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力超 李清嵐

近幾年,很多大型超市紛紛設立了“臨期食品”貨架,打折銷售臨近保質期的食品。臨期食品能不能買?回答這個問題,要看食品的類別和狀態:有些臨期食品不易變質,可以食用;而有些“放不住”的臨期食品,還是不買為宜。
食品的品質劣化是由微生物的生長繁殖、化學反應及食品自身的代謝作用引起的,是一個緩慢而漸進,卻又無法避免的過程。有些劣化過程對人體相對安全,僅是外觀、口感劣變,營養價值降低,并不會引起實質性的危害。有些劣化過程則對人體有害,如某些微生物在生長繁殖過程中會產生毒素,高油脂食品中的油脂氧化、酸敗而產生過氧化物,某些食品成分分解產生有害物質,等等。
通常情況下,食品的感官劣變和有害物質的產生是同時發生的。所以,食品一旦出現明顯的感官變化,無論是否處于保質期內,都不能再吃了。在保質期內的食品,實際上也處于緩慢的劣化過程中。接近保質期的食品,各方面指標肯定不如剛出廠的食品好。
為了保護消費者的安全與健康,食品生產者會結合所生產食品的特性做一些實驗,并根據實驗結果確定最適宜食用的期限,標注在食品標簽上。在此期限內,生產者要盡可能保證食品感官接近食品出廠時,且不允許有有害物質生成。不同廠家生產的同一種類食品,其保質期受產品工藝、原料種類、配方等的影響而有所差別。保質期相當于生產者對消費者做出的承諾。如果在這個期限內,消費者吃出了問題,生產者要承擔相應的責任。通常情況下,食品的保質期要比真正發生“變質”的時間短。從這個角度來看,臨期食品的安全是有保障的,且經濟實惠。
需要提醒的是,保質期是指在正常貯存條件下保證食品最佳質量的時間。食品的貯存條件極大地影響著食品劣化的速度,高溫、高濕、頻繁的搬動容易加速食品變質。應盡可能按照食品標簽的提示正確存放食品,如冷藏貯存、避光保存、陰涼處保存等。如果貯存條件不適宜,食品很有可能會在保質期內變質,臨期食品就不再安全。
食品臨近保質期,意味著食品色、香、味已不是最佳狀態。
不同食品的劣化速度不一樣。像奶茶、果汁、糕點等營養豐富、含水量高的食品,一旦滋生微生物,變質的速度非常快。這類臨期食品最好謹慎購買。如果買回家后因未盡快食用而“過期”,就不要再“冒險”食用。
水分含量低的食物,如烤魚片、方便面等,以及罐頭食品、冷凍食品等微生物不易生長或生長速度較慢的食品,安全性相對高一些。這類臨期食品若外觀正常,通常可以放心購買。
很遺憾,這個問題的答案是“沒有”。但是可以借鑒國外的做法,變廢為寶,將過期食品打造成其他生產原料。已腐敗變質的過期食品已無利用價值,應及時進行無害化銷毀處理。家庭應理性購買臨期食品,買回家后盡快食用,避免過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