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
【摘要】農村自然資源為幼兒園開展區域活動提供了豐富多彩、形式各樣的材料,是幼兒動手操作的知識寶庫。本文先詳細探討了利用農村自然資源進行幼兒園區域活動中應該遵守的原則,后具體分析了利用農村自然資源開展幼兒園區域活動的策略,以期為研究幼兒園區域活動、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的教研工作者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農村自然資源 ?幼兒園區域活動 ?以幼兒為主體 ?因地制宜
【課題項目】福建省三明市基礎教育科學研究2019年市級課題《鄉土自然材料構建幼兒園區域游戲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JYKT-19098。
【中圖分類號】G61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52-0015-02
一、利用農村自然資源開展幼兒園區域活動應遵守的原則
1.材料投放的原則
首先,應確保投放材料的安全性。老師收集到的農村自然資源一般是廢棄或廢舊物,應在確保這些材料無味、無毒的情況下投入使用,以免對幼兒的身體健康造成影響。在將這些材料投放使用之前,應該根據材料特性來選擇合適的清洗、消毒方式,以確保這些材料的安全性。
其次,應結合幼兒的身心特點及活動需求投放材料。小、中、大班各個年齡階段的幼兒的身心發展各不相同,老師應該充分考慮到各個年齡段幼兒的心理特點、行為習慣等,在此基礎上結合活動需求來投放相應的材料。比如小班的幼兒年齡尚小,活動經驗也不多,活動范圍相對較小,所以投放材料時不宜過多,而應少而精,根據小班幼兒不同時期的認知規律進行針對性地投放;大班幼兒思維敏捷、對任何事物都充滿極強的好奇心和創造欲,且規則意識比較強烈,在為大班幼兒投放材料時,應盡可能多地投放,且需考慮到這些材料的層次性、拓展性等。比如在開展“枯樹枝變形記”的活動中,針對小班幼兒,老師可以投放樹枝切片,讓幼兒根據切片形狀進行發揮,拼出各種簡單造型;針對中班幼兒,老師可以投放毛筆、牙簽、顏料等裝飾性材料,讓幼兒充分發揮想象力,將枯樹枝變形成五顏六色的裝飾品;針對大班幼兒,老師可以投放豆子、樹葉、毛線、棉花等更多的輔助材料,讓幼兒通過豐富的材料來充分發揮創造力和想象力,最終做出相對成熟的作品。除此之外,投放的材料遵循由易到難、由淺到深的原則,讓幼兒能夠循序漸進地通過活動材料學到知識,并逐步增強動手操作能力和創造力。
最后,投放材料應盡量遵守一物多用的原則,重視材料的多元性特點。農村的自然資源豐富多彩,能讓幼兒的創造潛能得到充分激發,老師在投放材料時,應盡可能引導幼兒一物多用、一物多玩,盡可能地將材料的多元性發揮出來,這樣不僅能夠讓幼兒的區域活動更加豐富多彩,也能培養幼兒材料再利用的良好認知和習慣。例如在美工區制作出的彩陶珠可以放在民俗文化展覽區進行展覽,也可以投放在“幼兒超市”中作為商品進行“買賣”,還可以投放在手工區當作手鏈、腳鏈類的裝飾品等,只要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幼兒便能夠從一物多用的活動中充分感受到回收再利用的樂趣。
2.教師參與區域活動的原則
一方面,老師應該轉變角色,以幼兒為活動主體?,F代化的教學理念強調,應以學生為中心組織教學,在這個過程中,老師應將傳統的“施教者”的角色進行轉變,在引導幼兒進行活動的過程中,老師應該將自己當作幼兒活動的輔助者、支持者。幼兒在借助農村自然資源進行區域活動的過程中,老師不應該直接對幼兒的活動形式、活動內容、活動步驟進行限制,而應將活動的主體位置交還給幼兒,在幼兒自主活動的過程中,老師可以仔細地觀察、積極地輔助,并就幼兒自主活動過程進行反思,真正將“以幼兒為主體”的區域活動落到實處。
另一方面,老師應增強自身的專業發展動力,盡可能多地開發農村自然資源。很多幼兒園老師在區域活動中缺乏自主發展的動機和意識,也對自然資源的認知不足,所以在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的過程中困難重重。為此,幼兒園可以組織老師寫教育筆記、觀察隨筆、區域活動反思等,定期組織老師召開以自然資源開發為主題的區域活動教研會,讓老師各抒己見,就不同時期的活動體會和心得進行交流和探討,同時,幼兒園也可以不定期組織育兒專家、區域活動專家到幼兒園開展專題講座,幫助老師拓展教育思維,增強自身發展動力,提升自然資源開發能力。
二、利用農村自然資源開展幼兒園區域活動的策略
1.強化師資培訓,轉變傳統觀念
