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金虎,康志新,姚妮妮
(金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甘肅 金昌 737100)
促進科技創新成果的轉移和轉化,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任務,是加強科技與經濟有機結合的重要環節,對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支撐經濟轉型升級和產業結構調整,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不斷釋放實體經濟活力,打造經濟發展新引擎具有重要意義[1]。
對企業而言,在當今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已經逐步向科技創新能力轉變。企業只有將創新成果轉化為生產力、轉化為效益,創新才能成為企業發展的“永動機”。促進科技成果轉移和轉化,是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目標的內生動力和重大戰略部署。
目前,我國絕大多數企業還未建立保護知識產權的組織機構,沒有專職負責管理知識產權的業務人員,多數企業對無形資產的投入和保護意識較弱。每年我國僅企業取得省部級以上的重大科技創新成果就達幾萬個,而僅有不到10%的創新成果申請專利,大部分企業忽視了知識產權作為無形資產的保護。如今,強化知識產權意識,構建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已被越來越多的企業所重視,知識產權已成為企業增強自身競爭力的戰略資源,如何對其進行有效的開發、運用和管理,對于企業經濟效益的提升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當前,我國出臺了多項旨在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的法律條文,但知識產權保護的效果并不明顯,知識產權的落實措施仍不到位,實施層面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科技創新成果轉移和轉化的審批流程較長,知識產權作為無形資產的管理模式與一般的國有資產管理模式相同,對外投資需完成投資行為、國有資產使用、評估、備案等審批程序,創新成果轉化應用的時效性差。其次,專利、商標、著作權隸屬于不同的機構管理,申請、審查、注冊和授權環節較多,授權后的有關法律程序相對復雜,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科研人員成果轉化的積極性。第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業在科技成果的使用權、處置權和收益權管理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也是科技成果轉化受到阻礙的重要原因。
科技成果轉移和轉化具有風險高、投入大、周期長等特點,要求轉化責任主體有一定的資金基礎,大多數企業受資金投入的影響,對科技創新成果轉移和轉化的重視程度不夠,尤其是規模較小的企業更加難以承擔高額的轉化資金和資金投入的風險,社會中其他組織由于本身無法把控成果轉化帶來的風險,也不會輕易將資金用于扶持企業創新成果轉化,受到風險防控體系和管理措施的影響,銀行貸款方面也存在困難,風險投資體系和法律制度還不夠完善[1]。
近年來,隨著科技創新步伐的加快,我國科技創新財政投入進一步加大,但是,研發投入質量不高,結構不優仍是國內企業普遍存在的問題。效益是企業生存的價值和基礎。當前我國經濟增長方式仍然是依靠生產要素的投入和產業規模的擴張,企業經營的核心依然是生存需求和快速盈利,承接創新成果轉化并非是企業的第一需求,導致企業研發投入的強度偏低。第二,我國企業的創新能力仍然不足,我國沒有開展研發活動的企業約占大中型工業企業的70%,企業沒有深入實施創新發展戰略,或因資源缺乏,對接成果轉化的實力不足。第三,很多企業不具備科技成果轉化的平臺和商業化、產業化的條件,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科技創新成果轉化。
目前國有企業科技創新成果指標評價體系仍不健全,缺乏規范的科技中介服務市場,現階段我國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大部分服務功能單一、市場化水平偏低、從業人員服務水平較低、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信息共享不充分,技術評估機構、信用評價機構缺乏。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配體制機制不健全、激勵機制不夠完善,科技成果的處置權、收益權不對等,嚴重挫傷了研發人員的積極性,也影響了科研工作者成果轉化的熱情。
科技創新成果的成熟度是科技成果成功轉化的關鍵因素。但是,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企業在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中關注的側重點不同,企業重視效益,但往往創新能力不足,高等院校偏向前言技術的研究,但與企業的應用層面還存在一定差距。如何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與企業的需求有機結合,探索適應于不同需求的協同創新模式,是創新成果轉化必須解決的現實問題。對于技術成熟度較低的科技成果,要進入應用階段仍然需要投入大量的研發費用進行中試孵化,受到國家科技成果轉化體制機制缺位影響,企業自身中試孵化受到資金、技術等條件的限制,且投資商不愿對尚未完成產品化開發的創新成果進行投資,導致科技成果技術轉化存在產業鏈和價值鏈內關鍵環節投入缺位的問題。
科技成果轉化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可以促使科技資源和科研能力轉移到市場主體中,增強經濟發展的新動能,本文在對國有企業科技成果轉化現狀和模式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以下對策及建議。
建立企業內部科技成果轉化管理辦法或制度,完善技術類無形資產轉移轉化收入分配新機制,賦予科技人員對科技成果使用、處置的自主權,探索股權激勵模式,將科技成果轉化率和成交額作為技術人員考核評價的指標,激發技術人員研發的積極性。以往企業的激勵形式是到年底,或是成果的市場占有率高才實現激勵,這樣的激勵效果并不好,企業應在激勵模型上做轉變,如每個成果轉化設置節點,如在完成科技立項階段、在創新過程中及時激勵,可有效調動科研人員的研發積極性。
行業協會為科研人員創新成果轉化搭建了較好的平臺,企業要找準找對行業協會,加大行業協會投入,用好行業協會,通過協會的組織協調作用,整合、優化企業資源,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擴大市場占有率。企業可以通過行業協會,一起研究制定技術標準,行業標準化更能促進創新成果的產業化,企業要增強競爭力,除了要具備較強的創新能力,還要具備較高的成果轉化能力,將標準化工作與企業自主創新有效結合,才能保證科技創新成果快速產業化。企業要通過行業協會搭建的平臺加強自我宣傳,引起投資者的投資興趣,也為公司市場推廣添磚加瓦。
科技成果轉化是一項風險高、投入大、周期長的活動,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科技成果轉化率較高的原因在于他們的風險投資業非常發達,而在我國,企業通常是通過自籌資金和國家撥款方式進行科技成果轉化,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沒有足夠的金融體系支撐。
政府部門應努力構建多層次的資本市場,加強銀企合作方面的創新制度,建立以財政為導向、企業為主體的投資機制,進一步完善投融資機制,拓寬投融資渠道;多舉辦國際技術對接會,積極組織國內外企業、機構進行交流洽談,搭建企業與投資機構代表服務平臺,實現優秀新材料企業與資本的有效對接,支持更多的企業做大做強,加速高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2]。
目前我國有很多開展創新成果轉化、科技評估、創新資源配置、創新管理咨詢等的科技中介機構,企業應通過中介機構與資本對接牽線搭橋。利用中介機構的專業優勢,組織專業的團隊,對企業開展多層次資本市場輔導培訓,做好新材料創新中心與資本之間的對接,利用資本市場多渠道籌措資金,促進創新經濟的發展。
隨著科技知識經濟時代的興起,科技創新已經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及應用更是科技創新的內生動力及意義所在。企業要積極探索產學研合作模式下的科技成果轉化,加強政企、校企合作,用好行業協會,發揮合力作用,更好地將科技成果產業化、行業化,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