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樹永

自2016年“兩學一做”學習教育開展以來,江蘇省宿遷市經濟開發區黃河街道針對城市社區黨員“白天忙晚上閑”這一實際采取應對措施,堅持在有服務用房的小區開設“小區燈課”流水席。兩年來,黃河街道利用“小區燈課”這一特色做法,通過黨員遠程教育平臺收看視頻、集中授課、組織討論、收看紅色電影等方式,使街道不僅成了基層黨建學習教育的“加油站”,更成為密切黨群關系的“連心橋”、小區治理的“議事廳”。
77歲高齡的老黨員韓庭召,每周都堅持參加“小區燈課”學習,他認為:“現在年齡大了,眼睛看不太清,腦袋沒有年輕人轉得快,學習起來有些吃不準。街道領導常來現場上課,說的都是我們老百姓聽得懂的道理,比自己琢磨要容易許多。”翻開韓庭召的學習筆記本,上面干凈整齊的記錄排列得滿滿當當,書本上已經學過的章節也都密密麻麻地標注著難點和解釋。
社區基層黨員以及群眾文化程度不一,年齡結構差別大。對此,黃河街道十分注重加強理論隊伍建設和黨務工作者的培訓,堅持組織開展課前集體備課,提高“燈課”質量和實效,確保學習內容講得透、講得好。在由班子成員、理論骨干、民間“名嘴”組成的固定講師團基礎上,通過基層黨組織書記帶頭講、先進黨員示范講、支部黨員輪流講、積極分子參與講、社區群眾討論講等方式組織學習研討,實現組織推動、小區聯動、黨群互動,有效解決了城市社區黨員學習時間不集中、成效難保障的問題,真正讓“小區燈課”補齊的“短板”變成了黨員群眾學習教育的“跳板”。
“我以前來上課,自己有一肚子的想法,就是不敢到講臺上講,怕自己講不好,大家笑話。現在上課都有自學時間,大家可以一起討論。大膽講幾次后發現,不交流,再多再好的思想只能窩在心里面,還不知道別人的閃光點。”聚龍花園的“講師”景佩良每次都喜歡主動與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學習心得,他認為,只有多交流,才能取長補短,在你來我往中吸收別人領悟到的知識和道理。
“小區燈課”講的是黨員愛聽的知識,解的是群眾關心的難題。城宇居委會與宿遷市青華中學結對,邀請青華中學的老師來給黨員群眾上課,內容包括家庭教育、心理咨詢、科普、普法等與他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知識。在課后,還會特意留足時間讓授課老師與黨員群眾展開互動,釋疑解惑、交流心得。在這個環節中,那些平時“少言寡語”者一下子變得“能言善道”起來,都爭先恐后地暢談自己在課后的心得體會,彼此之間敞開心扉,讓學到的知識由“呆板”變得“生動”。
“因工作原因常年不在家,但是老家的黨員微信群我一直沒退,每周五晚上我都是利用微信跟著他們上課的。書記在群里轉發一些黨員學習知識;黨員有什么想法也往群里發,街道干部會及時解答;居委會還會不定期給我郵寄一些學習材料。”尚也是梨園小區的流動黨員,雖不能現場參加學習活動,但他始終堅持在微信群里與大家討論學習。
黃河街道堅持把“小區燈課”作為基層黨建工作創新的一個重要抓手,與“三會一課”“固定學習日”同部署、同推動、同考核。對那些因事不能參加正常學習的黨員,他們又單開黨課“小灶”,使學習教育一個也不能落下。同時,他們為老黨員提供“送學上門”服務,配備“黨員小蜜蜂(隨身聽)”,以便他們進行及時學習。
“小區燈課”一經推出便受到基層黨員群眾的喜愛。九鼎居委會黨總支書記王振民深有感觸地說:“‘小區燈課’不僅是學習、議事的場所,也是黨員群眾休閑、交流的好去處,更是我們居委會宣傳群眾、凝聚群眾的好抓手,是基層黨建真正的‘加油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