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明紅
(云南南方地勘工程總公司,云南 大理 671000)
彝良縣礦產資源種類多,全縣已發現礦產地82處,礦產20種,非金屬礦產種類所占比重大,其中石英砂巖礦屬二類礦種,經彝良縣第三輪礦產資源總體規劃列為彝良縣的優勢礦產和重要礦產之一,俗被稱為彝良縣“四王礦產”之一,已累計探獲資源儲量均未上云南省儲量簡表,彝良縣石英砂巖礦主要集中分布于奎香雨龍山至寸田、鐘鳴麻窩、小草壩長圓壩至龍海三個片區。
石英砂巖礦主要賦存于古生界泥盆系中下統地層中,區內多期次構造的演變,控制礦區的地層和巖相建造,地層出露受構造單元、深斷裂及古地理條件的限制,該地層廣泛分布,主要在縣城北洛澤河沿岸至鐘鳴一帶、龍海西北至小草壩一帶及奎香寸田克布等地均有出露[1]。自上而下分為:泥盆系中統曲靖組(D2q):深灰色白云巖、生物灰巖、泥質灰巖夾頁巖,厚35m~78m;紅崖坡組(D2h):紫紅、黃綠色頁巖、粉砂巖、砂巖,厚64m;縮頭山組(D2s):灰白色塊狀細-中粒石英砂巖,頂為灰綠色粉砂質頁巖,厚135m,為區內主要含礦層位;箐門口組(D2qm):灰黑、灰綠色頁巖、粉砂巖夾灰巖透鏡體,厚23m~83m;泥盆系下統邊箐溝組(D1b)灰綠、灰黑色頁巖、粉砂巖夾生物碎屑灰巖、瘤狀灰巖,厚10m~97m;坡腳組(D1P):深灰-灰黑色灰巖夾頁巖、粉砂質頁巖,厚11m~32m;翠峰山組(D1c)灰、灰白色、褐黃色細粒石英砂巖、粉砂巖夾含鐵砂巖,底部為礫巖,厚29m~169m,屬區內含主要礦層位[2]。
區域上處于揚子準地臺、滇東臺褶皺帶之滇東北臺褶束婁山弧形箱形褶皺區,斷裂總體表現為數量少、規模大,主要斷裂有新寨斷裂,雨河~螳螂壩斷裂及一些性質不明斷裂分布,受區域構造影響,雨龍山至寸田片區夾持于關口至黃蓮壩向斜、彝良至落旺向斜之間,鎮雄羊場背斜之南側的吉塘向斜北東翼,在克布及北東部有一性質不明斷層通過,對礦體影響較小,在雨龍山至克布一帶之南面形成向南傾斜的單斜構造,雨龍山之北面形成絕壁陡崖;鐘鳴麻窩片區在磨槽灣向斜之南次級背斜東翼出露,層位穩定,斷層不發育;小草壩長圓壩至龍海片區位于龍海至高家山環狀背斜北翼出露,有南北走向斷層切錯,斷層性質不明,對礦體影響不大[3]。
區內無巖漿巖出露,各區局部具硅化,偶見石英脈分布,變質作用不明顯。
圍巖蝕變弱發育,主要表現有硅化、石英巖化、高嶺土化、褐鐵礦化[4]。
礦物成份以石英為主,僅含少量長石、電氣石、鐵質礦物組成,礦物成分簡單。礦石具細至中粒再生長花崗變晶結構,變余細至中粒砂狀結構,塊狀構造。石英質純,白色,占99%,粒徑0.1mm~0.5mm,分選性與磨圓度較好;少量長石、電氣石、鐵質等礦物零星分布于石英碎屑間,據寸田鐵礦區勘查資料顯示化學分析結果:SiO296.48%~98.53%、Al2O30.45%~0.61%、CaO 0.28%~0.83%、Fe2O30.48%~0.88%、MgO 0.04%~0.24%;據幸福洞礦點顯示SiO299%、Al2O30.47%、Fe2O33.43%,鐵有所偏高,但鐵質以膠結物形式充填于石英顆粒之間,選礦后較易除去鐵質,經洗選加工后其質量可滿足硅原料需求。
彝良石英砂巖礦雖地質特征簡單,但勘查工作程度低,多停留在普查或簡測階段;礦體的可采層數、厚度、形態、產狀、規模及礦體受構造影響程度等基本未查清,基礎地質研究程度低;礦石中有益有害組分及共伴生組分、礦石綜合利用等研究程度低,地質資料不能滿足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需要;礦石加工技術性能未深入評價,選礦試驗研究程度低,不能滿足未來深加工的需要;工程控制程度低,探明和控制的資源儲量程度低(高類別資源少,低類別資源占多數)。
