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成棟 李長奇 王小蘭



摘要:2015年浙江省首次提出的特色小鎮,是一個匯集七大新興產業的創新創業發展平臺,目的在于發展和提升小鎮的經濟,在這方面,特色小鎮建設的本質與鄉村振興“理念”是高度契合的。因此,在發展特色小鎮的過程中,如要加快新模式,還需融入鄉村振興理念。要從特色小鎮所在位置及當地環境出發,因地制宜地結合當地的資源優勢,突破常規,力爭打造一座富有詩意并結合傳統手工業、生態種植觀賞于一體的小鎮。以國內云棲小鎮、安徽白地特色小鎮、盤陀茶文化特色小鎮為實際案例,首先論述選題背景以及這些小鎮發展特色小鎮的意義,然后通過文獻資料、實地考察、案例分析對特色小鎮進行詳細研究和總結,分析這些小鎮的現狀,結合國內的研究理論和經典案例,提出適合這些小鎮的特色小鎮發展路徑和解決措施。繼而對該特色小鎮的未來進行定位,提供項目建設措施和相應的意見,使之成為結合自身特點、抓住產業特色的新產業平臺。
關鍵詞:鄉村振興;特色小鎮;概念規劃;安徽省霍山縣;SWOT分析
中圖分類號: S731.7;TU982.29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9)21-0016-05
收稿日期:2019-07-02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編號:41601612)。
作者簡介:楊成棟(1992—),男,甘肅蘭州人,碩士,主要從事小城鎮發展與新農村規劃研究。E-mail:124003213@qq.com。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化的普及,國內出現了大批千篇一律的城鎮,快節奏的城市生活給人們帶來了不少負面影響和挑戰,例如農村人口的生存危機,由于年輕人外出打工,導致農村出現大量留守兒童、婦女及老人,這些留守人口構成了一個龐大特殊的群體,城鄉收入差距的持續擴大以及日益衰退的農村經濟,使這一龐大規模的農村人口特殊群體的生存更加困難。自2008年10月中國共產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上提出農業現代化,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又指出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師開始反思當前鄉鎮建設的新模式,宜業宜居的幸福城鎮成為人們向往的目標。特色小鎮和田園綜合體的發展帶來了希望,這是一種關注城鎮特色、改善城鎮生活的小城鎮發展策略。在借鑒國內特色小鎮案例的同時,充分考慮我國國情,以安徽省霍山縣某鎮為研究對象,力求規劃1個悠閑宜居的旅游村鎮,以滿足居民對高效、高品質生活的需求。
1研究背景與意義
1.1研究背景
特色小鎮建設已成為現階段新型城鎮化中最為突出的載體和呈現模式之一,是新一輪城鎮化的綜合實驗區[1]。安徽省作為一個區位條件較為優越的省份,不僅是農村改革的發源地,而且憑著安徽省內農業資源非常豐富的優勢,使其成為一個農業大省。本研究基地位于安徽省六安市霍山縣東南部佛子嶺水庫上游,該地處于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和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的過渡地帶,由于良好的氣候條件,該區域的生態系統完備,被譽為天然的基因寶庫,豐富的物產、突出的資源優勢給予其良好的發展優勢,目前霍山縣政府明確指出要把握交通環境大改善和全景旅游大發展的好機會,努力推動“旅游引領、全景新鄉鎮”的新模式,整合資源,將旅游發展融入到鄉村建設中,大力建成模范鎮。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礎上,加強建筑風貌整治、村莊環境治理、道路承載力提升、基礎配套設施完善,適度開發鄉村特色旅游,其目的是為了打造出具有鄉土特色的原生態村鎮。
1.2研究意義
