傘志強
(遼寧省有色地質勘查總院有限責任公司,遼寧 沈陽 110013)
礦區大地構造位置位于柴達木~華北板塊(Ⅲ)華北陸塊(Ⅲ-5)遼東新元古代~古生代坳陷帶(Ⅲ-5-7)之遼吉古元古代古裂谷以東,鴨綠江北東向斷裂帶的西側。
區域出露地層主要為元古界遼河群、中生界白堊系、新生界地層。遼河群古老變質巖系,呈北西西向展布,底部為陸源碎屑巖沉積建造、中部為碳酸鹽巖沉積建造、上部為陸源碎屑巖沉積建造,自下而上為里爾峪組、高家峪組、大石橋組、蓋縣組。中生界白堊系分布在西南部,分布范圍極少,主要為小嶺組流紋巖、砂巖[1]。新生界第四系主要分布于河床、溝谷低洼處。
礦區位于鴨綠江北東向斷裂帶西側,褶皺構造與斷裂構造發育。區域見北發磨子溝-東石門溝-侯家堡子向斜,該向斜構造由里爾峪組、高家峪組、大石橋組為兩翼,蓋縣組為核部的一個水平直立褶皺[2]。區域斷裂構造以北東向鴨綠江斷裂為主,低序次斷裂非常發育。北東向大斷裂及其有共生關系的東西向、北北東向斷裂,其交匯部多控制金多金屬礦床的產出[3]。
巖漿巖在區域上大面積出露。主要為燕山早期中侏羅世侵入巖、燕山晚期早白堊世侵入巖和遼河群受侵入巖體的邊緣混合巖化作用形成大面積的混合巖、混合花崗巖及多種脈巖。
礦區內出露的地層較簡單,主要為下元古界遼河群蓋縣組及第四系。遼河群蓋縣組在礦區中部零散分布,在大面積的混合巖、混合花崗巖中呈殘留體狀產出,地層產狀走向300°~340°,傾向北東,傾角30°~50°,厚度200m~500m。主要巖性有黑云片巖、黑云變粒巖。第四系分布在區內鴨綠江江岔的河谷中,厚度0.5m~10m,主要由腐植土、粘土、亞粘土和砂石礫石組成。
礦區位于北東向鴨綠斷裂帶內,受次級構造影響,區內發育近東西向、北東向斷裂。這些斷裂控制著區內金礦體和部分脈巖的產出。其中F1號斷裂延長2000m,延深大于270m,幅寬0.50m~11.0m,沿走向幅寬出露變化較大,走向近東西,傾向南,傾角60°~75°。控制區內Ⅰ號礦化蝕變帶的分布。F2號斷裂延長800m,延深大于150m,幅寬0.2m~10.0m,與F1斷裂平行產出,間隔450m~600m,走向近東西,傾向南,傾角50°。控制區內Ⅱ號礦化蝕變帶的分布。
礦區內巖漿巖主要為大面積出露的遼河群混合巖、混合花崗巖,北東部出露的燕山晚期早白堊系二長花崗巖以及分布廣泛的多種類脈巖。其中見石英脈9條,廣泛的分布在工作區的中,總體呈近東西向脈狀產出。石英脈中見黃鐵礦、方鉛礦、褐鐵礦等副礦物。
礦區標本測定結果顯示:視電阻率上,混合巖與花崗巖平均電阻率高于其他巖性,而混合巖與花崗巖視電阻率均值上比較接近,但混合巖因其成分及含量復雜,其視電阻率值波動范圍較大。視極化率上,全區大面積出露的混合巖及花崗巖,其視極化率都比較低,其中混合巖的視極化率有隨暗色礦物含量的多少而呈高低起伏的趨勢;黑云片巖比黑云變粒巖極化率略高,也是因為前者黑云母等暗色礦物含量較高。
通過激電測量,全區共劃分出5條低阻異常帶、4條高極化異常帶,推測為構造發育硫化物富集所致。其中D1、D2低阻異常帶與F1、F2斷裂控制的Ⅰ、Ⅱ號金礦化蝕變帶位置基本吻合,推測異常由硫化物富集引起。
