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琴
吉林省臨江市水利局
每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正值春夏之交,氣溫、水溫逐漸上升,一般平均氣溫高于水溫。這段時間魚類新陳代謝加快,生長日趨旺盛,同時也是水中各種病原生物繁殖的時機,是全年魚病爆發的第一個高峰季節,應事先做好預防工作。主要預防艾美蟲病、車輪蟲病、豎鱗病、爛鰓病、腸炎病、指環蟲病等。每年8月下旬至9月上旬,氣溫、水溫逐漸下降,一般平均氣溫低于水溫,魚類新陳代謝緩慢,生長日趨減弱,由于氣溫、水溫適宜,也是病原體繁衍的高峰,因而這時是魚病發病的第二個高峰季節。特別是鯉魚和草魚在此時最容易發病,應及時注意均勻投食和吃食衛生。藥物預防主要針對出血病、腸炎病、爛鰓病、鰓隱鞭蟲病等。
以上兩大發病高峰期,前期以2齡魚種發病為主,后期以當年夏花發病為主。魚類發病都有一定的季節性和規律性,4—5月、8—9月是一年中氣候兩次變更的季節。魚類對環境變化必須進行生理性調節,以適應春暖冬寒的自然變化,這兩個時期是魚類生理上的薄弱環節,對外抵抗能力較差,而這兩個時期氣溫、水溫比較適中,病原生物容易繁衍。一旦病原生物侵襲,就容易引發魚病。因此這兩個關鍵時期更要認真做好魚病預防工作,堅持全面預防、積極治療、無病先放、有病早治的原則,以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魚是我國主要的水產品種,其市場需求大,而且在我國養殖面積大,有不少養殖戶靠養魚為生。養魚過程中發生魚病危害極大,特別是在魚生長旺季,防治不及時會導致魚大量死亡。
春末夏初的水溫較高,水體可控性差,魚的放養密度大會增加病害的發生率。養殖密度的設置要以池塘水質條件、配套設置為依據,如果魚的密度過大,會提升死亡率。依據多年來的實踐,如果池塘中的有機質污染與自凈能力處于平衡狀態,養殖密度提高,魚類會增加排泄,造成水質穩定性降低,增加魚病的發生率。在炎熱的夏季,池塘中會出現嚴重的養殖水體分層問題,池底始終缺氧,這便會增加亞硝酸鹽、氨態氮等諸多有害物質,進而出現魚病。
投入品如果選擇不當或者存在質量問題,會引發魚病。有時飼養員會使用一些質量差且價格低的飼料,導致魚體營養不良,出現肝臟色淡以及膽囊變大問題,魚體抵抗力降低,感染魚病的概率增加。此外,如果魚飼料中包含不良促生長素或者違禁藥,飼料進入到魚體后,極易出現機體組織病變,引發出血性死亡。由此可見,做好投入品管理工作,對于魚病預防非常重要。
在生長旺季,魚病多發主要是養殖水體內有較多有機質,導致水質不良。當前,顆粒飼料養殖中存在的最大問題是魚類排泄物急劇增加,使水體污染嚴重,影響養殖效益。基于此,若養殖戶依然使用肥水養魚這一方式對水質進行調控,大量應用有機糞肥,同樣會使養殖水體有機質污染現象加劇,使水質調控難度加大。
一般魚病防治都是按照殺蟲、消毒的順序,遵循無病預防、有病治理的原則。殺蟲與消毒藥物會將水體中浮游生物消滅,降低溶解氧含量,導致魚類缺氧泛塘,水體亞硝酸鹽含量增加、魚類攝食量減少,進而降低抗病力,引發疾病。
在蒸發以及滲漏的作用下,飼養員需要及時在池塘內補充新水,通常每7~10d便要注一次水,每次注水高度10~15cm。若水源不充足,需要在確保水色與透明度基礎上降低投餌量與施肥量。