2018年,安徽省省長李錦斌在響應“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多次強調當前進入新時代,應協調各方的作用,政府和規劃人員應把“鄉村振興戰略”擺在農村發展的優先位置,一步一個腳印地把鄉村振興的藍圖變成現實[2]。而單龍寺鎮作為一個農業型城鎮,有自己的本土旅游資源,可以通過旅游體驗來增長經濟和吸引人才,所以首要目標就是進行精準定位,充分利用好當地特色,設置合理的旅游規劃,提升城鎮的歷史文化與底蘊,拓寬思路,在旅游體驗經濟的基礎上,推進旅游經濟的發展和宜居環境的建設,從而間接吸引消費投資,創造出隱藏的價值。
鄉村振興,不僅包括鄉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水平的提升,還包括鄉村地域功能的振興、鄉村農業生產空間的永續利用、鄉村生態空間的優美宜居、鄉村聚落空間的適度集中與宜居,鄉村振興需要高度關注鄉村的特殊性、農業的多功能性、農村人口趨向減少等特點,將農業的多功能、鄉村功能的舒適性、鄉村生態保育、鄉村基礎設施完善、農業產業化等有機結合,規避現代農業的弱多功能性并強化有機農業和傳統農業的強多功能性,實現農民、農業與農村的有機融合,讓鄉村成為可以與城市生活相媲美的一種發展形態[3]。
1.3特色小鎮的概念及特征
特點小鎮到目前沒有明確的觀點來界定,但是國家自然資源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財政部關于展開特色小鎮培養的文件指出,小鎮應具備特點光鮮、產業成長、綠色生態、斑斕宜居的特點。2015年的浙江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加快規劃建設一批特色小鎮。按照企業主體、資源整合、項目組合、產業融合的原則,在全省建設一批聚集信息、環保、健康、旅游、時尚、高端裝備制造業、金融等七大產業,兼顧絲綢、黃酒等歷史經典產業,具有獨特文化內涵和旅游功能的特色小鎮,以新理念、新機制、新載體推進產業集聚、產業創新和產業升級[4]。這是浙江省政府初次正式提出扶植特色小鎮。之后,相關專家又提出,特色小鎮就是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的理念,聚焦浙江省信息、經濟、環保、健康、旅游、時尚、金融、高端裝備等七大新興產業,融合產業、文化、旅游、社區功能的創新創業發展平臺[5]。而衛龍寶等認為,特色小鎮是以某一特色產業為基礎,匯聚相關組織、機構與人員而形成的具有特色與文化氛圍的現代化群落[6]。許黎源等認為,特色小鎮是指以產業為核心,以項目為載體,生產生活生態相融合,具有獨特精神氣質與文化風味的特定經濟區域[7]。
目前,小城鎮處于城市體系的最基層,既是“城尾”又是“鄉頭”,同時也是鄉村經濟、政治、文化的中心[8]。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通過建設特而強、活而新的特色小鎮,帶動鄉村特色產業,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也必將成為鄉村振興重要的著力點和支撐點。
2特色小鎮研究及規劃
2.1鎮域概況
本研究目標位于安徽省六安市霍山縣東南部AAAA級佛子嶺水庫景區的上游,距離縣城22 km(圖1),鎮域面積約為137 km2,人口為16 000人,是東南山區的出山口。鎮政府坐落在東風橋集鎮中心318省道與六潛高速公路交匯處[9]。
2.2基地態勢分析法分析
2.2.1“S”(strengths)優勢
(1)交通資源。距離霍山縣城22 km,省級318道路位于基地南部,縣級道路單烏路位于基地東側,是進入基地的主要道路,對外交通條件較好;基地內北部有1條主干道迎青路從基地內穿行而過,串聯東、西,作為區內可通車的主要道路(圖2)。
(2)水資源。鎮域主要河流有木魚地大河、烏牛河、小溪河、掃帚河四大水系[9],主要河流全長65 km,其中曹沖水庫庫容12萬m3;新路溝水庫,位于掃帚河村,庫容5萬m3;方家沖水庫,位于迎水庵村,庫容7萬m3。
(3)礦產資源。礦產資源有石灰巖、金剛石、黃金、花崗巖、石英等20多種,其中位于掃帚河村的黃金儲量最多,達到1 t左右,東風橋村南部有豐富的明礬儲備量,雙龍村北部有大量的石英儲備量。
