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嵐
(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廣東 廣州 510060)
2014年,國務院同意撤銷廣州市黃埔區、蘿崗區、設立新的廣州市黃埔區。新成立的黃埔區位于廣州市幾何中心,面積達 486 km2,經濟實力雄厚,區位條件優越。廣州開發區位于新黃埔區行政范圍內,是重要的經濟發展、科技創新核心區,綜合實力始終在全國開發區中排名前三?!稄V州開發區黃埔區數字影像與規劃圖冊》(以下簡稱“圖集”)的編制通過規劃成果與影像地圖相結合的方式,旨在全面展示廣州開發區、黃埔區規劃建設的輝煌成就,展望未來,引領實施。
該地圖集是繼2007年和2013年以后第三次全新再版,圖集針對政府工作需求和特點,結合為政府部門編制地圖的經驗,探索出一條規劃與地圖相結合的領導工作用圖編制模式。圖集從現狀、實施到未來三方面展現了制圖區域的社會發展成果和趨勢,以高分辨率衛星影像結合現狀項目分布和城鄉規劃信息的方式編制,成為市、區政府及各街鎮和局委辦日常辦公調研和科學管理決策的重要工具。圖集的編制基于地圖數據庫聯動更新和快速出圖技術,僅用時三個月余就完成了100多張影像地圖和規劃成果的編制,保證了圖集數據的現勢性,在制圖周期上滿足領導工作用圖的需求[1]。
圖集設計初期的用戶定位為區領導和各局委辦(國規系統)日常辦公需要,所以設計本著實用的原則,突出規劃引領實施的作用,內容上分為影像地圖、項目分布、城鄉規劃三大塊。影像地圖采用全新最新高分辨率衛星影像展現城市建設現狀,項目分布梳理了全區已劃撥和已出讓項目用地展現實施情況,城鄉規劃整理編制最新重點片區修詳規成果和重點村莊規劃成果展現未來。其中,項目分布和規劃成果的編制由傳統的作者原圖轉繪的方式轉變為由專業規劃人員獨立編制,規劃調整與圖集的編制同時進行,保證了最終上圖的規劃成果的權威性和現勢性,如圖1所示。

圖1影像地圖、項目分布、城鄉規劃三大板塊展現現狀、實施和未來(局部圖)
規劃和地圖相結合最突出的矛盾表現在分幅方式的不同。傳統影像地圖通常用2~3級比例尺矩形分幅保證地圖讀圖的連續性和統一性;規劃圖分幅要求保證規劃片區的完整性,對比例尺不做要求。圖集在分幅設計上結合兩者優勢,采用全局瀏覽與重點查詢相結合的分幅方式,重點查詢即采用矩形連續分幅的方式,在中心區域用大比例尺圖幅保證影像精度;全局瀏覽即采用規劃片區分幅方式,滿足領導看圖習慣和在重點區域調研時的圖幅完整性。同時建立了兩種分幅的對應關系,方便查找。
影像色彩設計選用主流“綠色系”,體現黃埔區“十三五”規劃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黃埔建設理念和綠色發展方針。在影像色彩的細節處理上,使用分地物調色的方式,按照不同地物的特征在整體色調不變的基礎上加強地物效果,最大程度還原真實地貌,使影像呈現自然的“照片”效果,影像調色在進行分幅裁切后在Photoshop中完成[2]。具體設計如下:
①植被山區等地物色調以綠色系為主,明度適當降低,陰影和中間調變暗,高光部保持不變,增加山體的立體效果[3];
②居民地提亮明度,高光部增加藍色調,并提高清晰度銳化邊界;
③道路面提升亮度和對比度,修正部分因薄霧遮擋出現的偏色現象;
④水系重新勾繪,填充與圖面相協調的藍綠色,保留大江大河中的船只,并制作下沉的內陰影效果,調整透明度為85%,使水系普色可以透出水波效果,增加水系的真實感;
⑤細節地物如區政府大樓、運動場、廠房屋頂等做修飾性調色。
圖集采用最新0.5 m分辨率城市大比例尺衛星影像成圖,并融合多源影像消除云霧影響。影像本身已經清晰地展示了城市地物的信息,考慮規劃管理者以影像為主的現場調研需求,因此影像設計采用“突出影像,弱化矢量要素”的原則,不疊加線狀道路,直接在影像道路上標注路名,保留城市道路的綠化景觀帶、道路附屬設施等重要信息,注記標注采用纖細、簡潔、筆畫清晰的字體加細白邊的形式,讓地圖要素呈現“若隱若現”的效果。達到在與讀者的信息交互時,第一視覺感受呈現高清的影像平面,在讀者想要知曉地理信息時在第二視覺平面展現地圖要素。此種表示方式在城市級大比例尺高精度影像圖制作中可以很好地保留影像細節,如圖2所示。

