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宏旺
(望江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安徽望江 246200)
中棉所63F1是中國農科院棉花研究所和生物技術所合作選育的雙價轉基因抗蟲雜交棉新品種,2007年通過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適宜長江流域棉區推廣種植。望江縣于2007年引種試種,作為棉花高產創建示范選用品種,其后推廣面積逐年擴大,至2010年已成為了望江縣主推品種之一,截至2018年,已累計推廣2.67萬hm2,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全生育期132d,系中熟品種,株高131.5cm,果枝22臺,株型呈塔形,莖稈堅韌,果枝上舉,層次清晰,葉片中等大小,葉色較深,出苗好,苗、蕾期生長穩健,鈴卵圓形,中等大小,單鈴重5.72g,鈴殼薄,葉絮暢,棉絮潔白,籽指9.7g,衣指7.4g,衣分42.7%;霜前花率83.74%。生長勢強,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協調性好,耐高溫,結鈴性強,成鈴率高,3桃分布合理,后勁足,不早衰。抗枯萎病、耐黃萎病,高抗棉鈴蟲,紅鈴蟲。纖維品質優良,上半部平均長度30.00mm,斷裂比強度29.1CN.tex-1,麥克隆值4.8,棉紡紗均勻性指數139。
2004—2005年長江流域國家棉花品種區域試驗35點次匯總結果,中棉所63F1的平均籽棉產量3567kg/hm2,比對照增產10.1%,居第1位。2016年參加望江縣品種展示試驗,籽、皮棉產量分別為4744.5kg/hm2、2026.5kg/hm2,分別比對照創雜075F1增產5.9%、6.2%。2017年在望江縣棉花高產創建示范片,平均籽、皮棉產量分別為5542.5kg/hm2、2217kg/hm2,比對照常規種植增產20.4%、21.5%。2018年國家棉花產業聯盟望江試驗區,核心示范區平均籽、皮棉產量分別為6349.5kg/hm2和2539.5kg/hm2,比常規對照種植增產26.9%、28.3%。
3.1 培育壯苗
3.1.1 適時播種 沿江棉區棉花營養缽育苗的適宜播種期為4月中旬。若播種過早,由于地溫、氣溫較低,加之春季寒潮頻繁,常常出現爛種,出苗率低,且不整齊;若播種過遲,常會引走高溫燒種燒芽,成苗率低。
3.1.2 營養缽育苗 苗床培肥,要早施肥、早消毒,具體做法:為播種前30d,預留苗床施用48%的復合肥15kg/hm2,或棉花育苗專用肥22.5kg/hm2,撒施、翻耕整平,采用敵克松或80%多菌靈1000倍溶液進行消毒,用舊薄膜覆蓋。制缽前1d需將營養土灑水濕透,營養土干濕度以手捏成團,平胸落地即散為宜,壓制成的營養缽要松緊適度,整齊擺放營養缽,高矮一致。每缽播種1粒,播種后蓋1~1.5cm厚細土,缽床澆透水分,再用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消毒1次。
3.1.3 苗床管理 出苗前蓋膜增溫保濕促全苗,齊苗后(出苗達80%以上)及時揭膜通風、散濕、煉苗,晴天揭膜曬床2~3d,達到“表土發白,苗莖發紅”。追施提苗肥,一般用1.0%尿素水液進行澆施,施藥保護預防病蟲,一般用75%甲基托布津1000倍或80%多菌靈800倍水液噴施苗床,移栽前15d左右搬缽墩苗,并補土、補水、補肥。
3.2 適時搶晴移栽,提高移栽質量油棉兩熟棉田于5月中下旬移栽,待油菜收獲后,及時搶晴移栽。移栽時選擇大中壯苗移栽,剔去病苗、弱苗,免耕移栽,移栽宕內施磷酸二銨45kg/hm2,栽后用細土填滿空隙,有條件的澆施活棵水,栽后5~7d查苗補缺。
3.3 標準化種植,建立高產高效群體
3.3.1 主要技術指標 中棉所63F1現蕾、開花、結鈴時空分布合理,有利于形成高效個體與高產群體。曾對中棉所63F1多個超高產田塊進行跟蹤研究,其中超高產皮棉產量達2586kg/hm2,其棉秸桿干物質產量6915kg/hm2,總干物質產量13224kg/hm2,經濟系數為0.48,平均成鈴率達41.2%,研究認為,中棉所63F1超高皮棉產量達1950kg/hm2,其干物質產量應達12000kg/hm2(不含落葉、花、蕾、毛根)以上,平均成鈴率達38%左右,經濟系數0.42左右,棉株生長穩健,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協調性好,實現個體壯群體優,早發不早衰。