(4)農業資源。目前鎮內把油茶、毛竹、有機茶、經濟林木基地建設作為全鎮的基本產業基地來抓,已經初步形成2 666.67 hm2 農業示范地。全鎮迅速發展了7個片區有機茶基地,2017年生產茶葉近800 t,總價值4 000萬元左右。其中,“香草毫尖”“徽眉”等品牌茶葉在安徽省茶葉市場上占有一定的分量。
(5)旅游資源。鎮域內擁有獨一無二的自然山水,它位于大別山東部旅游的門戶位置。掃帚河村被評為市級生態示范村,該村內有千年桂花樹、太平摩崖石刻、周總理題詞、佛興庵、花子洞等風景文化旅游資源。
2.2.2“W”(weaknesses)存在的劣勢通過調研發現,劣勢主要是公共服務設施配套不足,服務功能不健全;公共服務設施分布不均勻;服務設施建筑質量不高,服務活動開展的范圍窄;文體科技設施缺乏;醫療保健設施較少且等級結構不明確、配套不合理;集鎮商業設施、集貿設施規模不大,環境衛生狀況較差,不利于商業的繁榮。
2.2.3“O”(opportunities)發展契機隨著政府推動撤鄉建鎮、濟廣高速大別山東道口和旅游快速通道的開通,使得交通條件更加便利,單龍寺鎮區位優勢凸顯,成為大別山旅游區域內的重要集散地,再加上六安市在“十三五”規劃期間著力打造五百里茶谷項目,霍山縣重點打造大別山國際度假區項目,都將此鎮作為1個重要的節點來建設,這些發展基礎條件為城鎮建設及旅游產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10]。
2.2.4“T”(threats)面臨的挑戰及威脅根據鄉村振興戰略,新時代下的新鄉鎮發展須開展農業改革,在相關政策的支持下加快建成現代農村新模式,與城市接軌,與國際接軌。在這方面,我國已經有眾多鄉鎮步入正軌,在市場競爭方面存在一定的打擊和壓力。同時,如何在發展的同時注重環境保護,大力發展綠色產業,從而為后代創造永久財富,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11]、社會效益的協調統一,如何正確平衡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也具有一定的挑戰性。
3鎮域現狀評價及開發的必要性
3.1鎮域現狀評價
鎮域內建設用地基本處于未開發階段,可歸納為以下3個級別:(1)Ⅰ類城鎮建設用地,地勢相對平坦,無洪澇災害,開發建設對集鎮現狀自然生態環境的影響較小,能適應各項城鎮設施的建設需要;(2)Ⅱ類城鎮建設用地,主要位于掃帚河西側及山腳下的大片區域,開發建設受到一定限制,需要進行一定的工程處理,之后方可進行開發建設;(3)Ⅲ類城鎮建設用地,主要指規劃范圍內的山體和掃帚河兩側的綠化帶,考慮到現狀地形地貌,防止開發建設造成自然環境的破壞,劃為第Ⅲ類建設用地。
3.2旅游開發的必要性
綜上所述,鎮域周邊為山體、河流環繞,建設用地不足,制約了城鎮發展;基礎設施薄弱,公共服務設施不齊全,市政工程缺口較大[12],鎮域長遠發展缺乏產業支撐,因此須通過美好鄉村、特色小鎮的建設,以推進鄉村產業與經濟發展,促進農民致富增收。不僅可以挖掘出文化資源,傳承相應的優秀文化,而且可以保護生態資源的完整性,從而打造旅游小鎮的新亮點。
4特色旅游小鎮概念的規劃
4.1特色小鎮的規劃定位
當前基地內以茶、水稻為主要經濟發展產業,且該基地所處環山之中,有山有水,環境優美,擁有發展旅游業的優勢。考慮到這些因素,在規劃區內采用布置大地景觀的設計手法,進行茶、花、水稻旅游產業的開發。基地內有多處山坡丘陵和河流,可在此制高點處設計觀景平臺,欣賞基地內設計的大地景觀,將成為對外展示地域文化特色的最直觀的畫面,從而推動旅游業的發展,具體的功能分區詳見圖3。
4.2功能板塊布局
