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娟 潘紹坤 魯榮海 鄭江蓉 林立金 張茜 李欣欣 陳玲



摘要:以豇豆幼苗為材料,低溫脅迫處理前分別采用0.0、0.5、1.5、3.0、5.0 mmol/L水楊酸(SA)噴施豇豆幼苗葉面,研究不同SA濃度對低溫脅迫豇豆幼苗生理生態特性的影響及對其緩解效應。結果表明,低溫脅迫下噴施外源SA,可使豇豆幼苗的生物量、葉綠素a含量、葉綠素總量、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增加,豇豆幼苗超氧化物歧化酶、過氧化物酶活性提高,豇豆幼苗過氧化氫酶活性、相對電導率、丙二醛含量降低;噴施0.5 mmol/L SA處理的豇豆幼苗,其生物量、相對含水量、光合色素含量、脯氨酸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過氧化物酶活性相對最高,其中,超氧化物歧化酶、過氧化物酶活性分別比對照未噴施SA的增加208.11%、59.64%,而相對電導率相對最低,比對照降低74.42%。因此,SA預處理能緩解低溫對豇豆幼苗的脅迫,以0.5 mmol/L外源SA效果相對最好。
關鍵詞:水楊酸;豇豆;低溫脅迫;生理生態;葉綠素;相對電導率
中圖分類號: S643.401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9)21-0220-03
收稿日期:2018-08-06
基金項目: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四川蔬菜創新團隊(編號:nycytx-31);四川省科技支撐計劃(編號:2016NZ0032);四川省“十三五”蔬菜育種攻關(編號:2016NYYZ0033);成都市農林科學院科研專項(編號:510100-201700290-2017-00363)。
作者簡介:向娟(1991—),女,四川德陽人,碩士,助理農藝師,從事蔬菜育種與栽培研究。E-mail:351212980@qq.com。
通信作者:陳玲,研究員,從事蔬菜育種與栽培研究。E-mail:nkschenling@126.com。
水楊酸(salicylic acid,SA)被認為是一種新的植物內源激素,是存在于高等植物體內的內源生長調節物質[1-2],參與植物體開花、種子萌發、膜透性、離子吸收等許多生理生化過程[3]。SA作為一種內源信號分子[4],在緩解植物因低溫脅迫引起的傷害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葉面噴施SA能有效提高西瓜幼苗的抗冷性,降低西瓜幼苗的冷害指數[5];外施SA可顯著增加低溫脅迫下大豆幼苗葉片的葉綠素、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脯氨酸含量,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過氧化物酶活性和根系活力,顯著降低丙二醛含量,維持了細胞膜的穩定性,降低了膜脂過氧化傷害程度,從而緩解了低溫脅迫對大豆幼苗生長的抑制,并以1.5 mmol/L外源SA效果相對最好[6];甘藍和茄子施適當濃度的SA也有利于緩解低溫傷害[7-8]。
豇豆(Vigna unguiculata L.)是豆科豇豆屬豇豆種1年生纏繞草本植物,是我國重要的蔬菜作物之一[9],喜溫,耐熱,不耐低溫,設施中作為早春蔬菜栽培,越冬易受凍害[10-11]。在低溫脅迫下,隨著溫度降低和低溫持續時間的延長,豇豆種子萌發率、出苗率會下降,萌發、出苗時間延長[12],且豇豆幼苗生長受到抑制,幼苗高度、根系長度、酶活性降低[13],當溫度低于15 ℃時,甚至豇豆結莢會受到影響[14],進而導致減產,使豇豆生產遭受一定的經濟損失。鑒于此,本試驗以“7104”豇豆幼苗為試驗材料,對其葉片外施SA,以探討不同濃度外源SA對低溫脅迫下豇豆幼苗生理生態特性的影響,為豇豆低溫冷害的有效防御提供參考。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材料
供試豇豆“7104”,為成都市農林科學院園藝研究所試驗篩選出的新材料。
1.2試驗方法
試驗于2018年3—6月在成都市農林科學院內進行,選取粒大、飽滿、大小一致的豇豆種子,用2%(5.25 g/L)次氯酸鈉消毒15 min;用蒸餾水洗3~4次,每次1 min;將豇豆種子播種到含營養土、蛭石配比1 ∶1為基質的營養缽中,置于人工氣候箱中培養,白天溫度設定為(25±0.5) ℃,夜晚溫度為(15±0.5 )℃,光照度為600 μmol/(m2·s);待豇豆幼苗長到2葉1心時,選擇長勢一致、無病蟲害、健壯的植株,分別用0.0、0.5、1.5、3.0、5.0 mmol/L SA均勻噴施葉面1次/d,以葉面凝成水滴又不滴下為準,每濃度處理30株,其中,以噴施0.0 mmol/L SA為空白對照(CK);將經處理的豇豆植株放在氣候箱中進行低溫脅迫,白天溫度設定為(10±0.5) ℃,夜晚溫度為(5±0.5) ℃,光照度為200 μmol/(m2·s),光照時間為12 h/d[5];連續低溫脅迫9 d,采用測定相應指標,每處理重復3次。