3.3.2 種植模式 改善棉田通風透光條件,建立高光效群體,對棉田株行距配置試驗,結果表明,棉花田間種植行距在1.1~1.2m,產量最高,成鈴率、單鈴重等均高于其他行距配置。中棉所63F1的中下部果枝長度為60~80cm,上部果枝長度40~60cm,且呈仰視角度,這樣的行距配置有利于果枝伸展,封行期較以往推遲15d上,明顯改進了棉田透光條件。種植方式如下:寬墑高畦深溝種植,棉墑改為2.4m,種植2行棉花,行距為1.2m,株距按種植密度而定。與傳統種植模式相比,棉花生長技術要求小署小封行、大署大封行,超高產棉田技術要求是大署小封行,立秋大封行,且下封上不封,打頂后全封行。該種植模式既有利棉田通風透光,又方便田間管理及套種午季作物,提高光能利用效率,為高產穩產創造了有利條件。
3.4.3 種植密度 經多年多點次試驗研究表明,該品種的種植密度在12000~40500株/hm2,籽棉產量以24000株/hm2最高,種植密度在12000~19500株/hm2,產量呈直線上升趨勢,種植密度增至19500~40500株/hm2,產量呈平緩拋物線,且種植密度達19500株以上時,產量差異不顯著,本文認為,超高棉田的種植密度19500~22500株/hm2是理想的種植密度,既能實現棉花高產高效,又能省種省工節本。
3.4 科學施肥中棉所63F1的生長勢穩健、結鈴性強,施肥管理上要以促為主,超高產栽培的總施肥量為純N375kg/hm2,P2O5150kg/hm2,K2O330kg/hm2,增施有機肥及硼、鋅等微肥。具體施肥方法如下:(1)底肥適量:以控失肥和有機肥為主,一般棉花專用控釋450kg/hm2,有機肥1500kg/hm2,速樂硼6kg/hm2,鋅肥15kg/hm2,要求以緩效長效肥料及微肥為主;(2)花鈴肥重:始花期施花鈴肥,一般施51%三元復合肥600kg/hm2,尿素150kg/hm2,氯化鉀225kg/hm2;(3)蓋頂肥:8月上旬施蓋頂肥,施尿素225kg/hm2;(4)葉面施肥:8月中旬以后,棉花根系吸收養份能力減弱,為防此棉花早衰,應進行葉面施肥,一般用0.2%磷酸二氫鉀+1.0%尿素液進行葉面噴施,5~7d噴1次,連續噴施3~4次。
3.5 適時灌溉中棉所63F1雖適應性廣,耐澇耐旱性較強,若遇缺水干旱,也會引起大量蕾鈴脫落,影響產量。沿江棉區8—9月份伏秋旱明顯,此時正值棉花大量開花結鈴形成產量的重要時期,需肥需水量大,往往由于缺水干旱,影響棉花正常生長發育,造成減產,因此,應適時主動灌溉,滿足棉花對水分的需求。伏天7~10d未降透雨,早晚觀察棉株,主莖和分枝頂葉生長明顯減緩或自然封頂,應及時組織灌水,灌溉宜在上午10時前或下午4時以后進行,以溝灌為宜,灌水量達600m3/hm2,溝內保持水層,田間積水不要排出,讓其自然落干,以保持灌溉防旱時間,切忌大水滿灌或灌跑馬水。
3.6 系統化學調控中棉所63F1對縮節胺比較敏感,要以調為主,調控結合。棉田化調的關鍵時期是棉花盛蕾到盛花期,棉田化調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則,從苗床開始化調,當棉苗2葉1心期用的為15mg/kg縮節胺液進行苗床噴施,促壯苗;大田盛蕾期開始化調,用25%助壯素60mL/hm2進行化調,觀察株型葉色變化,以棉株變色不變形為標準;初花期、盛花期調整助壯素的用量。一般8~10d化調1次,打頂后以化控為主,用25%助壯素225~300mL/hm2,控制無效花蕾。
3.7 化學除草棉花移栽結束,及時施底肥,并進行1次中耕除草,再選用芽前除草劑和滅生性除草劑混合均勻噴施在棉株行間(注意:避免藥液施到棉株上),進行封閉。芽前除草宜選擇草胺類除草劑,如甲草胺、乙草胺等,封閉效果好;滅生性除草劑可選用草胺靈、乙羧氟草醚、氟磺胺草醚等。
3.8 病蟲害綜合防治
3.8.1 病害 棉田病害主要有立枯病、炭疽病、疫病、枯萎病、黃萎病等。要做好苗床病害的預防與防治保護工作,育苗前進行苗床消毒,齊苗后施藥保護,可選用甲基托布津、80%多菌靈、代森錳鋅等藥劑。
3.8.2 蟲害 棉花蟲害主要有棉葉螨、棉蚜、蝸牛、盲蝽象、斜紋夜蛾、棉鈴蟲、棉葉螨、棉薊馬等。7月底以前,以防治盲蝽象、蝸牛、棉葉螨、蚜蟲等為主;8月上旬以后,以防治盲蝽象、斜紋夜蛾、棉鈴蟲、伏蚜等為主。具體防治時間、防治對象及用藥種類和用量,按照植保部門發布的“病蟲情報”進行。
3.9 抓好棉田管理做好棉田清溝排水工作,防止水澇漬害;扶苗培土,防止倒伏;早整枝摸叉,減少養分消耗,適時早打頂,一般在立秋前后打頂為宜,以促進上部果枝生長,提高棉田后期的光合效率;進入吐絮期,做好打病老葉、剪空枝、摘病鈴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