基地內部共劃分為“三片三區”,“三片”即根據地形地勢及原有居民人口分布情況,采用宜居合理聚集的原則,將所有原住村民安置在3個較為集中的安置地點,合理的聚焦有利于加強手工制作生產能力,也有利于土地的集中整治及利用。“三區”即3個生態功能分區——鮮花種植區、茶葉生產基地茶園區、油菜花觀賞區。3個片區的劃分是參照政府發展方向結合實際情況作出的合理安排,河流下流處于丘陵坡地,地勢蜿蜒起伏,可依傍山勢種植四時花卉,用以打造攝影基地,并且此處有良好的山水生態環境場所,環境靜謐,可打造成精品民居作為旅游設施,為開發旅游資源提供可行性。河流中游地勢平坦,居民大多聚集于此,且有鄉道經過,擁有良好的交通優勢,因此將此片區劃定為茶葉種植基地以及茶葉的手工制作中心,合理的集中將會帶動茶產業的有效提升,也會帶動鎮(區)的經濟發展,從而使農民的生活水平進入更高水平。河流上游擁有良好的水利條件?油菜花作為集觀賞和經濟價值于一體的農作物,首當其沖地被應用到本次特色小鎮的改造中。除此以外,還增設了酒店及其他附屬建筑,本方案還對迎水庵村在內的部分既有建筑進行了翻新,部分進行重新規劃建設,大體采用灰色系四合院院落式布局,村落建筑統一風格,整體布局,從而形成南方特有的美麗鄉村[13]。此外,在河流上1處碼頭規劃親水活動的平臺,總的來說該鎮的最終建設目標是建設集旅游、攝影、寫生、休閑養生等功能于一體的生態經濟小鎮,如圖4所示。
4.3交通游線組織
本方案在原有方案的基礎上重新規劃路網,首先,新增濱河路寬度10 m,連通迎水庵村與生態水稻種植基地;其次,新增次干道路幅寬度7 m,用于油菜花觀光及居民使用;再次,增設步行道若干條,用于生態農業觀光及打通片區之間的廊道空間。通過道路及步行廊道的設立,不僅將“三片四區”有效地聯系在一起,而且將4個生態基地緊密串聯在一起,建成了1條親近自然的旅游線路。
4.4規劃經營策略
4.4.1塑造小鎮形象加快啟動居民安置工作,建議相關政府科室對小鎮周邊區域的違法建筑進行拆除,進一步提升小鎮形象。加大對小鎮區域內衛生保護的資金投入,提升環衛硬件舉措措施,由環衛保潔職員出力做好保潔相關事宜。此外,加大對小鎮鎮域內存在的安全問題或環境污染嚴重的低小散作坊的整治力度,確切加速風貌快速轉變提升。
4.4.2打造亮點地塊基于“主攻兩花一茶”的農業發展思路,依據目前范圍內種植的茶樹、鮮花、油菜等經濟作物,旨在提升目前存在的一產發展動力不足的現狀,力求打造成富有吸引力的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
4.4.3培育特色產業以小鎮周邊現有的鮮花、茶葉、油菜花等具有一定基礎和特色的產業為重點,結合小鎮的發展方向,圍繞“鮮花”“茶葉”這兩大主題元素,將鮮花文化、茶文化和時尚創意文化相結合。同時,以此為基礎,重點打造“悠悠茶香”文化節、“花卉展”等特色活動,進一步凝聚小鎮人氣。此外,圍繞鎮域內民俗文化舉辦相關活動,進一步加強宣傳造勢,以提升小鎮的知名度,詳見圖5。
4.5鎮域旅游功能區規劃對縣域旅游發展的重要作用
4.5.1引導旅游發展方向
通過對旅游小鎮的建設,有利于為霍山縣內部的對標鄉鎮確立正確的發展目標、戰略定位、產業定位和產業布局等多個層面的功能區建設和經濟建設方案。
4.5.2增加雙重效益
為了實現當地人居環境水平的提升和增加當地村民的就業創收,防止人才外流。首先應合理規劃及完善配套基礎設施、公共設施,繼而使高水平旅游產業爭先恐后地入駐到鎮域,吸引更多招商投資,為開發建設注入充足的資金,從而為特色小鎮乃至霍山縣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后續動力。
4.5.3達成區域資源整合
通過對鎮域進行相應的統一規劃,以旅游功能片區為單位漸進式小規模地進行資源的保護性開發和重大基礎設施的有序布局,基于目前存在的土地荒廢限制、集約度不高等問題,提出對鎮域的土地采用集中統一種植的方式。對其自然資源進行整體劃一的開發,有利于在破壞的最小化基礎上使得其發展在全域內同時進行[14],也有助于提高整體資源利用率,提升當地旅游產品的質量,從而減少資源浪費,促使鎮域內特色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此外,可以保證全鎮人民都能夠分享特色小鎮成果。其中,單龍寺旅游特色小鎮概念規劃見圖6。
5結論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十九大上的報告《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中作出“鄉村振興戰略”的部署[15]。隨后,全國各地迅速掀起鄉村振興戰略研究熱潮。鄉村振興戰略作為一個國家行為,同樣可以涵括社會整體的發展紅利,尤其在鄉村振興工作本身就包括經濟發展目標的計劃部署的情況下,全國總體的鄉村振興可以是一項經濟收益良好且社會效益豐厚的國家經濟行為。
