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軍鑫,王瑞
(陜西地礦區研院有限公司,陜西 咸陽712000)
丘陵與平原的交接部位是礦區的分布所在,區內具有復雜的地質構造和地層特征,發育豐富的侵入巖,匯集大量的地表水,具有豐富的水量。礦湖和河流是區內的主要地表水,在礦區的西側區域偏北側區域上是河流的蛀牙分布地帶,對礦區的西南側區域進行環繞,并對礦區的南側偏中部地區進行環繞,在礦區的南東側區域上蜿蜒出境,河段在該區的有約4.1 km的長度,在一號礦帶的北側區域上分布著礦湖。
(1)溶洞直接補給方式主要出現的基巖出露部位;
(2)透水性在部分較薄的殘積層表現較好,通過殘積層分布與其下部的破碎圍巖以及礦體等,受到地表水層間接補的影響。
(3)水頭壓力主要出現在較高水位的人工灌渠和河流區域上,巖基受其克服上覆弱透水層滲透阻力進行補給。
礦區地下水的徑流方向在天然的情況下呈現以北向南的方向流動,在矽卡巖帶以及巖層走向位之上呈現流暢的徑流狀態,山間平原達到0.934%~1.767%的天然水力坡度,河谷切割以及地形低洼位置主要受地下水上升泉進行排泄。濕地與沼澤主要廣泛分布于較薄覆蓋的第四系區段上。
依照區內長期的水動態觀測發現,在大氣降水泄后其階段的22-43d范圍內出現不等的巖溶地下水,但是大氣降水和區內一些地段的巖溶地下水和孔隙潛水(第四系)存在較為密切的聯系。如在CK17孔進行抽水試驗暴雨后不足1h,孔隙潛水(第四系)在CKB20孔呈現快速的上升,巖溶地下水在CK3、CK13、CK17等副孔呈現緩慢上升的特征。
(1)含水層
第四系沖洪積(Q4apl)孔隙潛水含水層:主要呈現淺褐色以及淺黃色的特點,灰黃色和灰色相對較少,主要分布于山間洼地以及河流兩岸10-30米的區域上,在2.00~10.46m的厚層范圍,存在不同的地貌分布特征,富水性以及巖性具有非常大的不同。砂礫組合圓礫和亞粘土分布在距離河岸10-20m的一號礦帶河岸兩側,部分分布2.00~10.46m厚度的底礫(卵)層,夾砂性的亞粘土分布于其上側;達到1.5m的水位埋深,位于1.326 L/s·m的單位吸水量。中等富水性是該段的主要特點。HCO3-―Ca2+型或HCO3-―Ca2+·Mg2+型是其主要的水質化學類型,達到39~161mg/L的總硬度,處于0.048~0.244 g/L礦化度范圍,6.3-7.5的值,具有明顯的季節性水溫變化特征。
泥盆系上統天子嶺組(D3t)可溶巖巖溶-裂隙含水層:大理巖是其主要的巖性特征,灰巖相對次之,矽卡巖因“屋背嶺”侵入體的作用,呈帶狀發育特征。依照鉆探數據,溶洞下線處于標高-170m范圍之內,巖溶(輕微)現象出現在此標高的范圍的局部位置上,溶洞在礦區內達到18.50m的最大高度,由于溶洞的分布埋藏條件和發育的裂隙情況以及溶洞發育情況,進行溶隙-裂隙相對弱含水帶(下部)和溶洞-裂隙相對強含水帶(上部)之分。
在標高-170m位之上是相對強的溶洞-裂隙含水帶,層狀泥灰巖(上統天子嶺組(D3t))組成的泥盆系地層是其主要的巖性特征,矽卡巖和大理巖(塊狀)相對次之,矽卡巖主要分布在礦體附近,分化殘積層主要分布于含水層的上覆。巖溶在溶洞裂隙強含水帶內,呈現極不均一的特點,透水性和富水性在各平面地段存在較大的差異。良透水性與強富水性是此含水帶的主要特點。HCO3――Ca2+型是其主要的水質化學類型,SO42――Ca2+型主要出現在局部位置,HCO3―42――Ca2++型較為少見。達到72~261mg/L的總硬度范圍,約0.100~0.492 g/L的礦化度,為pH值通常在7以上,水溫23.6~27.4℃。礦體直接的頂、底板圍巖即此含水帶,為礦坑充水的重要來源。
