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剛
(陜西鑫元科工貿股份有限公司,陜西 商洛 726000)
當前企業安全管理工作,多數是以人為核心的綜合性科學管理方法,是實現以人為本、和諧發展、科學發展的前提保障。隨著國家系列安全生產領域法律法規、部門規章等的頒布實施,企業安全管理工作所面臨的壓力將隨之逐步增大,而要尋求安全、穩定發展的方法,就必須找尋突破口,改變當前安全管理現狀,這就要求企業首先要從基礎的安全培訓上轉變思路、改變方法,運用科學的培訓體系來保障從業人員安全素質和安全意識的不斷提升。
礦山企業中生產一線的從業人員自身素質和文化層次普遍偏低,對系統安全理論知識難以理解,在實際工作中很難做到活學活用。同時,事故的發生往往離不開人的不安全行為和物的不安全狀態這兩個重要因素,相比而言礦山企業生產作業現場環境較惡劣,通常有:陰暗、潮濕、礦井開采深度大通風質量差、溫度高等不良環境條件,這些不利因素均會導致生產一線從業人員由生理環境而產生的心理上的負擔,在一定程度上就降低了自身的安全意識和防范心理感知,從而導致事故率增高。本文通過論述來研究礦山企業安全培訓工作在實際操作中應逐步加強對從業人員安全心理的培訓,繼而逐步提升從業人員安全意識,強化自保和互保的主動性心理,以求達到降低因人的不安全行為而引發事故的概率。
安全心理學能夠應用于事故預防中的安全培訓、事故調查處理分析和研究等方面。事故成因原理很多,通過對事故分析不難發現,發生的主因仍然是人為失誤,尤其是礦山井下采掘作業等復雜系統中更是如此。人為失誤一般分為兩種:一是錯誤的感知外界刺激而引起的人為失誤;二是有意接受外界的危險刺激而引起的人為失誤。
人的不安全行為是指能夠引發事故的行為差錯,即在生產活動中,違反安全管理制度、操作規程等具有危險性行為所產生的后果。在人機系統中,人的行為超越或違反系統允許的安全范圍時就會發生行為差錯。掌握人的行為的規律,就可提高對錯誤行為的預見性。為預測錯誤行為的發生原因,有必要分析從業人員完成工作時的一切行為。不安全行為源于不安全意識,不安全意識源于不安全心理,如安全意識不高、安全技術素質缺乏、不按規定標準作業等,都極有可能產生不安全行為。因此,人的行為必須遵守安全操作規程,否則,良好的設備及生產作業環境同樣會因人造成事故。
人的不安全行為產生的原因是多樣的、復雜的,在此我們通過安全心理學來分析其原因。從事故統計結果分析,95%以上的事故都源于人的行為因素,即使是物的不安全狀態,也不能排除人為因素的影響,而人的行為又與心理因素相關聯。
安全心理學主要研究分析從業人員在生產過程中存在哪些不安全因素,掌握其心理活動規律,預測其不安全行為,采取針對性、科學性的安全培訓來提高礦山企業從業人員安全心理素質和安全意識的目的。安全心理學認為,心理活動的過程,首先是感官上獲得對客觀事物的認知,然后通過大腦分析和判斷等思維活動,形成意識,指揮行動,進而產生行為。所以,只要存在不安全意識,就必然成為安全隱患,也就有發生事故的可能性。因此,在研究引發事故的不安全行為時,必須研究和分析人在生產過程中的心理活動及其規律。
(1)思想因素。①麻痹思想,即對違章將會引發事故的后果失去警惕性,麻痹大意。②僥幸思想,總認為在現場工作時,遵守規章制度操作太繁瑣或機械,偶爾違章不會造成事故。③冒險思想,明知自己違章,而不顧及客觀反映,采取盲目行動,把冒險視作為勇敢。④逆反思想,有些人往往存在對抗心理,其人好勝心強,因此產生與常態心理相對抗的意識行為,故意去違反相應的管理約束,繼而產生錯誤行為。⑤省力思想,人們幾乎總是想以最小的付出獲得最大的效果,這是人們在長期生產勞動及生活中形成的慣性思維。⑥盲從思想,培訓中,師傅或者培訓者將一些不安全行為習慣也傳授給了徒弟,如果徒弟自身缺乏辨識,全部接受,也就成為了違章行為的繼承者或傳播者。以上種種不良的思想意識都會導致事故的發生。這就要求我們在安全管理工作中樹立避免“三違”的意識,徹底消除或逐步減少因不安全行為造成的事故。
