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彩仙
【摘要】語文閱讀教學應該著眼于文本言語形式。研讀文本,探究文本隱藏在標點符號、遣詞造句、謀篇布局、表現手法等言語形式中的密碼,引導學生發現言語的智慧,積累言語經驗,從而習得語言,更好地運用語言,這是語文教學最主要的任務。本文以《紫藤蘿瀑布》為例,研讀文本,探求言語形式密碼。
【關鍵詞】研讀文本 ?言語形式 ?密碼 ?《紫藤蘿瀑布》
【中圖分類號】G63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52-0147-02
語文教學是教什么的?應該是教言語形式的。一篇課文的教學,應該從言語形式到言語內容,再回到言語形式。作為語文老師,要有一雙慧眼,能從文本中發掘出獨到精妙的“言語形式”,然后在教學中“傳遞”給學生,轉化為學生相應的“語文素養”。[1]王尚文教授說:“我們語文教學的奧秘就藏在言語形式里。發現言語形式,關注言語形式,深入言語形式,從而把握它的奧秘,這就是語文教學最主要的任務。” [2]語文閱讀教學守住了“言語形式”這個主陣地,語文課才與別的課有本質不同,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語文課。
《紫藤蘿瀑布》編排在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這個單元的課文取材于自然。文人的筆下,山川有韻,草木含情。作者對一樹紫藤蘿花進行了生動細致的描寫,抒發對生命獨到的感悟。《紫藤蘿瀑布》是托物言志的典范,除了不事雕琢的情感之美,言語形式獨特而雅致,言語形式上的妙處比比皆是。教學這一篇文章時,老師要守住語文教學的主陣地,引導學生研讀文本,探求言語形式的密碼。
一、首尾呼應,結構營建之妙
為了使主題突出,結構完整,內容圓,作家往往采用首尾呼應的寫作手法。《紫藤蘿瀑布》的首尾兩段前后呼應,意脈相連:
“我不由得停住了腳步。
……
在這淺紫色的光輝和淺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覺加快了腳步”。
十年文革,宗璞一家深受迫害,作者的心頭一直壓抑著“疑惑”和“痛楚”的情感。寫作這篇文章時,作者正當盛年的小弟身患絕癥,作者無比悲痛。“我不由得停住了腳步”,開頭凌空一筆,作者沉浸于焦慮悲痛之中本無心他顧,卻被一樹紫藤蘿花深深震撼,不由自主停住了腳步。結語“我不覺加快了腳步”,雖不自覺,步子已經快速向前了,焦慮悲痛消逝,精神振奮。在“停住”和“加快”之間,作者經歷了什么,才有了如此巨大的改變?
作者“停住”腳步,也吸引讀者駐足。一樹盛開的、繁茂的、洋溢生之喜悅的紫藤蘿花呈現于眼前,攝人心魄。花朵兒擠擠挨挨、爭先恐后地綻放,宣告生命之驕傲,嚷嚷生之歡欣。然而,多年以后,它們又綻放了,開得這般熱鬧,恣肆而張揚。花開花謝,命運浮沉。生之活力是無法壓抑的,生命的長河是永無止境的。“我”心中關于“生死的疑惑”“疾病的痛楚”已經釋然,“活在當下”的醒豁和對生命的熱愛,召喚“我”快步向前。
“停”和“快”之間,宗璞賞花之美,憶花之衰,悟花之理,心路經歷了一個漫長而曲折的歷程,從而放下了“生死的疑惑”、“疾病的痛楚”,心靈通透而寧靜——“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
文章以“我不由得停住了腳步”開頭,以“我不覺加快了腳步”收束全文,前呼后應,首尾銜接,珠圓玉潤,意脈相連,言有盡而意無窮。
二、點面結合,層次流動之妙
作者描寫紫藤蘿花,呈現了幾幅精美的工筆畫,從花樹寫到花穗再聚焦到花朵,從整體到局部,點面結合,層次清晰,有流動之美。
1.花樹:“從未見過開得這樣盛的藤蘿 ,只見一片輝煌的淡紫色,像一條瀑布,從空中垂下,不見其發端,也不見其終極。”
這是畫面底色,渲染鋪陳。作者用了比喻和夸張,將一樹盛開的紫藤蘿花比作瀑布,燦爛輝煌,彰顯了藤蘿花旺盛的生命力。
2.花穗:“花朵兒一串挨著一串,一朵接著一朵,彼此推著擠著,好不活潑熱鬧!”
