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雄,趙 晨
(遼寧省地質勘查院,遼寧 大連 116100)
普查區位于華北地臺北緣東段,膠遼臺隆,桓仁凸起和鳳城凸起上,各斷代地層出露較為齊全,沉積巖、侵入巖等各類巖石均較發育。地質構造既有中深層次韌性變形,也有淺層次脆性變形,構造樣式復雜多樣,有逆沖推覆系統、滑脫伸展系統、走滑系統。本區是遼東—吉南金、鉛鋅多金屬成礦帶的重要組成部分,區內礦產主要有鉛鋅、鐵、褐釔鈮礦。
礦區出露地層由早至晚有青白口系永寧組、南芬組,南華系橋頭組,下古生界張夏組和中生界白堊系下統小嶺組地層,測區的溝谷中分布少量新生界第四系松散沉積物。
礦區內巖漿活動頻繁,侵入巖發育。有古元古代和中生代白堊紀巖漿活動,其中與含稀有稀土故有關的礦體主要為中生代閻王鼻子堿長花崗巖,主要巖性為似斑狀細中粒堿長花崗巖,閻王鼻子堿長花崗巖主要分布在礦區的中東部,約占礦體的三分之二左右,巖石多為肉紅色,似斑狀花崗結構,塊狀構造。斑晶為鉀長石,大小為4-7.5mm,含量約為10±。基質中鉀長石呈它形或半自形,粒度1-4mm,含量65-60%;斜長石粒度0.5-1mm,有的斜長石遭鉀化作用,含量5%以下;石英為不規則粒狀,含量30-35%;黑云母呈鱗片狀,片徑2m。副礦物有磁鐵礦、鋯石、褐簾石及螢石等。巖石局部具有鈉長石化。根據其暗色礦礦物的含量為分兩個侵入體,即似斑狀細中粒堿長花崗巖(χ?γK11)和似斑狀細中粒黑云母堿長花崗巖(χ?γK12)。
閻王鼻子的堿長花崗巖,均為含鈮稀有稀土元素豐度高巖系,其為鈮稀有稀土礦的形成提供了豐富的成礦物質來源。
區內褶皺、斷裂構造比較發育。褶皺主要發育在這時代的地層中,軸向NNE。斷裂主要是中生代晚期受環太平洋構造域控制,形成了北東向構造形跡為主的脆性斷裂,并控制了燕山期閻王鼻子花崗巖體的侵位。
區內中生代巖漿活動頻繁,在本礦區內主要為閻王鼻子堿長花崗巖。該巖體普遍礦化,故該巖體即為本礦區鈮、鉭稀有稀土礦的礦體。由其主要礦物鈮、鉭的分布情況可知,該礦床類型即為巖漿礦床。
閻王鼻子堿長花崗巖為含礦巖體,其中鈮、鉭等稀有稀土金屬礦化普遍且均勻,其特征為規模大,巖石品位低。以礦區的鈮單元素異常為例,見附圖2,有部分地段可達現行工業指標邊界品位1/2的礦化邊界。地表中的探槽化學樣品、基巖光譜樣品以及地下鉆孔的樣品,基本均在0.006%礦化品位以上。其找礦潛力巨大,但是其礦化體規模大,延深大,目前由于工作量的限制,還無法控制礦體的規模和形態。垂直方向具蝕變分帶,上部為中等強度蝕變,向深部蝕變減弱并過渡為原巖。
由于前人的1:20萬和1:5萬化探掃面并未分析Nb、Ta等稀有元素,所以礦區缺乏Nb、Ta元素地球化學異常資料,本次工作進行鈮及15種稀土元素的1/1萬土壤化探測量;工作區鈮礦化體的尋找提供了重要的基礎資料。
單元素的異常濃度劃分為三個級別,稱外帶、中帶和內帶。全區內共圈出單元素異常1381個,其中Nb異常34個,Ta異常46個。
礦區內的Nb單元素異常區與整個堿長花崗巖的分布范圍相吻合,分布在礦區中部和東北西北高值異常區,經過地表及深部工程的驗證,證明其礦化相對較強,亦多具有較強的鉀長石鈉長石等蝕變,說明Nb元素異常區是尋找稀有金屬礦床的具有指導意義。
該礦床屬于堿長花崗巖分異交代型礦床,賦礦巖性為鉀長石化鈉長石化似斑狀細中粒二長花崗巖。根據本礦床具有規模大、品位低,近地表、易開采等特點,