1.3測定內容與方法
將豇豆幼苗的根、莖、葉分別用自來水洗凈,去離子水反復沖洗;吸干水分,用電子天平稱量鮮質量;根、莖、葉105 ℃殺青15 min,70 ℃烘至恒質量,分別采用電子天平稱量其不同部位的干質量即為各部位生物量;統計地上部生物量及根(莖、葉)含水量,其中,根(莖、葉)含水量計算公式為:
根(莖、葉)含水量=[根(莖、葉)鮮質量-根(莖、葉)干質量)]/根(莖、葉)鮮質量×100%。
選取完全展開的第3片真葉,分別采用氮藍四唑(NBT)光還原法、愈創木酚比色法、高錳酸鉀滴定H2O2法測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過氧化物酶(POD)、過氧化氫酶(CAT)活性,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測定丙二醛(MDA)含量,分別采用水合茚三酮顯色法、考馬斯亮藍法、蒽酮比色法測定脯氨酸(Pro)、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采用丙酮-乙醇(1 ∶1)混合浸提法測定葉綠素a、葉綠素b、類胡蘿卜素等光合色素含量,采用電導儀測定相對電導率[15]。
1.4數據分析
采用Excel 2007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采用SPSS 20.0軟件對試驗處理進行差異顯著性檢驗。
2結果與分析
2.1SA對低溫脅迫豇豆幼苗生物量的影響
由表1可知,噴施SA的豇豆幼苗根系、莖稈、葉片、地上部分生物量均顯著高于對照(P<0.05),說明噴施SA可促進低溫脅迫下豇豆幼苗的生長;噴施SA 0.5 mmol/L處理的豇豆幼苗,其根系、莖稈、葉片、地上部分生物量相對最高,分別比對照增加147.77%、57.56%、58.89%、58.33%,顯著高于其他處理,說明噴施0.5 mmol/L SA對低溫脅迫下豇豆幼苗生長的影響效果相對最好。
2.2SA對低溫脅迫下豇豆幼苗含水量的影響
由表2可知,隨SA處理濃度的增大,豇豆幼苗根系、莖稈、葉片、地上部分含水量呈先增后降趨勢;5.0 mmol/L SA處理的豇豆幼苗其根系、莖稈、葉片、地上部分含水量較對照有顯著降低(P<0.05),分別比CK降低0.41%、0.99%、0.52%、0.76%;0.5、1.5 mmol/L SA處理的豇豆幼苗其根系、莖稈、葉片、地上部分含水量均顯著高于對照,其中以0.5 mmol/L SA處理時的含水量相對最高,分別比對照增加1.20%、1.25%、0.36%、0.81%;3.0 mmol/L SA處理的豇豆幼苗根系含水量顯著高于對照,葉片、地上部分含水量顯著低于對照,莖稈含水量低于對照,但與對照相比差異不顯著(P>0.05)。
2.3SA對低溫脅迫下豇豆幼苗葉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影響
由表3可知,隨SA處理濃度的增大,豇豆幼苗葉片葉綠素、類胡蘿卜素含量呈先增后降趨勢;低溫脅迫下,0.5、1.5 mmol/L SA處理的豇豆幼苗葉綠素a、葉綠素b、總葉綠素含量較對照有顯著增加(P<0.05),其中,0.5 mmol/L SA處理的豇豆幼苗光合色素含量相對最大,葉綠素a、葉綠素b、總葉綠素、類胡蘿卜素含量分別比對照增加14.18%、27.24%、16.59%、3.19%,說明0.5 mmol/L SA處理對低溫脅迫下豇豆幼苗光合色素的合成有較好的促進作用。
2.4SA對低溫脅迫下豇豆幼苗葉片電導率及生理活性物質的影響
由表4可知,經SA處理的豇豆幼苗其相對電導率均顯著低于對照(P<0.05),說明SA處理可減輕低溫對豇豆幼苗葉片細胞膜的傷害,其中,0.5 mmol/L SA處理對葉片質膜的損傷程度相對最低,其相對電導率較對照降低74.42%,1.5 mmol/L SA處理的次之,較對照降低37.65%;SA處理的豇豆幼苗其葉片SOD、POD活性均顯著高于對照,其中,0.5 mmol/L SA處理的豇豆幼苗葉片SOD、POD活性相對最高,分別比對照提高208.11%、59.64%;SA處理的豇豆幼苗其葉片CAT活性顯著低于對照,0.5、1.5、3.0、5.0 mmol/L SA處理的豇豆幼苗葉片CAT活性分別比對照下降8.06%、23.02%、20.72%、34.78%。
2.5SA對低溫脅迫下豇豆幼苗葉片滲透調節物質含量的影響