“我在開花!”它們在笑。
“我在開花!”它們嚷嚷。
“上面的盛開,下面的待放。”
這是中景,局部刻畫。作者賦予紫藤蘿花以人的感情色彩,呈現了花的生機勃勃和浪漫歡欣。
3.花朵:“每一朵盛開的花就像是一個小小的張滿了的帆,帆下帶著尖底的艙,船艙鼓鼓的;又像一個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綻開似的。”
這是近景,焦點所在。把花比作帆,比作船艙,細致地描寫了紫藤蘿花盛開的狀態,就像蓄勢待發的帆船一樣,即將揚帆起航,充滿希望。又比作笑容,寫出了藤蘿花的生機勃勃,活力無限。
宗璞像一個技藝高超的攝影師,她以鋪天蓋地的、輝煌的淡紫色作為背景,漸漸推進鏡頭,映入眼簾的是一穗穗擠擠挨挨、上淺下深的藤蘿花,最后聚焦于一朵朵如帆似艙的璨然的花朵。
三、多種手法,語言繁盛之妙
“漢語言文字具有豐富華美的特點,中國人自古以來就追求文字的修飾、精美,散文又是最注重遣詞造句、把玩文字的體裁。”[3]宗璞的散文,浸潤著她深厚的學養,散發著知性之美。她的描寫手法多樣,繪聲繪色繪形,遣詞造句精益求精。《紫藤蘿瀑布》繁盛的語言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用詞抓住特征
有些動詞看似平常,因為運用得當,卻能點石成金,異彩紛呈。“可以說動詞運用的好壞直接影響句子的表達效果,古今文人都深知這一點,因此他們都十分注重句子中動詞的選擇與錘煉。”[4]宗璞的筆下,一個精當的動詞,可以點活一段普通的表述,使語言靈動貼切,富有情韻。
例:“仔細看時,才知道那是每一朵花中最淺淡的部分,在和陽光互相挑逗。”
陽光照射在一樹紫藤蘿上,紫花中最淺淡的部分反射陽光,“泛著點點銀光”。景致雖炫目,卻也尋常。作者用了“挑逗”一詞,畫面瞬時有了情致。一朵朵藤蘿花好似一個個淘氣可愛的孩子,在招惹逗引著陽光,和陽光嬉戲玩耍,生趣盎然。
2.化靜為動
化靜為動的手法在于賦予平常的景物以新的狀態,給讀者以新的感受,從而取得令人耳目一新的藝術效果。
例:“每一朵盛開的花就像是一個小小的張滿了的帆……又像一個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綻開似的。”
紫藤蘿花是靜止之物,作者形容它似一只小船,正在揚帆遠航:又像一個燦爛的笑容,忍不住就要綻放。以動襯靜,既繪其形,又賦其神。
3.喻象物我交融
“物我交融”是借物寫人的一種技法,用這種筆法寫出來的文章,既是在寫“物”,也是在寫“我”——作者自己。人們在生活中看到能觸動自己情懷的事物。在這種事物面前,人們可能會聯想到自己的身世、自己的經歷、自己的遭遇,兩者相融合。要做到“物我交融”,物、我之間要有聯系,“物”的描寫要突出,“我”的表達應含蓄。
例:“我在開花!”它們在笑。
“我在開花!”它們嚷嚷。
“覺得這一條紫藤蘿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緩緩流過。”
到底是花在笑還是人在笑?“我”是花還是賞花者?紫藤蘿瀑布在“我”的眼前流過,這是“我”見到的藤蘿花的繁盛;紫藤蘿瀑布“在我心上緩緩流過”,是花的美安撫了我焦慮悲痛的內心,讓我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堅強與永恒。花與人交融,物我相含,物我兩相忘。
4.多感官互通
著名作家余光中說:“我所期待的散文,應該有聲、有色、有光。” 作者要把筆下的景物寫活了,就要靈活運用多種感官,從不同角度去描摹景物:從視覺上繪其形,從觸覺上寫其形,從嗅覺上寫其味……作者為了摹寫紫藤蘿花,調動了多感官參與,有視覺,有嗅覺,有觸覺,從花的形狀、神態、顏色、氣味等多角度刻畫。
例:“這里除了光彩,還有淡淡的芳香,香氣似乎也是淺紫色的,夢幻一般輕輕地籠罩著我。”
花香本來是嗅覺,作者筆下的香氣卻是“淺紫色的”,是可以看見的視覺形象。這是運用通感的手法,打通了嗅覺和視覺的隔閡,以顏色描花香,營造了愉悅夢幻之境。
四、形神兼似,選取意象之妙
意象就是寄寓作者主觀情感的客觀物象,意象的選取要有相似點。
首先是紫藤蘿花的經歷和作者經歷的相似。紫藤蘿花曾經遭遇不幸,“稀落”、“東一穗西一串”、“伶仃”,“好像在察言觀色,試探什么”,活得小心謹慎,活得壓抑而卑微,后來稀零的花串沒有了,紫藤花架被拆,紫藤蘿花銷聲匿跡。然而多年后,紫藤蘿又開花了,開得這樣盛,這樣撼人心魄。作者一家曾經經歷十年文革的迫害,現在弟弟又身患絕癥,然而生命是頑強的,生活是美好的,未來是值得期待的。
再者是“紫藤蘿瀑布”和“生命長河”的相似。這兩個意象都是壯觀的,瀑布“不見其開端也不見其終極”,長河氣勢磅礴;這兩個意象也都是流動的,“瀑布”和“長河”日夜奔流不息;這兩個意象還是永無止境的。
“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苦難在所難免,然而生命是頑強、美好和永恒的。作者選取的意象形神兼似,巧妙地抒發了作者贊美“生命的頑強美好和永恒”的主觀情思。
總之,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語文老師的任務是引領學生研讀文本,探究文本隱藏在標點符號、遣詞造句、謀篇布局、表現手法等言語形式中的密碼,引導學生發現言語的智慧,積累言語經驗,從而習得語言,更好地運用語言。
參考文獻:
[1]王榮生.閱讀教學設計的要訣[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4.
[2]王尚文.言語形式四題[J].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3]楊安翔.現代散文話語形態與審美[M].東南大學出版社,2016.
[4]于年湖.杜詩語言藝術研究[M].齊魯書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