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露

一對40多歲的夫妻坐在咨詢室里,顯得非常沮喪。他們的女兒16歲了,整日謊話連篇,連寫沒寫作業這種小事都要撒謊。有一次,女兒說去圖書館寫作業,結果卻是前腳進了圖書館,后腳就從另一個門溜了出來,被媽媽逮了個正著。女兒反抗:“你跟蹤我!” 媽媽說:“我不放心你?!?/p>
問及女兒的想法,她表示自己并不想對媽媽撒謊,只是為了讓媽媽高興,不再罵她。媽媽很生氣,在一旁的爸爸連忙勸慰妻子。看到爸爸的舉動,女兒很不屑地把頭扭到一邊。她說,爸爸不僅會罵她,有時還會打她。
媽媽承認丈夫管教女兒的方式有些簡單粗暴,但爸爸認為妻子在管教孩子這件事上總是前后矛盾,前一刻還在大喊大叫的母女倆,后一刻又一起說說笑笑了。媽媽說,自己小時候沒少挨打,所以現在發過脾氣平靜下來后,總會后悔對待女兒太過嚴苛,于是又會縱容女兒。
女兒用撒謊來表達青少年需要隱私和獨立的需求。在寫不寫作業這樣的小事上,媽媽的過度干預引發了親子之間的“權力斗爭”。女兒不想直接與媽媽抗爭,就挑媽媽愛聽的說,能應付就應付。同時,媽媽的妥協又在某種程度上強化了女兒的行為。女兒和媽媽同時陷入了“控制-叛逆”的循環。女兒只看到媽媽對自己的限制,而看不到自己的偏差行為直接導致了媽媽更嚴格的管束。
媽媽把自己看作“控制-叛逆”循環的受害者,而沒有發覺自己的焦慮心理有一部分來自自身的不安全感。這種不安全感一部分來自現實,一部分來自對女兒未來的擔憂,雙重焦慮使她無法信任女兒。當女兒的哭泣觸發了她早年的傷痛體驗,她又妥協了。這樣反反復復,孩子的問題一直無法得到解決。
爸爸在“控制女兒之戰”中的態度傾向媽媽,動手引發女兒反抗,開啟新一輪沖突。當父女兩人的對抗引起妻子的不滿時,沖突又轉移到夫妻間。接著,孩子又奮不顧身地加入維護母親的“戰斗”,把父親排斥在外。
如此下來,三人攪成“一鍋粥”,誰都沒有辦法解決問題。母親陷于與女兒的糾纏中,無論懲罰還是獎賞都很難奏效。而父親的無能為力,也是讓母女雙方受困在這場“拉鋸戰”的原因之一。
實際上,女兒可以選擇更公開、成熟的方式爭取自己想要的自由,如選擇與母親在情緒上保持距離,停止以撒謊的手段哄騙媽媽,對自己的課業負責。爸爸和媽媽需要理解女兒的撒謊行為與他們三人間的控制與反控制有關,要女兒擺脫撒謊的習慣,需要讓她懂得對自己負責,而不是無休止地與媽媽玩“警察抓小偷”的游戲。
這個家庭需要創造新的界限,三人間形成新的家庭結構。爸爸應承擔起一個丈夫的責任,更具包容性,容納母女兩人的情緒,做到多聽、會問、少評價。妻子應多給予孩子和丈夫信任和鼓勵,看到自己的情緒、想法對家庭的影響,嘗試著把“我擔心孩子”變成“我祝福孩子”。當家庭成員間的互動模式得到改善,孩子就不再需要用不合適的方法應對壓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