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東雷
遼寧省農業科學院食用菌研究所
在高溫季節,坐北向南、半坡式的冬季大棚不利于平菇栽培,最好采用南北走向的地下式或半地下式的拱形結構大棚,當然有條件的用土窯洞,人防地道和山洞效果會更好。總體要求只有一點,即可以使菇房內溫度處于一個較低的狀態。
目前,平菇的品種很多,其抗雜菌、抗污染能力差異很大。有的品種在冬季出菇很好,但一進入夏季,菌棒就會出現毀滅性的污染,這些品種堅決不能用。因此,必須選擇在夏季仍具有良好的抗根霉、毛霉、青霉等雜菌能力的品種,這是栽培成功的前提。
平菇品種的出菇溫度類型主要分為以下4種:低溫型、廣溫偏低型、廣溫偏高型、高溫型。要想在夏季栽培實現高產,則應該選擇廣溫偏高型和高溫型的品種。這些品種主要包括3個系列:秀珍菇系列,出菇溫度在6~38℃;新選700、夏灰一號系列,出菇溫度在0~35℃;早秋615 系列,出菇溫度在3~35℃。
不同的平菇品種,發菌完成后菌絲的組織結構不同,有的品種菌絲結構松軟,如秀珍菇系列。有的品種菌絲結構致密,如早秋615 和夏灰1 號系列。在夏季高溫季節,正是蟲害最為嚴重時,不論采用煙熏、噴霧等各種殺蟲方式,都不可能完全將蟲害殺死,且殺蟲之后最多1 周,大棚內又會出現蟲害。對菌絲結構松軟的菌棒,菇蠅在菌棒內大量產卵,菇蠅的幼蟲在生長過程中,嚴重破壞菌絲,最多1 個月,菌棒的菌絲活力就會降低,嚴重影響平菇產量。而菌絲結構致密的菌棒,菇繩的幼蟲在菌棒內的活動受到極大抑制,很難大規模繁殖,即使到了出菇后期,菌棒仍然是白壯如初,為平菇的高產提供了物質條件。
大部分食用菌的菌絲生長溫度都差不多,為8~35℃(草菇除外),最適宜的發菌溫度為15~25℃。溫度過低,菌絲停止生長。溫度過高,則菌絲生長過快而變得細弱,抗性降低。在高溫季節,各種雜菌極易繁殖,而且生長極快,從而形成雜菌污染,導致發菌失敗,這正是在酷暑階段大部分種植戶不敢投產的主要原因。因此,在高溫季節完成平菇的生產,發菌就成為最關鍵的環節,而最根本的原理則是如何有效地控制室溫和菌袋的溫度,具體說就是如何有效地將室溫控制在30℃以下,將菌袋溫度控制在35℃以下。比如:在菇房內安裝空調;修建南北走向的地下式或半地下式大棚;挖山洞做菇房;對菌棒進行必要的疏散,便于發菌時散熱等。不管用什么方法,只要能把溫度控制在要求的范圍內即可。
棉籽殼也稱棉皮,是棉籽經過剝殼機分離后剩下的外殼。棉籽殼是脫絨棉籽的種皮,不僅營養豐富,且質地疏松,吸水性強,具有良好的物理性狀,加水浸透或加壓力時,不板結,透氣性好,含有一定的空氣,可提供菌絲生長所需要的氧氣,是適宜平菇栽培的最理想原料。
以棉籽殼為主要原料的配方產量明顯高于其他原料配方,但由于棉籽殼的上游產品受到全球經濟及相關產品(棉花、其他油料、粕類等)以及產區里每年棉花種植面積量、種植成本、氣候、運輸成本、季節性等因素的影響,價格呈上漲趨勢,導致此配方的成本不斷增加,純收入并不高。
玉米芯是玉米脫去籽粒后的穗軸。一般占玉米穗的20%~30%。用粉碎機可以粉碎成粗細不同的顆粒。它具有組織均勻、硬度適宜、韌性好、吸水性強等優點。干玉米芯含水分8.7%,有機質91.3%,粗蛋白2.0%,粗脂肪0.7%,粗纖維28.2%,可溶性碳水化合物58.4%,粗灰分2.0%,鈣0.1%,磷0.08%。
