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仰
最近幾年,時尚界和藝術界的一些國際品牌反復出現歧視、侮辱的丑聞。就在意大利某國際品牌“辱華”事件過去不久,另一個意大利著名品牌又陷入對黑人的種族歧視風波。此外,瑞典、英國的某些國際品牌最近也陷入類似麻煩。那么,我們應如何看待國際品牌頻頻出現的“種族門”?它僅僅是時尚界、藝術界的設計理念問題嗎?發出抗議的非白人種族,是否像某些人說的那樣,太敏感了?
殖民主義時代,西方產品銷往世界各地,基本不存在這個問題。就算有人抗議,西方也可以不當回事。例如英國當年在印度因使用豬油、牛油引發士兵暴動,英國殖民者沒有道歉一說,只有強行鎮壓。二戰以后進入后殖民時代,情況發生了變化。
后殖民時代西方國家保持財富不平等的手段之一是跨國公司。冷戰結束后,跨國公司體系進一步發展成為全球化。所謂全球一體化核心之一是發達國家利用跨國企業在海外市場賺錢,替代當年殖民主義在海外的直接掠奪。本質上沒多大差別,只不過換了說法和手法。
既然換了說法和手法,以前殖民主義時代赤裸裸的種族歧視就要遮掩起來。例如,好萊塢的海外市場收入已經超過美國本土的收入,好萊塢產品中也就帶上了很多非西方文化元素,如花木蘭、熊貓等,這些無非是希望能在中國市場長期大賺。當然,由此帶來的另一個結果是在西方內部,種族平等、文化多元主義、多樣性共存等理論頗為風行。我們應該看到,西方國際品牌屢屢陷入“種族門”麻煩的背景是,西方內部對于全球化的質疑和反思正日益高漲,特朗普就是一個典型。
因此,面對各種“種族門”事件,我們的問題是:西方在現實產品中大量使用非西方的文化元素,同時在學術理論中聲稱多元化、多樣性,究竟是西方發自內心的真誠,還是為了占領海外市場的商業手段、權宜之計?西方在種族主義問題上真的是痛改前非了,還是表里不一的口是心非?
我們不能簡單下結論。首先需要指出的是,口是心非者在西方大有人在。幾百年的種族主義要在西方徹底消除,并不那么容易。美國廢除種族隔離制度也就半個世紀。所以,國際品牌、跨國公司頻頻出現的“種族門”,不過是他們掩飾不住的種族優越感冷不防地又溜了出來。
其次,隨著移民和人口流動,有些西方人的確對種族平等有比較真誠的態度。然而,種族主義畢竟歷史很長,種族主義在西方的理論和實踐長期都是主流。因此,即使今天某些西方人有真誠的種族平等的理念,但是,他們對于非西方文化的理解還是有較大欠缺。這可能是某些言論“太敏感”的原因。
第三,用種族平等竭力掩飾過去的種族歧視,在西方國家導致的一個結果是,對少數族裔的照顧、優待,變成逆向的種族不平等。西方主體民族反倒成為了“受歧視”的對象。這已經日益引起西方內部的質疑和反彈。因此,國際品牌的“種族門”事件,有些很可能也是這種逆反心理的體現。▲(作者是北京文化學者)
環球時報2019-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