大觀園工程告竣的時候,多處匾額待人取名,賈政想考驗寶玉的功業進益如何,便命寶玉一一題字。寶玉的對聯和題詩都是極好的,賈政卻不是“冷笑”,就是“斷喝”。
即使他心里認為寶玉表現不錯,口中也不見表揚。
當寶玉給一處竹林掩映的修合取名“有鳳來儀”時,眾人交口稱贊,賈政一邊點著頭,一邊卻罵著“畜生”“畜生”。可見,他對寶玉的題詞內心是肯定的,就是不愿表現出來,吝嗇到一句夸獎都不肯給。
哲學家詹姆斯說過:“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每個孩子都喜歡被認可、被欣賞,這份接納成就了孩子的自我價值感。可是寶玉無法從父親那里得到認同,他并不清楚父親內心深處的想法,因此他對父親是恐懼的,每次見到賈政不是“倒抽一口氣”,就是“一溜煙出園來”。
父母不經意間的一句鼓勵,往往能讓孩子充滿自信,而動輒差評,毀掉的不僅是孩子的信心,更可能是一段原本溫馨的親子關系。每一個孩子都有閃光點,一流的父母從不做孩子的差評師。
第四,奉行暴力教育。
很多父母把“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觀奉若神明,賈政堪稱其典型踐行者。
寶玉私自結交忠順王府的戲子琪官,調戲丫鬟金釧,雖說犯了錯,但賈政只偏聽偏信一面之詞,上來就是一通狠命的板子,以至于寶玉被打的“面白氣弱,底下穿著一條綠紗小衣皆是血漬”。結果,王夫人捶胸頓足,哭天搶地,連賈母都氣得渾身亂顫,眼淚直流。
不過,賈母生氣不是因為寶玉犯錯,而是痛恨賈政暴力的教育方式。在她看來,孩子犯錯,光靠打是沒用的,你看賈政痛打了寶玉后,起到了什么作用呢?因為需要養傷,寶玉便可以名正言順地不用上學了,等傷好了,又開始優哉游哉地過日子。如此一來,賈政讓他反思悔過的目的不僅沒有達到,反而耽擱了讀書。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提問:父母打孩子會對孩子有什么影響?有一個回答扎心了:“我深深執念于那些不愉快的回憶,有的一想起來就會特別難受。”更有人說,即使父母上了年紀,開始尊重你,你也無法對父母自然地說出那句“我愛你們”,也不會與父母像朋友那樣敞開心懷聊天,飯桌上總是特別安靜。一個巴掌打下去很容易,可它留在心坎上的印記,卻一輩子也抹不掉。
孩子犯了錯,一味打罵不僅達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會使孩子和你越來越疏遠。
有一句話廣為流傳:“父母不是因為生下孩子,而是因為教育孩子,才被稱為父母。”做人,是一門學問;做父母,更是一門大學問。教育孩子避免這四大忌,孩子即使不成才,也必成人;即使不成功,也必成器。
編輯/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