故本次工作按照相似礦床:江西會昌早叫山和江西葛源靈山等礦床實例中的工業指標Nb2O5:0.0086%做為邊界品位,大致圈定礦體(見附圖3)。
礦區圈定出了具一定規模的鈮稀有金屬礦化巖體,總礦化面積近3km2,鉭、鈮礦體賦存在蝕變巖體內,礦體形態特征與巖體基本一致,根據蝕變特征,地表巖體具鉀長石化鈉長石化硅化并具零星螢石化的堿長花崗巖,并具有垂直分帶特征。
整個閻王鼻子堿長花崗巖體均遭蝕變,但其內部有強弱之分,推測其蝕變的強弱分布與巖體構造有關,強鉀長石化花崗巖一般分布于礦區的西北和東南,大致呈北東向展布,其余蝕變則圍繞強鉀長石化花崗巖帶呈同心圓狀分布,蝕變帶之界限不明顯,為過渡關系。
礦體礦化特征如下。
鈮礦化堿長花崗巖(礦)體:位于礦區中東部,含礦巖體鉀長石化鈉長石化發育,屬于低品位礦體。地表由33個探槽、深部由4個鉆孔控制,含礦巖體形態較簡單,呈巖株狀產出近等軸狀,傾角20°-40°;地表礦化體長約7000m,出露寬約5000m,控制礦體面積近35km2,礦體平均厚度為推測250m以上,且有北東向變厚趨勢,地表探槽控制礦體寬度112m,控制最大斜深為200m;Nb2O5含量為0.0047%-0.0161%.平均為0.0091%;其中,ZK8-1鉆孔控制礦體厚度為150m,Nb2O5平均品位0.0106%;ZK10-1控制礦體厚度為150m,Nb2O5平均品位0.0078%;ZK12-1控制礦體厚度為200m,Nb2O5平均品位0.0093%,ZK14-1控制礦體厚度為200m,Nb2O5平均品位0.0092%,鈮的品位變化穩定且礦化連續,
礦區內蝕變種類很多,與成礦關系密切的蝕變類型主要以鉀長石化、硅化和鈉長石化為主。在鉀長石化階段,斜長石部分或全部交代了鉀長石,形成了幾乎不含斜長石的堿長花崗巖體;在隨后的硅化階段,使石英進一步交代了鉀長石、斜長石等,使巖石中的石英含量大為增加,并局部伴隨產生了大量螢石等典型高溫氣熱礦物。因此鉀長石化、鈉長石化、硅化及局部螢石化為找礦標志。隨著鉀長石化、鈉長石化的增強,Nb205、Ta205的含量也越高,即礦化強度與蝕變強度呈正比,所以鉀長石化、鈉長石化的強弱是判斷Nb、Ta元素貧富的標志。
礦石結構為蝕變交代結構、中細粒花崗結構、嵌晶結構、斑狀結構。構造以塊狀構造為主,次為團塊狀構造。礦石礦物以鈮鐵礦、錳鈮鐵礦等為主,次為錫石、黑鎢礦、磷釔礦等。脈石礦物以長石、石英為主,還含有云母、黃玉、螢石等。
鈮礦物粒度普遍偏細,大小多在0.05mm以下,而脈石礦物粒度較粗。
鈮兩種元素主要以獨立礦物、類質同象和包體3種形式存在。鈮獨立礦物是其最主要的賦存形式,在各類礦石類型中占有率最大。鉭鈮主要為鈮鐵礦,其次以錳鈮鐵礦礦物形式存在,板狀、錐狀,呈浸染粒狀產出,大小多在0.05mm以下。
綜合上述稀有金屬分布特征和成巖成礦過程的分析,稀有金屬Nb、Ta成礦主要產于蝕變巖體的內部。對于鈮稀有金屬礦的找礦標志為:
(1)花崗巖體已鉀長石化、鈉長石化的蝕變帶的頂部和邊緣處,是鈮礦富集區。
(2)堿長花崗巖具較高鈮背景值,礦化區域有明顯的鈮化探異常。
(3)堿長花崗巖發育地區,注意尋找鈮重砂異常。
對閻王鼻子鈮稀有稀土礦成因及找礦標準的研究,認為閻王鼻子鈮稀有稀土礦成因類型為堿長花崗巖型,其空間分布與花崗巖分布有關。但該區鈮礦體存在的礦化標志不明顯,肉眼不能區分礦體,只能化驗分析才能得出是否為達到邊界品位,對工程施工指導有滯后性。該區雖然品位較低,但規模巨大,有著巨大的開發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