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詠梅

20余年來,許多醫院相繼開設了營養門診,從最初無人問津,到如今患者排隊預約。營養門診患者數量的增多,折射出“舌尖上的美味”帶來的健康隱患:隨著生活方式和飲食模式的改變,人們吃得越來越豐富,與之相關的慢性?。ㄈ缣悄虿?、肥胖、高血壓等)也越來越常見。此外,在腫瘤、消化道疾病患者中,營養不良的發生率較高。營養與健康息息相關,營養門診不僅是傳播營養知識的窗口,也是提供一線治療的窗口。
營養門診是為營養代謝性疾病、營養失調患者開設的。簡而言之,營養過剩與營養缺乏者均需要看營養門診。飲食、代謝等因素可導致機體某些臟器因“超負荷”代謝而發生紊亂,使人患上糖尿病、肥胖、高血壓、血脂異常、高尿酸血癥、痛風等,屬于營養過剩。而由疾病、行為、遺傳等因素引起的厭食、貧血、腹瀉、閉經,招致營養素缺乏或營養不良等,則屬于營養缺乏。另外,正常人群在特定的生命周期,如嬰幼兒期、青春期、懷孕哺乳期和老年期均可以看營養門診,以獲得合理的營養指導。
營養門診由具有臨床醫學和營養學背景的醫師或營養師坐診。營養治療通常由專業人員通過營養評估和相關檢測做出診斷,再通過飲食指導、醫學營養治療、營養支持等手段,對患者進行治療。營養門診開具的“營養處方”很有特色。
飲食指導是營養(醫)師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為其制定個體化的飲食計劃,包括吃什么、吃多少、怎么吃,以及相應的注意事項等,并定期隨訪調整治療方案,幫助患者達到改善營養狀況的目的。
醫學營養治療是在臨床條件下,針對特定疾病營養與代謝障礙而采取的營養干預措施,涉及對患者進行個體化營養評估、制定相應的營養干預計劃,并在一定時期內實施營養干預。通過合理飲食,糾正代謝紊亂,預防營養素缺乏,促進疾病的控制與痊愈。糖尿病飲食、低蛋白質飲食等均屬這一范疇。同時,醫學營養治療也是患者自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營養支持指經消化道或靜脈途徑為患者提供較全面的營養素,包括腸內營養和腸外營養。腸內營養指通過口服或管飼腸內營養制劑為機體提供營養物質,更符合生理營養途徑,對恢復和維持腸道功能有一定的作用。腸內營養制劑有別于普通膳食,是因特殊醫療目的而經口攝入營養補充劑。腸外營養是經靜脈途徑為無法經消化道攝取或經消化道攝取營養物質不能滿足自身代謝需要的患者輸入營養物質。
由于營養涉及眾多疾病,患者應事先了解醫生的專業特長,選擇適合自己的醫生。就診時,務必帶齊近期與疾病相關的檢查報告、出院小結等資料,以便醫生了解病史,給出營養治療意見。糖尿病患者宜記錄1~3日的飲食及血糖監測數據,便于營養醫師發現問題。需要提醒的是,營養治療涉及飲食習慣和飲食行為的改變,需要醫患互相配合,持之以恒,方能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