由表5可知,與對照相比,SA處理可顯著增加低溫脅迫下豇豆幼苗葉片的脯氨酸含量(P<0.05),一定程度上保護葉片細胞膜結構,其中,以0.5 mmol/L SA處理的相對最佳,其葉片脯氨酸含量比對照提高20.16%,其次是5.0 mmol/L SA處理的,葉片脯氨酸含量比對照增加18.63%;噴施SA可緩解豇豆幼苗葉片內MDA的積累,SA處理的豇豆幼苗葉片MDA含量顯著低于對照,其中,3.0 mmol/L SA處理的豇豆幼苗葉片MDA含量相對最低,緩解低溫脅迫的效果相對最好,比對照降低36.26%,0.5 mmol/L SA處理的次之,比對照降低32.03%;0.5 mmol/L SA處理可使豇豆幼苗葉片中可溶性蛋白含量較對照有顯著增加,比對照提高12.50%;0.5、1.5、3.0、5.0 mmol/L SA處理可顯著增加低溫脅迫下豇豆幼苗葉片的可溶性糖含量,分別比對照提高58.88%、50.47%、4533%、14.72%。
3結論
在低溫脅迫下,噴施0.5 mmol/L水楊酸(SA)處理豇豆幼苗,其根系、莖稈、葉片、地上部分生物量相對最高,分別比未噴施SA的處理(對照)顯著增加147.77%、57.56%、58.89%、58.33%(P<0.05)。外施SA提高了豇豆幼苗葉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過氧化物酶(POD)活性,降低了過氧化氫酶(CAT)活性,其中,0.5 mmol/L SA處理的豇豆幼苗葉片SOD、POD活性相對最高,分別比對照提高208.11%、59.64%,CAT活性比對照下降幅度相對最小,僅為8.06%。外施0.5 mmol/L SA的豇豆幼苗,其地上部分含水量、葉綠素總量、脯氨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相對最高,分別比對照增加0.81%、16.59%、20.16%、12.50%、58.88%,相對電導率、丙二醛含量分別比對照降低74.42%、32.03%。因此,SA預處理能緩解低溫脅迫對豇豆幼苗生長的抑制作用,其中,以施用0.5 mmol/L外源SA效果相對最佳。
參考文獻:
[1]Salicylate R I. A new plant hormone[J]. Plant Physiology,1992,99(3):799-803.
[2]Pal M,Kovacs V,Vida G,et al. Changes induced by powdery mildew in the salicylic acid and polyamine contents and the antioxidant enzyme activities of wheat lines[J]. European Journal of Plant Pathology,2013,135(1):35-47.
[3]趙敏,杜彩云,王俊英,等. 水楊酸對番茄幼苗抗冷性的影響[J]. 河南農業科學,2013,42(8):89-91.
[4]Malamy J,Carr J P,Klessig D F,et al. Salicylic acid:a likely endogenous signal in the resistance response of tobacco to viral infection[J]. Science,1990,250(4983):1002-1004.
[5]張永吉,李愛民,徐中友,等. 不同濃度水楊酸對西瓜幼苗抗冷性的誘導效應[J]. 江蘇農業科學,2016,44(3):183-185.
[6]常云霞,徐克東,陳璨,等. 水楊酸對低溫脅迫下大豆幼苗生長抑制的緩解效應[J]. 大豆科學,2012,31(6):927-931.
[7]周憶堂,梁麗嬌,馬紅群,等. 水楊酸預處理對甘藍幼苗冷害的緩解效應[J]. 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32(5):99-103.
[8]耿廣東,程智慧,李建設,等. 水楊酸對茄子幼苗抗寒性的影響[J].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30(6):101-103.
[9]呂家龍. 蔬菜栽培學各論[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80.
[10]王明友,張紅,李士平. 低溫脅迫對不同豇豆品種抗寒性生理特性的影響[J]. 安徽農學通報,2016,22(24):60-62.
[11]郭經緯,商桑,穆大偉,等. 外源NO對低溫脅迫下豇豆幼苗生長和生理特性的影響[J]. 熱帶作物學報,2015,36(12):2179-2183.
[12]張獻英,唐力生,猶昌艷,等. 低溫對豇豆種子萌發和出苗的影響[J]. 南方農業學報,2013,44(11):1785-1790.
[13]彭永康,郝泗城,王振英. 低溫處理對豇豆幼苗生長和POD、COD、ATPase同工酶的影響[J]. 華北農學報,1994,9(2):76-80.
[14]張蕾,霍治國,黃大鵬,等. 海南冬季主要瓜菜寒害風險區劃[J]. 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4,22(10):1240-1251.
[15]李合生. 現代植物生理學[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