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凱 曹 煒 黃繼勇 孫 靜 吳德鴻
痛風是一種晶體相關的無菌性關節病變,主要由尿酸生成過多和/或尿酸排泄過少引起,臨床上常表現為以受累關節紅腫熱痛為特征的急性關節炎,反復發作者可出現痛風石、關節骨質破壞、痛風性腎病等[1]。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國民飲食結構趨于高蛋白、高脂肪,尤其是近幾十年來,高血壓、糖尿病、肥胖、代謝綜合征、慢性腎病發病率逐年提高,痛風發病率也隨之增加,而且呈現痛風患者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2]。因此,持久而有效的痛風治療方法已成為現今醫患雙方共同的需求。本文就“清熱利濕法”治療濕熱痹阻型痛風概述如下。
痛風屬中醫“痹病”范疇,最早可追溯到距今1500 多年前的南北朝時期,當時的醫學名家陶弘景所著《名醫別錄》中首先出現了“痛風”這一名詞,當然此時的“痛風”并不等同于現代西醫學的痛風病,而是泛指一種關節疼痛癥狀。元代名醫朱震亨首創“痛風”病名,其所著《格致余論·痛風論》中云:“痛風,上肢百節走痛是也。”認為“濁、熱”是導致痛風發病的重要原因。《丹溪心法·痛風六十三》言:“痛風……大率有痰、風熱、風濕……在下者,加牛膝、防己、木通、黃柏……。”附錄“……晝靜夜劇,如虎嚙之狀……”。詳細描述了痛風起病急驟、關節紅腫熱痛劇烈的發病特點,并提出清熱利濕等治療大法。明代著名醫家虞摶的《醫學正傳》記載:“……即今之痛風也……更能慎口節欲,無有不安者也。”不僅是元代朱氏痛風學說的繼承者,而且創新性地提出如要減輕痛風病情或避免痛風復發,必須將魚腥、酒醋等皆戒斷,明確了飲食調攝在痛風治療過程中的重要性。清代名醫謝映廬《得心集醫案》中曰:“其痛非常……痛楚徹骨,手不可摸。”書中所述痛風痛徹筋骨,痛不可觸的癥狀,和西醫學痛風急性發作期關節紅腫熱痛的典型臨床表現非常相似。
中醫認為,痛風患者平素嗜食肥甘厚膩,濕熱內生,風濕外邪趁虛內侵皮肉筋骨,久則化瘀生痰,痹阻經脈為病。痛風的中醫證型常有濕熱痹阻、風寒濕痹等,其中濕熱痹阻是臨床最常見的證型,與之對應的治療方法便是清熱利濕法[3]。馮興華分期辨證論治痛風,認為痛風急性期主要為濕、熱、毒、瘀痹阻關節,應當首選清熱利濕、解毒祛瘀之法[4]。范永升認為痛風急性期當屬“濕熱痹阻”,首選“清熱利濕”之法,具體以四妙散隨證加減[5]。張磊等[6]研究清熱利濕中藥聯合祛瘀活血中藥治療痛風急性期,采用萆薢湯化裁,緩解關節紅腫熱痛,降低炎性指標。趙威和關彤[7]自擬痛風方,選黃柏、車前草、茯苓、萆薢等中藥聯合非布司他片治療具有痛風石的慢性痛風患者,可明顯降低患者血尿酸水平的同時有效預防痛風急性復發,改善中醫證候。殷紅等[8]針藥結合治療急性痛風療效顯著。祁志敏等[9]注重對患者的健康宣教并給予清熱利濕逐瘀方治療痛風性關節炎,取得滿意療效。
本課題組認為,痛風患者多為素體虧虛,日常調養不佳,肝脾腎三臟運化失常,水濕內停,久則化熱,痹阻氣血、經絡、筋骨,不通則痛,故出現關節紅腫熱痛,發為痛風。基于根除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的主要病邪“濕與熱”,以“清熱利濕”為基本治法,自擬“清熱利濕方”,緩解關節紅腫熱痛,降低炎性指標[10]。“清熱利濕方”以忍冬藤[11]為君藥,此藥性寒,味甘,善于清熱通絡;以土茯苓[12]、綿萆薢[13]、白術、車前草、虎杖[14]、秦艽[15]、葎草、山慈菇8 味共為臣藥,臣藥前4 藥中以土茯苓為主,綿萆薢、車前草輔助土茯苓利濕通絡,而白術功在健脾化濕。臣藥中后4 藥中以虎杖為主,秦艽清熱除痹、葎草清熱利尿、山慈菇清熱消腫為輔。元胡性溫,味辛苦,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為佐藥。威靈仙辛溫,炮附子辛熱,走竄力強,可引寒涼之藥直達病所蠲除濕熱,為反佐之藥。目前本課題組運用“清熱利濕方”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的臨床及基礎實驗研究正在逐步開展,將為“清熱利濕方”的臨床推廣提供更可靠的證據,并明確其作用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