(2)隔水(相對隔水)層(體)
在區內廣泛的發育風化殘積隔水層,鹽酸鹽等各種風化殘積物是該巖石的重要組成,顏色表現為淺褐紅色,淺褐色以及褐黃色相對較少,亞粘土以及粘土和亞砂土是其主要的組成。強風化與全風化的殘留體發育于中、深部;亞粘土和粘土具有硬塑和可塑的特征,存在較為疏松的亞粘土。與一號礦帶中呈現2.00~8.25 m的層頂埋深,達到51.51~60.46m的標高,厚度在3.50~104.60m。隔水層在很多地段都非常穩定,下伏含水層會被其阻隔出現大量的滲透補給。
(1)設計一號礦帶為-48 m的露天終采標高,充水方式以及礦坑涌水在露采條件下,不會對開采安全造成大的影響,大氣降水以及巖溶裂隙地下水是礦坑充水的主要來源,規劃在上游區域對紅崗河改道,不具有充水因素;強富水性出現在河流沖積層,但通過全防滲人工河將河水的上游引入之后,將會使其富水性得到減弱,此層位具有較小的厚度,所以將其礦坑充水情況進行忽略。
(2)通過坑道開采方式開采二號礦帶,規劃為-280 m的終采深度,有約1400m的終采礦坑沿脈長度;以50m為設計高度對中段進行開采,設計+30,-20,-70 m 3個中段。巖溶強含水帶是該情況下的主要礦坑充水方式,弱含水帶地下水充水相對較弱。
和礦井的實際情況進行充分的結合,分析研究其水文地質條件,確定有效的防治水方法。同時對目前的技術條件進行充分的考慮。在研究分析礦井水文地質條件和充水因素等前提下,以礦井生產實際進行充分的結合,進行防治水,但必須要堅持預防為主和防治結合的原則。
為了更好的防治礦井水災,做好地面防治水是關鍵。充分的了解和掌握地表水的性質以及特點和變化規律,同時結合區內的地形地貌條件以及該區的氣候特點,對防治水工程及措施進行確定。
地表水在礦區不發育,大氣降水是其主要的補給方式。
通過機械手段對礦井進行強制排水的過程中,還必須要將下面的幾項防治水措施給做好,避免出現井口灌水的情況,對地表滲水進行積極防治。
2.2.1 做好水文地質和觀測工作
(1)做好礦井水文地質工作。
建設礦井與生產階段對區內的水文地質信息進行不斷積累,依照這些相關的信息對礦山的防止水措施進行不斷完善。
(2)做好水文觀測工作。
①對區內的氣象及降水信息進行充分的研究與分析,對區內分布的地表水系情況及其補給和排泄條件開展詳細調查,分析研究洪水泛濫情況下造成的不利影響。②將水文測孔設置于礦區范圍,對水源的壓力以及水位變化和和水量變化等情況進行詳細觀測,對礦井的來源充分查明,掌握區內地表水和地下水與礦井水之間存在的聯系。③分析研究季節變化對礦井涌水量造成的影響。
2.2.2 井下探水
加強礦井探水,特別是針對有疑問的區域應當重點勘探,先探后掘,并充分重視探水的安全性,之后才能進行礦井的建設與生產。
針對突發性安全事故,應當設置相應的預案,并開展技術演練,促進應對突發安全事故的能力,有效控制安全事故的發生,降低事故帶來的危害。尤其是,礦山區域周圍的礦山已經停止開采,這將會大大增加區內地下水的補給率,提高礦山的涌水量,因此,應當針對已上情況建立專門的應急預案,保證礦山工作的安全進行。
2.2.3 井筒掘進防治水措施
因區內分布非常厚的砂礫石含水層(第四系),具有豐富的含水性,穿過該地層的施工,應當對該地層的含水情況及地層厚度進行工程鉆孔分析,應用凍結法進行施工,全程凍結第四系地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