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靜
【摘要】培養社會主義社會的合格公民是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目標,更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本前提。公民能力實則需要在公共生活中進行實踐培養,但兒童很少有機會參與到真正的公共生活中,他們參與的主要是學校、班級準公共生活。小學道德與法治統編新教材通過聚焦校園、班級準公民生活培養學生初步的公民能力。因此,在課程教學中,充分利用學校、班級準公共生活培養學生的公民能力對于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既十分重要,又大有可為。
【關鍵詞】準公共生活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 ?公民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3.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52-0085-02
培養社會主義社會的合格公民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本前提,是社會進步的重要內容,是我國教育事業的內在要求。《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總體框架中“社會參與”強調責任擔當和實踐創新能力,指向的是培養合格公民。當前階段,在青少年階段開展法治教育也是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 “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公民”。
合格公民應具有相應的公民能力,不僅包括客觀能力,表現為公民在行動層面有能力影響和參與公共事務的決策;還包括主觀能力,即公民個體對自己在國家、社會生活中的地位有心理認同與理性自覺,這培養合格公民的情感、態度的基礎。
公民能力實則需要在公共生活中進行實踐培養,但兒童很少有機會參與到真正的公共生活中,他們參與的主要是學校、班級的準公共生活。小學道德與法治統編新教材通過聚焦校園、班級準公民生活培養學生初步的公民能力,包括公民意識和行動層面的實踐能力等。以五上第二單元“我們是班級的主人”為例,本單元包含兩課:《選舉產生班委會》、《協商解決班級事務》,看似討論班級生活,實則對于學生公民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的奠基意義。
一、定位與目標:在準公共生活中培養學生公民能力的意識與方向
1.立足教材邏輯體系定位教學目標
本單元的話題領域看似是校園、班級生活,但從本單元在全套教材中的位置與作用來看,從公民能力培養的角度分析,具有奠基作用。縱觀教材編寫體系,六上法治專冊凸顯了對于社會主義合格公民的培養目標,其中第三單元《我們的國家機構》聚焦公民生活的重要內容——“公共生活”和“國家事務”:六上第五課《國家機構有哪些》初步了解國家權力機關、行政機關、司法機關、監察機關,這是國家正常運轉的機構保障;六上第六課《人大代表為人民》介紹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責和人大代表選舉程序,其作用和與人民群眾的關系;六上第七課《權力受到制約和監督》則明確了國家機關的權力是有邊界的,職能分工明確,同時權力受到監督。
為了幫助學生理解離自身生活較遠的國家機構、公共生活和公共事務,五上第二單元《我們是班級的主人》做了有益的鋪墊。以五上第4 課《選舉產生班委會》為例,通過“班委會的職責”幫助學生感受班級生活中班委會的作用,明確班委會“為同學、為班級服務的意識和奉獻精神”。“班委選舉有程序”幫助學生進一步明確“班委會一般由民主選舉產生”,要“尊重同學們的選擇,遵循一定的程序,保障大家的權利”。這些程序和理念,仿佛看到六上第6課《人大代表為人民》中相同的法治理念和精神。“班級建設人人有責”重在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班級公共事務,樹立起初步的“公共人”的認同和思想基礎,同樣與六上第6課“我們是場外‘代表”相互照應。
2.立足課程標準和法治教育大綱定位教學目標
在教學本單元時,教師通常立足于“我們的班級”的角度,了解課程標準要求“通過學校和班級等集體生活,體會民主、平等在學校生活中的現實意義”。但是,民主、平等是公民意識的重要內容,公民生活的話題集中在六上法治專冊,因此在確定教學目標時,應當照應法治專冊的相關內容,參看《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中相關的目標定位:“了解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初步認知主要國家機構”,其目標“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本單元滲透了公民的相關能力、理念,如“民主、主體、參與”,即班級中的事務應當也必須由班級成員協商解決,包括班委會的產生也是班級事務的一項內容,班級成員有權也應當積極參與;“程序規則”,滲透在班委會選舉與班級事務管理的過程中;“責任”,體現在班級成員都要對班級建設抱有一顆負責任的心,包括班委要明確職責,勇于擔責;“監督”,即對班委工作、班級事務有監督管理的意識和責任。只有在法治教育的背景和要求下,理解了班級生活不僅僅是簡單的規則紀律、道德品質教育,更是學生正經歷著的“公共生活”的教育,才能更深刻和準確地理解課程標準中對于教學目標的定位。
