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曄
【摘要】每位學生在上學生涯中最重要的一項科目就是語文教學,它是各個學科深入學習的重要基礎,能夠極大的促進社會的未來發展。初中階段是每一個學生最重要的一個過渡階段,因此教師需要采取適當的教學方式進行語文教學,只有不斷轉換新的教學模式才能夠實現高效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文化教育 ?創新模式 ?初中知識 ?合理滲透 ?策略應用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47-0065-01
近年來,我國逐漸開始重視傳統文化這一領域,中華民族在發展的同時不能夠忘卻自己優秀的傳統。很多學生在進入初中階段以后,已經積累了很多的相關知識。我國傳統文化內容十分廣泛,設計的內容較多,因此教師需要掌握有效的教育模式,這樣才能夠實現文化的高效滲透效果,保證教學質量。
一、為什么要注重傳統文化教育這項工作的開展?
(一)實現個人價值
對于一個學生來說,本身思想道德素質水平的發展與他們未來的發展方向息息相關。目前整個社會教育背景相對復雜。有效地開展傳統文化教育能夠逐漸培養學生們的性格以及思想,發揮出最大的應用價值。培養一個學生需要耗費較多的精力,經常會受到多種不同的因素影響,因此在現代化教育如此普及的今天,只有不斷踐行傳統文化的教育模式才能夠豐富教育機制,最大限度的發揮學生的個人應用價值。
(二)轉變教學觀念、完善教育機制
很多學校仍然采用傳統的教育模式,這種教學理念十分落后,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說教師的地位不容置疑。隨著社會的不斷演變,現如今社會開始重視學生的個人應用價值,開始倡導老師與學生共同平等的地位。核心位置也從教師開始向學生過渡,因此教師的教育理念也需要開始完善。
二、協調傳統文化教育與初中語文教學理念
(一)與課文教學進行有效結合
目前,我國大部分初中語文課本進行教學過程中都融合了一部分傳統文化的基礎性內容。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能夠不斷培養學生們的個人理解能力,改善語文寫作綜合素養。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需要充分了解學生們的學習特點,采用循環漸入的方式進行有效教學,不斷普及傳統文化的基本內容,這樣能夠充實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改善學習模式。學生們在日常普通的學習中慢慢滲透傳統文化的精髓,逐漸加深對這項內容的理解。很多傳統文化的小故事中都蘊含了較多的道理,它能夠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們,不斷激發學生們的個人興趣愛好,激發學習天賦的能力。學習傳統文化知識時,學生們可以掌握一些其他的相關知識,改善自身的思考能力,利用綜合性的角度進行全面思考,因此傳統文化教育在初中領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樹立文化自豪感
很多初中生對傳統文化的看法有失偏頗,認為我國的傳統文化過于落后,跟不上時代的變化,開始被新的社會所拋棄。但是我國傳統文化經過幾千年的發展歷程,形成了獨屬中華民族特色的一種文化,歷史悠久。因此我國傳統文化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和重塑能力。隨著外國文化的不斷深入,很多學生都開始過度重視外國文化而忽略了本土文化,這大大影響學生們的認知能力,他們很大程度上無法直接接觸到我國優秀的文化作品,因此就會存在很多偏見。要想實現傳統文化的高效滲透,學生們一定要建立強烈的民族自豪感以及榮譽感,這樣能夠加深學生們的學習激情。相比大家都對我國的四大名著耳熟能詳了。現如今四大名著多次被翻拍成電影及電視劇等,在人群中受到了廣泛的歡迎,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也不斷增加。這些廣為人知的影視作品大多都以傳統文化為基礎背景,由此可以看出傳統文化在我國的影響力,是整個藝術發展的重要源泉,是我國文化魅力的真實體現。學生們再多次學習傳統文化的過程中能夠將社會與文化進行有效融合,深入了解文化的真實內涵,這樣就就會開始轉變自身的觀念,逐漸培養出文化自信以及歷史責任感。
(三)開展各種校園文化活動
為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校要提倡各個教師展開趣味性強的傳統文本活動,讓學生可以靈活掌握、靈活應用,把學生帶入傳統文化的學習中。通常學生最感興趣的就是有關傳統節日,教師要緊緊把握住這個特點,在傳統節日上下功夫。比如激勵學生主動參與到組織好的詩文朗誦、話劇演出等文化活動中。為了真正激發出學生的興趣,教師可以在一邊為學生提供輔導。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傳統文化的滲透是為了培養出初中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是一種綜合社會與個人價值的教育形式,內涵十分豐富,包含著語文教育的各個方面。將優秀的統文化融入到課堂中、樹立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自豪感,這就需要學校內部展開多種校園文化活動,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學生們良好的學習氛圍,逐漸改革教師的教學方式,實現傳統文化的有效滲透。
參考文獻:
[1]楊盛榮.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策略研究[J].華夏教師,2018(14):62-63.
[2]陳擁軍.傳統文化在語文教學中的滲透策略[J].江西教育,2018(12):35.
[3]趙強國.探究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8(0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