(2)性格因素。心理學認為,性格人在對待客觀事物的態度和思想行為上具有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征,是人的心理對外界的突出反映。性格的具體概念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但可以通過觀察一個人言、行、舉、止等行為反映來認知其性格特點。安全心理學就是要深入分析和培養從業人員優良的工作狀態,使其養成良好的工作行為習慣,消除和避免容易產生事故的不良性格。因此,企業安全管理者要了解和掌握從業人員的性格特點,根據其不同的性格特點合理的安排工作,確保每個崗位的安全性,從而提升企業整體安全生產水平。
(1)企業安全培訓工作的重點。安全心理是從業人員在生產作業中心理活動的反映。通過對安全生產工作中心理現象的分析,可以提高安全培訓的質量,產生安全培訓的心理效應,達到入心入腦的效果。因此,礦山企業安全培訓應利用安全心理學的首因效應,挑選具有豐富培訓經驗的培訓師,做好新入職從業人員的安全培訓,以先入為主的主觀意識反映給其留下安全生產工作重要性的深刻印象。利用安全心理學的近因效應,通過觀看事故案例警示教育培訓。利用安全心理的暗示效應,運用委婉、間接的方法,對從業人員的心理和行為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在培訓方法上,只要能達到理論聯系實際的效果,堅持從從業人員的心理意識出發,牢牢抓住其不同時段的安全心理動態和不同類型人的獨特心理活動,進行因時而異、因人而異的安全培訓工作,就能使培訓和心理需求產生共鳴,從而強化人的主動安全心理,實現由“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和“我會安全”根本性轉變。
(2)安全心理學在安全培訓過程中的心理作用分析。安全培訓可以提高從業人員的安全素質和安全意識,但往往只強調思想、技術和身體三方面因素,忽略心理因素,而心理因素又是支配和制約前三者的基礎。通過實踐證明,在緊張、危險的工作環境中,心理素質越強就越能激發斗志、增強自信心,安全技能素質的發揮就能夠更大的釋放,做到臨危不亂,化險為夷。因此,必須對從業人員進行安全心理定勢,提高其心理容量和素質,使其提升自控能力,自覺遵章守紀抵制違章。安全培訓中應用安全心理學進行行為訓練和教育是防止事故發生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通過分析研究,通常有效的安全心理行為訓練主要有七類:一是充分采取現場行為訓練講解的模式培訓;二是設置相應的安全目標并建立合理的反饋機制;三是促使從業人員充分認識所收獲的安全知識在實踐中的適用程度,從而激發后續學習安全知識的積極主動性;四是按不同的類型進行分類教學,使其增強接受能力;五是利用事故案例警示教學,通過事故案例喚起敬畏心理,使其在心理上抵制不安全行為的產生;六是通過娛樂、多彩的教學方法講授應知應會的安全生產知識。
實現礦山企業安全生產的關鍵是從業人員,從業人員眾多,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心理活動,因此,企業要注重掌握每個從業人員的心理特點,合理安排工作,運用安全心理學原理,才能掌握從業人員及其心理和活動規律。同時,要不斷強化現場管理,通過系統的安全技術措施來保障安全。要大力宣貫企業安全管理工作應由習慣性依賴責任管理向習慣性技術管理轉變的觀念,突出安全工程技術人員的安全職責,充分發揮安全工程技術人員的安全管理知識和能力。
當前,在實際安全培訓工作中,注重安全心理學理論知識較少,希望礦山企業能夠加強安全心理學理論知識在安全培訓工作中的培養和推廣,有針對性的開展實施,以求逐步提高礦山企業從業人員的主動安全意識,并逐步研究出更為合理的安全培訓方法,以更新補充,確保礦山企業從業人員降低由于人的不安全行為導致事故發生的概率,從而確保生產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