以玉米芯為主要原料的配方雖產量較棉籽殼相比有所下降,但原料成本低于棉籽殼,經栽培對比經濟效益已超出棉籽殼,由于近年棉籽殼價格高貨源少,預計玉米芯將僅次于棉籽殼成為平菇栽培的主要原料。
木屑是木頭加工時留下的鋸末、刨花粉料。木屑主要成分是粗纖維和碳水化合物,是配方中提供碳源的物質。干木屑一般含粗蛋白1.5%,粗脂肪1.1%,粗纖維71.2%,可溶性碳水化合物25.4%。栽培平菇生長的木屑培養料粗的比細的好,以闊葉樹木屑為佳。但實踐證明,松、杉、樟等木屑也能作為培養料進行平菇的生產,但在使用前應放置半年至一年時間,讓木屑里的芳香等物質自然揮發就可正常使用。
單獨以木屑為主要配方的培養料產量比較低,但是木屑搭配棉籽殼或玉米芯的配方比以木屑為主要原料的配方產量有明顯提高。
稻草一般指脫粒后的稻稈。稻草或其他秸稈隨處可見,其含有大量的纖維素、木質素,草莖外表蠟質厚,表皮細胞含硅量高,均有利于平菇菌絲的定植與分解,而且成本低廉,是水稻產區里用于平菇種植的主要原料。
以稻草為主要原料種植,平菇生物轉化率低于其他培養料,產量非常低,這與營養單一有關,但和玉米芯或棉籽殼任一混合后,可使養分互補、調節活性,大幅提高產量。
總之,培養料是平菇生長發育的物質基礎,其營養水平直接影響產量和質量。根據平菇對營養的要求,可以多種培養料混合搭配拌料使用,豐富營養元素,提高產量。
當菌棒發菌完成后,進入出菇階段。在秋、冬、春季,菌棒碼放高度一般在6~8 層,形成出菇墻。在夏季,由于大棚內的室溫有時高達30~35℃,甚至更高,此時若仍按6~8層碼放,菌棒內的溫度會高達35℃,甚至40℃以上,很難出菇,而且長時間的高溫會導致菌棒內菌絲生命活力下降,進而引起雜菌污染。這是因為菌棒的菌絲體會進行有氧呼吸,產生二氧化碳、水,同時放出熱量,導致菌棒的溫度比室溫高出5℃左右,尤其是在剛發菌完成進入出菇階段的初期,菌棒溫度會更高。隨著出菇過程的進行,當采摘2~3次菇之后,菌棒內的養分得到大量的消耗,菌絲活力將有所下降,菌棒內的溫度與室溫之間的差距會縮小,此時會有利于原基的形成,出菇會變得相對比較容易。因此,夏季菌棒的碼放高度以3~5層為宜,同時在每層菌棒之間,夾上2 根玉米秸稈或竹竿,同1 層菌棒之間留1~2 cm 的空隙,使菌棒溫度與室溫基本相同,便于原基的產生與出菇過程的完成。
在高溫季節的平菇栽培中,病蟲害的防治應著重注意以下4 個方面:一是采用熟料栽培,高溫滅菌應徹底,防止袋內未被殺死的雜菌引起菌棒的雜菌污染;二是接種環境應注意消毒滅菌,盡量做到無菌操作。消毒可用濃度3%~5%的石灰水、來蘇爾、高錳酸鉀溶液,以及克霉靈氣霧劑熏蒸等方法;三是發菌和出菇環境應打掃干凈,并用濃石灰水等消毒液消毒殺菌;四是注意對出菇環境中的各種蟲害,如菇蠅、蛆蟲、蜻蟲等進行有效防治。
總之,平菇夏季栽培時,既要從以上技術要點入手,又要考慮自身的實際情況,從而實現平菇在高溫季節大規模上市,解決當地酷暑階段平菇的“菜籃子”問題,以便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