二、困境與矛盾:準公共生活中培養學生公民能力的難點與挑戰
1.權威與平等:現實生活中的困境
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應當基于對學生生活經驗和真實困惑的把握。《選舉產生班委會》一課中,對于班委任職的要求定位在“除了具備一定的管理能力,更需要熱愛集體,有為同學、為班級服務的意識和奉獻精神”。但在組織學生討論班委的職責時,學生更多感受到班委的約束和管理:“勞動委是檢查大家打掃衛生情況的”,“體育委是整隊排隊管大家的”。學生仍然習慣性認為當班委就是當“官”,有些學生參與班委競選也是為了能夠管理同學,享受作班干部的成就感。這與教材設定的“民主、平等”的公民培養目標相背離。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班委會職能和作用,是進一步理解國家機構、公共事務等公民生活的基礎。
2.服從與民主:傳統班級管理中的矛盾
為了提高管理的效率,學校和班級管理往往要求學生服從規則,較少提倡民主、平等地參與規則制定、班級管理和班級事務的討論。對于班級中與自身切身利益相關的事務,學生也少有發言權。這樣的管理導致學生缺少民主、平等的意識,對于公共事務通常處于被動、服從的狀態,缺少主體意識與參與意識,與培養公民相悖。在課程教學中,難以通過一課或幾課的教學改變學生被動、服從的思維和行為方式,但引導學生分析班委會的職責,理解班委會的服務功能,明確每個成員對于班級事務都應有主動參與的意識和責任,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培養起學生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的責任感和主體意識,并了解基本的程序與方法,在心中種下公民意識的種子。
三、策略與角度:公民教育視角下的德法課堂建構
1.鏈接生活經驗喚起真實體驗
本課程的教學必須貼近生活,教材中以“活動園”的形式,回顧豐富的班級活動中班委帶領、組織同學們的過程,感受班委的積極作用。教師可以根據本班實際情況選取典型的活動,如一次成功的校園運動會,體育委員組織大家利用課余時間排練,幫助老師統計和申報運動員名冊,鼓勵、調動大家的比賽熱情;有的班級每周開展一次常規衛生大掃除,勞動委員分配任務,協調、督促各任務組的進程,帶頭積極打掃衛生等,都能讓學生在具體、典型的班級活動感受班委的作用。除了教材建議的活動,教師還可以時間為線索引導學生回顧班級生活,從早上到校學習委員組織早讀,出現突發情況班長向班主任匯報,課間體育委員帶隊出操,直至下午放學由體育委員組織排隊放學,勞動委員組織打掃衛生等,細致地感受班級生活中班委帶領大家做的事情和開展的活動。在具體的事件中,班委不再是一個個稱號,而是為組織班級活動、為班級成員做具體事情的人,崗位職責更加明確,班委在班級中的作用在討論交流中被同學們認同。
2.精選思辨話題激發公民意識
課堂開展思辨活動,是提高學生能力的重要途徑和關鍵所在,培養公民能力也需要在思辨中引導學生理性地分析和辨別。在班級生活回顧中,班委起著組織和管理的作用,有時甚至采用約束與懲罰的方式。此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感受提出思辨的話題“當班委可以管同學,真神氣”,將學生心中的困惑以思辨的形式呈現,啟發大家充分討論。通過討論,學生發現了之前沒有仔細觀察的現象和思考過的問題,即班委通常要犧牲自己的個人時間來帶領同學開展活動,如文藝委員要事先設計好節目再組織同學進行排練,體育委員要自始至終陪伴和帶領運動員參加訓練等。有時,班委工作也很難開展,如班長組織自習,有些同學不服從管理;宣傳委員請某位同學抄寫板報,可是這位同學卻覺得耽誤了自己的休息和學習時間,不愿意配合等。面對這些矛盾和難題,班委卻要義不容辭地迎難而上。討論的同時,很多班委第一次體味自己時間和精力的奉獻與付出,探討其原因,還是出于對班級的熱愛,希望班級成為一個優秀的群體,這正是奉獻精神和服務意識的自我澄清。在思辨的過程中,學生潛意識中的集體意識被激發,責任意識、主體意識、參與意識得到肯定與鼓勵,民主和平等的公民意識得以萌發。
3.創設民主氛圍預演公民生活
民主、平等的意識,需要落實到真實的生活中,才能得以切實感受,深刻理解,真正培養起初步的公民意識。統編教材本單元的最大創意,就是帶領孩子完整地經歷一次班委改選的過程,熟悉了解參與、開展公開選舉的規范程序,明白協商和決定解決班級事務也是有規范程序的,培養起公民意識中重要的程序意識。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適時結合班級當前的活動與任務,例如新學年開始了,班級中是否需要改選班干部,國慶節是否需要制訂班級的慶祝活動方案,秋游活動是否要提前制定活動計劃等。根據班級實際情況選取合適的公共事務,營造民主的討論氛圍,鼓勵學生大膽積極地發表觀點和意見,對于不同的觀點采取合理而規范的程序進行討論、表決。在程序的規范和制約下,參與公共事務管理才能變得越來越理性。
參考文獻:
[1]章樂.“公共人”培育的雙重困境及其出路[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01).
[2]吳晨媚.培養知法守法用法的小公民——六年級法治專冊教學初探[J].中小學德育,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