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寬
(沈陽醫學院附屬中心醫院 康復科,遼寧 沈陽 110024)
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為促進骨科患者的康復愈合,下肢關節持續被動活動訓練器目前在臨床上多被應用于骨科患者的康復治療中[1]。為進一步明確其治療效果,2016年10月-2018年3月,對我院骨科收治的180例骨科術后患者分別采用傳統康復訓練與下肢持續被動活動訓練器+常規康復治療進行比較,具體報道如下。
本組18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90例,采用下肢關節持續被動活動訓練器+常規康復治療,女39例,男51例,年齡26~62(50.1±9.6)歲。骨折部位:股骨骨折52例,脛腓骨骨折23例,膝關節骨折15例。對照組90例,采用常規康復訓練治療,女46例,男44例,年齡20~61(47.6±9.1)歲。骨折部位:股骨骨折49例,脛腓骨骨折25例,膝關節骨折16例。將所有患者一般資料進行統計學分析比較,兩組患者年齡、性別以及骨折部位等資料間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納入標準:⑴骨科患者;⑵在我院進行康復治療的患者;⑶在閱讀我院知情同意書的情況下自愿參加研究并簽寫同意書的患者。排除標準:⑴存在嚴重精神疾病且不能配合訓練的患者;⑵拒絕本次研究的患者。
我院康復科醫師可根據患者骨折后固定方式、骨折恢復情況、受損傷具體部位以及患者年齡等多方面因素綜合考慮確定具體骨折后康復訓練計劃。對照組在康復科醫師指導下根據所制定的個體康復訓練計劃,定量、定點進行訓練以促進肢體功能恢復,醫師應根據患者恢復情況不斷調整其訓練計劃。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聯合使用下肢持續被動活動訓練器進行訓練,但應注意在使用訓練器時應遵醫囑,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包括手術方式、損傷部位等在臨床醫生指導下進行循序漸進、適當強度的康復訓練,促進骨折的愈合。
觀察兩組患者接受不同康復治療方案后對其疼痛持續時間、住院時間、下肢水腫消退時間以及治療有效率等多項指標進行對比。有效率指標:關節活動恢復正常則為完全恢復;關節活動時稍有疼痛但其功能可恢復則為有效;關節無法正?;顒忧夜δ芪椿謴蜑闊o效。
數據采用SPSS 30.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統計方法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有統計學意義的標準為P<0.05。
對比分析兩組進行康復訓練后骨折疼痛持續時間、住院時間以及下肢水腫消退時間。結果顯示,觀察組各項指標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表1)。
對比分析兩組治療有效率,結果顯示,相比于對照組,觀察組治療有效率顯著提高(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表2)。

表1 兩組骨折恢復指標比較(d)

表2 兩組治療有效率比較(n,%)
持續性關節被動活動這一概念最早可溯源于1970年,由加拿大醫師Salter提出[2],主要是指在醫師指導下運用專門適用器械,通過器械的調節從而使肢體功能障礙患者被動接受自身所能承受的緩慢持續的運動[3]。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技術應用于醫院治療中,下肢關節持續被動活動訓練器則在這一概念下發明應用[4]。該訓練器主要是在滑膜關節持續被動活動理論指導下完成[5],主要支架包括可以活動的關節支托及控制肢體運動裝置[6]。下肢關節持續被動活動訓練器可以通過控制肢體運動角度、方向、時間、速度等活動因素模擬人的自然運動方式[7],從而使患者功能障礙的肢體得到適當被動康復訓練,促進患者自身復原能力,縮短病程,提高患者治療的有效率。而傳統康復訓練方式不易控制運動角度及運動強度,易造成患肢的二次傷害[8]。
通過對比兩組實行不同康復治療方案的結果分析發現,觀察組進行康復訓練后骨折疼痛持續時間、住院時間以及下肢水腫消退時間大大縮短,且該方案顯著提高了患者治療的有效率。因此,實施下肢關節持續被動活動訓練器聯合常規康復治療有利于患者骨折愈合,促進患者康復,縮短其住院時間,減輕了患者經濟負擔,相較于常規康復訓練更具優勢。
綜上所述,對于骨折術后進行康復訓練患者實施下肢關節持續被動活動訓練器聯合常規康復訓練相比于傳統康復訓練持續時間更長且有利于控制患者活動強度以及訓練相關因素,更為安全有效,可長期持續進行,不易造成二次傷害。但是這一治療方案要求臨床醫師注意觀察患者耐受度,循序漸進,給予患者適當有效運動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