4.2.1 采礦權設置現狀
“十二五”以來,通過礦業秩序治理整頓,進行了卓有成效的資源整合,使優勢資源向優勢企業集中,進一步提高了彝良縣礦產資源的規模化、集約化開發利用水平。彝良現有石英砂巖礦采礦權15個,其中:奎香雨龍山-克布片區有7個、鐘鳴麻窩片區有5個、小草壩長圓壩至龍海有3個;據生產規模分:大型2個(45萬噸/年)、中型1個(15萬噸/年)、小型12個(其中:9個5萬噸/年、3個3萬噸/年);開采方式分:露天開采9個、地下開采4個、露天/地下開采2個;經濟類型分:有限責任公司8個、私營合伙企業2個、國有獨資公司5個。
4.2.2 資源利用率現狀
據礦山開采回采率相關數據統計,石英砂巖礦回采率為88.57%,綜合回收利用高嶺土、伴生鐵資源,總體上彝良縣石英砂巖礦資源利用率高。
4.2.3 石英砂巖利用現狀
目前彝良縣15個礦山,設計年產總量109萬噸原礦石,礦山轉型升級緩慢,產業鏈還尚未形成,彝良實際硅產業基礎較為薄弱,只有東泰等少數幾家碳化硅廠和硅鐵廠,且普遍存在著規模小、技術實力弱、抵御市場風險不強等問題。近期只有部分礦山小規模的開發,每天開采量小,礦山生產出原礦后,部分原礦石直接作為建筑用砂使用,雖然使用量大,造成資源浪費嚴重;部分原礦經洗選加工后運輸到碳化硅廠和硅鐵廠,該部分原礦利用率高,利潤可觀,但是用量少,銷量小,有待進一步開拓市場。奎香雨龍山至寸田片區將采出的原礦磁選除鐵質后供五糧液制造酒瓶,同樣存在著用量少、銷量小的問題。但彝良縣已具備了發展硅產業的良好產業環境和產業基礎。工業管理部門也意識到了當地石英砂巖巨大的開發利用前景,對此極為重視,通過招商引資,促成多個大型工業項目:20萬噸/年炭化硅項目、20萬噸/年新型不定型耐火材料項目、總投資8億元的多晶硅、7億元的硅微粉、2億元的石英玻璃、3.6億元的優質石英管和10億元的烷氧基硅烷項目。采用先進適用的新技術,大力發展硅質建筑、工業材料,建成滇東北最具潛力的硅產業基地。
4.2.4 開發利用現狀存在的問題
①硅質原料基本處于粗加工階段,用途單一,基本上作為建筑用石英砂,利潤空間少,資源浪費嚴重。②同一礦床,三個片區均被多個小塊礦權分割,影響整體、規模勘查與開發。③礦產業升級較慢。礦產經濟優勢未得到發揮,石英砂巖礦作為彝良縣的優勢礦產,礦產品加工企業以賣原礦和初級加工產品為主,精深加工能力薄弱,盈利空間小,市場競爭力不強,對財政的貢獻率偏低。④石英砂巖礦的開發利用與生態保護問題突出。如小草壩長圓壩至龍海一帶設置有3個采礦權,其中2個采礦權占國家級烏蒙山自然保護區,逐步實施退出機制;小草壩鄉孫家山以北靠跨鹽津縣一帶優質的石英砂巖礦被烏蒙山自然保護區壓占。
4.2.5 建議
①政府牽頭實施礦權整裝勘查,實施礦權整合,查明石英砂巖礦資源儲量,為合理開發利用提供資料。②深入對礦石的物理性能及加工技術條件進行綜合研究。③加大對已有采礦權實施勘探力度,力求單礦區達到122b類、332類控制資源儲量。④由粗加工轉深加工,延伸產業鏈,實施企業兼并重組轉型升級,一片區一集團化管理。
本人從事該縣第三輪礦產資源總體規劃結合以往地質資料總結分析,石英砂巖礦地質特征簡單,礦石品質好,但工作和研究程度低,三片區均宜露天開采,對已有礦權提高勘查程度,提升資源控制類型,為彝良縣石英砂巖摸清資源家底,給當地硅石產業注入資源。良好的資源優勢加上當地政府、企業的大力投入,結合市場需求,彝良縣石英砂巖有著巨大的開發利用潛力,從而打造“彝良牌”石英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