開展幼兒區域活動的目的是讓幼兒在區域環境中擺弄、操作各種材料,在自主性操作和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心靈上的快樂與滿足。幼兒園可組織老師對農村自然資源進行全面、充分的挖掘和利用,為幼兒園區域活動提供物質支撐,實現教育活動的低成本、高效益目標。幼兒園是否能夠順利開展區域活動,關鍵因素在于幼兒園老師的教育觀念是否能夠與時俱進,為此,幼兒園應強化師資培訓,提升老師對于幼兒園區域活動的理論認知,讓他們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真正以幼兒為中心來設計和安排幼兒區域活動。在實施策略上,幼兒園可以不定期開展各種參觀、研討、培訓、講座等活動,讓老師充分了解幼兒園開展區域活動的重要目的及意義,及時更新老師們的理論知識,學會前沿的區域活動教育方法和技能,讓老師的“不適應感”有所降低,最終在明確活動目的和要求的情況下來有計劃、有目標地組織區域活動。同時,各類培訓、講座等活動也應涉及到區域活動材料投放等方面的知識,教會老師如何科學開發和挖掘農村自然資源,找到適合不同年齡段幼兒的活動材料,并指導老師對幼兒的自主操作進行觀察、反思,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總結經驗,最終形成一套行之有效且與現代教學理念相符的教學策略。
2.利用農村自然資源的優勢,激發幼兒動手操作的興趣
動手操作的過程能讓幼兒的大腦迸發出智慧的火花,在開展區域活動的過程中,材料是否豐富多元,對幼兒的動手操作過程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幼兒在操作和擺弄材料的過程中逐步構建認知結構,所以對材料的選擇不僅應該是與幼兒的發展相適應的,也應是能夠快速激發幼兒興趣、滿足幼兒需求的。老師應對周圍的事物處處留心,因地制宜地選擇適合幼兒操作和學習的材料,從而激發幼兒的操作興趣。老師可以通過兩種辦法來搜集和挖掘自然資源:第一,可以發動幼兒及家長一起參與到對材料的收集和開發中來,家長和老師可以共同尋找和搜集一些實用、安全的廢舊物品,通過巧思構想來將這些材料變廢為寶,最終成為多變、好玩的教具或玩具。老師可以提前制定好教學計劃,在開展每一項主題活動之前,組織家長開展家長會,向家長詳細介紹活動主題內容,并說明該主題活動所需的材料,讓家長盡可能地提供或制作部分材料。例如開展“鮮花盛開”活動時,老師可以組織幼兒和家長到大自然中搜集各種類型的花朵或者花瓣,讓家長和幼兒一起制作出顏色鮮艷、種類齊全的鮮花,也可以讓家長將廢棄的彩紙、糖紙等材料進行合理構思,巧妙設計出美麗花朵的樣子。值得提出的是,老師在設計主題活動的過程中,一定要結合不同季節的特點進行安排,比如春天繁花盛開,是春種的最佳時節,老師可以組織幼兒開展“鮮花盛會”,帶領幼兒學習農民伯伯種花生等;夏天烈日炎炎,不宜在陽光曝曬的地方活動,老師就可以帶領幼兒在樹下邊聽蟬鳴邊為小鳥搭建鳥巢,也可以帶領幼兒到小溪中撿石頭,用各種各樣的小石頭拼湊出城堡、沙灘、小魚、烏龜等各種畫面;秋天是果實豐收的季節,老師可以帶領幼兒到田間拾撿農民伯伯收剩的麥穗,將這些麥穗做成各種秋意濃濃的圖畫,掛在幼兒園的展覽區。也可以帶領幼兒到水果采摘園里采摘各種水果,將其做成五顏六色的水果醬,送給辛苦勞作的農民伯伯;冬天白雪皚皚,老師可以帶領幼兒在雪地里堆大大小小的雪人,用胡蘿卜做成雪人的鼻子,廢棄的啤酒瓶蓋做成雪人的眼睛,將廢棄的紅色的紙剪成彎彎的形狀,用來做成雪人的嘴巴等。在帶領幼兒進行各種活動的過程中,老師可以帶領幼兒搜集各類樹葉、野花、野菜等,教會幼兒做成標本,然后投入到手工制作區域中,讓活動區域的材料更加豐富。第二,老師可以通過社區幫助、自籌等方式來搜集活動材料,在各種民俗活動之后,老師也可以同社區聯系,將活動過后廢棄的材料收集起來,作為幼兒區域活動的材料。像從大自然中收集來的干花、樹葉標本、麥穗標本、蝴蝶標本等,這些材料在活動之后便不復使用,棄之可惜,而用作幼兒教具既能解決資源浪費的問題,又能豐富幼兒區域活動材料,讓幼兒在動手操作和玩耍的過程中,創造力和聯想力得到持續培養。
3.科學、合理組織區域活動
區域活動的實質就是分組活動,只有每個小組的運作有條不紊,幼兒才能在和諧、快樂的氛圍中實現操作、玩耍的自主性。在開展區域活動時,老師可以根據幼兒的能力及需求進行適當分組,對于一些需要合作進行的區域活動,可以將活動能力強的幼兒與活動能力較弱的幼兒進行適當搭配,以此提高活動效率;而對于那些由幼兒自身進行操作、不需要合作就能完成的區域活動,可將活動能力強的幼兒劃分為一組,活動能力相對較弱的幼兒劃分為一組,以此確保幼兒在活動過程中不會產生心理落差,最終在自由、和諧的氛圍中各自完成操作任務。科學、合理組織和安排區域活動形式和內容,最終確保不同層次的幼兒都能在輕松、快樂的環境中得到發展。
三、結論
綜上所述,幼兒園老師應該充分認識到農村自然資源的寶貴之處,處處留心周圍的事物,發揮家長、幼兒、社區等各方的重要作用,盡可能地開發和挖掘自然資源,為幼兒區域活動提供源源不竭的素材,最終促進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創造力、想象力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靳晶晶.合理利用鄉土資源創設幼兒園特色區域活動[J].新校園(上旬),2018(2):173-174.
[2]劉玉琴.淺析鄉土文化資源融入幼兒園區域活動的策略[J].東西南北:教育,2018(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