礦區內的遼河群混合巖、混合花崗巖中共發現金礦化蝕變帶2條,含金石英脈1條。
Ⅰ號金礦化蝕變帶位于礦區西北部蘇甸村附近,圍巖為遼河群混合花崗巖,受F1斷裂控制。蝕變帶延長1000m左右,幅寬8m~15m,傾斜延深大于270m,近東西向展布,整體傾向南,傾角50°~65°。蝕變帶發育硅化、黃鐵礦化、方鉛礦化、褐鐵礦化、高嶺土化、鉀化等。蝕變帶內見金礦體1條,礦體延長80m左右,寬1.5m,傾斜延深大于270m,品位Au 0.28×10-6。
Ⅱ號金礦化蝕變帶位于礦區的西北部,圍巖為元古代黑云母二長花崗巖,受F2斷裂控制,與Ⅰ號金鉛鋅多金屬蝕變帶平行產出。
由地質簡測控制點控制,蝕變帶延長700m左右,寬4m~10m,近東西向展布,整體傾向南,傾角50°。蝕變帶發育硅化、黃鐵礦化、褐鐵礦化、高嶺土化等。
Ⅲ號含金石英脈出露在礦區的東部上河口村,圍巖為遼河群混合花崗巖。石巖脈延長430m左右,寬3m~8m,傾斜延深未知,傾向330°,傾角60°。石英脈內品位Au0.50×10-6。
3.2.1 礦石組分
礦物成分簡單,金屬礦物主要為自然金、黃鐵礦、磁鐵礦。脈石礦物為石英、長石、黑云母等。
3.2.2 礦石結構、構造
礦石結構為他形粒狀結構,粒狀片狀變晶結構。
礦石構造為致密塊狀、浸染狀構造,呈細粒狀、脈狀等特征。
3.2.3 礦石類型
礦石類型為石英脈型。
區域巖漿熱液作用形成以脈狀為主的金鉛鋅礦體,主要蝕變有:硅化、褐鐵礦化、黃鐵礦化、鉀化、綠簾石化、綠泥石化。其中硅化、黃鐵礦化與鉛鋅銀成礦關系密切。硅化、黃鐵礦化、褐鐵礦化與金成礦關系密切。
下元古代遼河群在區域上沉積。其特點是:下部為里爾峪組、高家峪組碎屑巖建造,中部為大石橋碳酸鹽巖建造,上部為蓋縣組火山碎屑巖和陸源碎屑巖建造。其中大石橋組碳酸鹽巖建造和蓋縣組碎屑巖建造金微量元素有較高的背景值,為金成礦提供最原始的物質來源。
燕山期早期巖漿巖活動、構造活動強烈,溫度升高、壓力加大使得部分巖漿巖與遼河群地層發生混合巖化作用,生成本區大面積出露的混合巖、混合花崗巖。金成礦物質進入混合巖中并在局部進一步富集形成初始礦源層。后期的斷裂構造活動中成礦物質提供運移通道或賦存空間、含礦熱液沿斷裂上移定位成礦。
(1)構造交匯部。區內發育的北東向、東西向斷裂構造交匯部,是尋找金礦化富集的有利部位。近東西向的斷裂是控礦構造,控制著金礦的產出。
(2)物探電阻率、極化率異常帶。本區物探激電測量干擾較少,異常多由深部硫化物富集引起。本次工作對物探異常帶的深部驗證取得了較好的找礦效果。因此物探異常帶有較好的指示作用,為找礦的重要標志。
(3)石英細網脈。區內金鉛鋅礦體以兩種形式產出:①破碎蝕變巖型。②石英脈型。本區石英脈單條寬0.30m~7.00m不等,多呈網脈產出,并伴隨發育黃鐵礦化、褐鐵礦化、方鉛礦化等。因此石英細網脈有較好的指示作用,為找礦的重要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