本研究通過對安徽省某鎮的現狀資料進行匯總分析,在此基礎上分析其發展現狀,分清優勢,探究發光點。繼而從基礎設施建設、特色風格村落打造、產業整合規劃、旅游線路設計等方面來打造以生態產業為主的旅游特色小鎮。本規劃結合小鎮交通便利、旅游資源豐富、產業集聚成群等特點,深度挖掘小鎮優勢,以特色小鎮的“生態種植”和“山水”作為空間介質,利用沿河景觀資源,構建開放式的旅游平臺,以“攝影小鎮、鮮花小鎮、茶園小鎮、生態小鎮”為目標,以期打造具有特色的現代旅游農業園。
特色小鎮概念從2017年在浙江省被提出到正式推開,歷時僅2年有余,但并未充分接受實踐的檢驗。因此在培育建設特色小鎮的過程中,因“地”而異,會遇到各式各樣的困惑和挫折。但不可否認的是,特色小鎮符合經濟新常態條件下浙江省的轉型發展需求,發展道路可能不會一帆風順,但具有遠大發展前景。相信隨著特色小鎮創建工作的不斷深入,關于創建模式的探討會越來越多,將在指導特色小鎮更好更快發展的路上發揮更大作用。
參考文獻:
[1]曾江,慈鋒. 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特色小鎮建設[J]. 宏觀經濟管理,2016(12):51-56.
[2]李錦斌. 安徽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工作推進會議上講話[R]. 2018.
[3]沈茂英,楊程. 鄉村振興戰略的丘陵地區實踐及其可持續性探究——來自西充縣的調查[J]. 決策咨詢,2018(2):6-11,16.
[4]袁家軍. 政府工作報告[EB/OL]. (2018-02-05)[2019-03-01]. http://zj.people.com.cn/n2/2018/0205/c186806-31220000.html.
[5]浙江特色小鎮:“非鎮非區”、“產城人文”一體[EB/OL]. (2016-12-29)[2019-03-07]. http://www.cpppc.net/article/shichangdongtai/2016/1229/9071.html.
[6]衛龍寶,史新杰. 浙江特色小鎮建設的若干思考與建議[J]. 浙江社會科學,2016(3):28-32.
[7]許黎源,顏傳津. 嘉興市培育特色小鎮路徑研究[J]. 價值工程,2016(4):183-184.
[8]王度阡. 建設特色小鎮還需融入鄉村振興“理念”[EB/OL]. (2018-01-26)[2019-03-07]. http://focus. cnhubei.com/original/201801/t4065844.shtml.
[9]單龍寺鄉簡介[EB/OL]. (2018-06-08)[2019-03-07].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D%95%E9%BE%99%E.
[10]劉立,文興蘭. 黔西南州宗教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SWOT分析[J]. 中國市場,2018(3):241-244.
[11]胥樹凡. 發展綠色產業方可創造綠色財富[J]. 環境經濟,2010(3):42-44.
[12]霍山縣政府網. 霍山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EB/OL]. (2011-03-16)[2019-03-01]. http://www.china.com.cn.
[13]錢晨辰,李林森,張澤宇. 黃山市湯口鎮旅游型特色小鎮規劃探討[J]. 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5(5):23-25.
[14]葉青清. 特色小鎮和小城鎮建設問題與對策研究[J]. 智庫時代,2019(19):16,18.
[15]習近平.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 北京:中共中央委員會,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