池塘水體顏色以紅褐色、褐綠色、墨綠色為最佳,水體顏色保證“活”的特點。若飼養密度較高,代表水內含氮量高,可以施磷肥,摻入少量氮肥。
每0.33~0.53hm2池塘需要配置一臺增氧機,一方面可以調節水質,另一方面也可以達到增氧的目的,以免出現魚類浮頭的現象。應用增氧機時,需要根據水中溶氧變化基本規律,明確開機以及運行時間,最好在晴天中午、陰天清晨時段開啟機器,傍晚時段關閉。運行時間需要按照當日天氣、魚類浮頭狀況以及水質等加以明確。
為了預防生長旺季暴發魚病,投喂管理非常關鍵。在生長旺季,池塘的水溫要高于20℃,該時段魚類的生長速度最旺盛,所以需要做好培育工作。飼料投喂時,要關注以下幾點:一是投餌量。投餌量要以天氣、水質、魚類攝食狀況為依據進行確定。如果天氣晴朗且水質清澈,魚類攝食量大,可以適當增加投餌量,相反則要適量減少,最好在投喂精飼料之后的30min內吃完。如果投喂的是青飼料,需要在當日內吃完。若為貝類飼料,要在下次投喂之前吃完。二是投餌頻率。通常精飼料投喂次數以每日2次為宜,9:00—10:00和14:00—15:00各喂一次。青飼料每日以1~2次為宜。飼養員要對上午魚類浮頭階段與夜間的投喂量進行控制,避免出現病害。三是餌料質量。精飼料必須要保證充足的營養,使用正規廠家的產品。青飼料與鮮活貝類都要符合魚類口味,保證無毒無公害。四是投餌地點。飼養員要定點投喂飼料,可以搭建餌料臺,投喂時也可以對魚群吃食狀況進行觀察。
為了提高魚類攝食量,需要投喂天然餌料,保證攝食需求的同時也要科學施肥。施肥過程中要做好以下幾點:一是施肥方式。主要施加有機肥、生物肥。施有機肥以7~10d/次為宜,結合水體情況明確用量,生物肥則要根據使用說明施肥。二是施肥量。針對養殖鰱、鳙等魚種的池塘,按照池水的水質、天氣情況施肥,通常水質透明度以25cm為宜,水色則要保證茶褐色。飼養員施肥時,一次施肥量不能過多,遵循少施、勤施的原則。如果選擇有機肥,每667m2施肥量以100~150kg/次為宜。三是施肥時間。當池塘中水色濃度過高或者天氣悶熱時,可以減少施肥次數,或者直接不施肥。
飼養員每隔15d就要使用一次漂白粉,漂白粉濃度以1mg/kg為宜,主要預防細菌性魚病。
每隔1個月使用漂白粉對食場進行消毒,各個投餌點的漂白粉為250g,投放時間是每日14:00—15:00,投喂之前需要先溶解漂白粉,將其潑灑于食場附近再行喂魚,連續3~4d即可。
進入7月之后,每隔l0d在食場掛袋,通過魚類在食場吃食接觸到掛袋內溶解的藥物,以此消滅魚體寄生蟲,持續3~4d即可,每日下午換一次藥。藥物以硫酸銅、硫酸亞鐵為主。
飼養過程中要采取內服藥餌的方法,選擇原料藥和成藥添加至飼料中,如土霉素、大蒜素、魚服寧等,用量以預防常規用量為主,連續喂養3d,每個月喂養1~2次。若飼養員喂養過程中發現魚病,需要立即治療,以免范圍擴大。
進入夏季之后,魚類的生長速度非常快,魚體不斷增長,當其超出水體載魚量,便會缺氧,進而導致出現死魚。飼養員需要做好輪捕輪放工作,如果水體條件允許,需要補放數量合適的魚種。
飼養員要每日巡塘3次,重點觀察池塘中水質以及魚類攝食的狀況,以免敵害生物危害養殖魚類。此外,養殖人員也要做好防旱、防汛工作,以免影響飼養質量。
總之,魚養殖想要養殖好最關鍵的因素在于水質,如果水質不好,那么池塘的魚將面臨死亡。其次就是魚病的防治,魚病一旦發生會影響整個魚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