圖2 不勾繪道路保留道路附屬設施和綠化景觀帶
扁平化設計核心理念是去除冗余、厚重和繁雜裝飾效果的一種極簡主義美術設計風格,目前已廣泛應用于日常UI界面、包裝、版面設計中。在《圖集》地圖設計引入扁平化設計的理念,就是要更好地突顯“地圖信息”本身,讓地圖語言更加簡潔美觀,讓讀者在讀圖感受和交互上得到更好的體驗,同時去除風格化后的地圖更加簡潔明了地滿足工作用圖的需求,即減少個性化的東西,更加直接地將地圖語言及影像信息展示出來,減少認知障礙的產生[4]。具體設計如下:
(1)版式和符號設計去繁從簡,所有設計元素干凈簡潔,不添加陰影、透視、紋理、漸變等效果,地圖符號采用象形符號并簡化細節,符號語義與表達內容緊密相關,達到不看圖例也可讀圖的效果。地圖頁全出血設計,凸顯地圖和影像信息。
(2)色彩的設計選定一個主題色(紫紅C60M90Y60K20)后,圖面的重點元素均選用與主題色相統一的色調營造與主題協調的“空氣感”;
(3)注記標識性按重要程度通過字體大小和顏色深淺進行區分,豐富視覺層次感。
領導工作地圖集內容上要重點突出,把問題分解、簡化,便于領導盡快把握重點內容。本圖集內容和結構的設計采用以圖說話突出重點的設計理念,擯棄繁復的文字性說明,從政府決策者的實際需求出發,結構脈絡清晰、內容緊湊、實用性強。圖集內容設計了6個篇章,如表1所示,重點突出三大板塊功能,現狀影像篇記錄現實,項目分布篇跟蹤實施,城鄉規劃篇展望未來[5]。

圖集內容構成 表1
開篇用無人機拍攝了10幅開發區黃埔區重點建設區域和特色地域的高清鳥瞰照片,形象直觀展現制圖區域,極具視覺沖擊力。
序圖篇通過5張地圖直觀地介紹黃埔區在廣州市的地理區位優勢、開發區和黃埔區的管轄范圍、黃埔區地勢地貌及影像等內容。編排方式結合了傳統線劃地圖與影像地圖的優點,信息量豐富。
分幅影像篇記錄現實。按照南部中心區 1∶6 000和北部山區用 1∶14 000兩種比例尺連續全覆蓋矩形分幅,在圖幅順序安排上,把開發區管委會、區政府所在位置作為第一幅,其他按照由南往北的順序順編,避免開篇圖幅位于郊區圖面不美觀問題。對于某些跨區的影像圖區內要素較少的情況設計了半幅拼合分幅方式,即一個展開面中有兩個圖幅框,并按照A、B編號。
片區影像篇按照開發區管轄范圍和規劃片區劃分7塊,分幅范圍與項目分布篇(本圖集后面篇幅)保持一致,形成現狀與規劃的一一對照。這種按讀者使用習慣的分幅方式可以很好地彌補矩形連續分幅的不足,方便讀者查詢。
項目分布篇跟蹤實施。采用2015年最新的項目用地數據,梳理開發區、黃埔區已劃撥及已出讓的各類項目,由規劃專業人員編制,項目分布與片區影像一一對照,方便管理者查看具體項目的實施情況,同時也能讓人通過這些重點項目感受到開發區、黃埔區在規劃發展、招商引資取得的成就。
城鄉規劃篇展望未來。圖集精心梳理了黃埔區最新規劃成果,由規劃專業人士編制,從結構安排到內容選取都經過精心策劃,在圖集編制過程中不斷地更新最新修規成果,旨在具體形象地描繪未來發展的美好藍圖。
索引篇改變傳統的按一般單位、政府機關、公共設施等分類的做法,而是把所有地名按首字拼音字母排序查詢,減少查詢的中間環節,起到快速查詢作用。
高分辨大比例尺影像地圖集給用戶提供了更加豐富的地表信息,但也給編制工作帶來很多困難如:數據量過大為多文件聯合操作增加難度,多幅影像拼接操作時顏色匹配難度大等[6],影像地圖編繪速度直接決定了圖集使用的時效性[7]。經過長期的影像掛圖、地圖集的編制經驗,總結了一套基于快速影像處理軟件和城市地圖數據庫的影像地圖高效成圖流程體系(如圖3所示),大大縮短了成圖周期和人工投入,與2007年編制同類型影像地圖集相比,工期縮短三分之一,人工投入減少三分之二。

圖3影像地圖快速生成體系
成品尺寸為255 mm×275 mm,展開頁尺大小510 mm×275 mm。版式設計本著突出有用信息的極簡主義設計原則,所有頁面采用全出血、無圖廓的方式干凈利落地展現地圖內容;影像分幅圖采用以內圖廓為基準連續分幅,并在內圖廓兩側形成 6 mm重疊帶,有效地保證了各分幅影像圖間的銜接;在印刷方面考慮要減輕重量,在保證不透印的情況下,選用極薄的(105 g)太空梭雙銅紙印刷,把240頁的銅版彩印裝幀壓縮到 12 mm之內,實現了大規模彩色地圖集的攜帶方便。
影像地圖是20世紀90年代逐步興起并迅速發展起來的,隨著高分辨率傳感器技術的快速發展,高分辨率影像地圖廣泛應用于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中。本圖集的設計力求體現科學與藝術的結合[8],相對于傳統影像地圖編制使用了更少的地圖語言的抽象,保留了更多的真實地理世界影像細節,并通過扁平化的地圖表達設計和裝幀設計和完善的影像地圖快速生產體系應用,很好地滿足了領導工作用圖的重點突出、現勢性高的要求。同時在內容設計上,以影像表達現狀并結合項目用地和城鄉規劃的信息,使圖集具有展示城市發展和招商引資的用途。
影像地圖編制的方法根據實際用途和制圖區域的不同而形式多樣,本圖集的設計思想和編制理念對今后同類地圖集的設計和制作具有一定的借鑒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