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九大 葉 濤
(1望江縣林業局太慈中心林業站,安徽望江 246200;2望江縣林業局楊灣中心林業站,安徽望江 246200)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來安徽視察時,提出了重要指示,“要把好山好水保護好,著力打造生態文明建設的安徽樣板”。安徽省委、省政府圍繞把“好山”保護好,突出林業特點,借鑒河長制的做法,積極探索建立“林長制”[1]。2017年3月,安徽省率先探索建立了“林長制”,經過試點后逐漸在各市、縣推廣。為打造生態文明、建設安徽樣板,望江縣積極利用“林長制”改革的良好契機,不斷對當地林業發展的環境進行優化,發揮出了很好的盤活林業資源的作用,將林業的發展與當地鄉村振興、脫貧攻堅、環境治理有機的結合起來,實現了林業生態、社會與經濟效益的全面增長[2]。本文主要對“林長制”的作用、望江縣推廣實施的效果等方面進行了探討。
一是有效地提高了人們在生態林業發展理念方面的認識問題,切實提高了生態意識。自從各地開始實施“林長制”以來,各級黨委、政府都非常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大大提高發展生態文明的主動性。廣大干部群眾在育林護林方面的積極性大大提高,營造出了社會各界積極發展生態環境保護的濃厚氛圍[2]。二是解決了以往的職責虛化等問題,將工作責任層層分解落實。“林長制”實施后,各地將森林資源保護發展的總體目標進行細分,逐層分解落實,在調度、督查、考核方面建立起更加完善的制度[3]。三是有效解決了權能碎化等問題,形成了多個部門聯合參與的合力。“林長制”實施后,一項重大的改革就是將各個部門的力量都集合起來,齊抓共管,轉變傳統的“一對多”的工作方式,轉為目前的“多對一”,工作的效率更高,從而有助于更好地將“林長制”的優勢發揮出來[3]。四是解決了舉措泛化的問題,促使措施更加精準化。林長制實施后,各級結合當地的實際,積極把握住“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的原則,確保各項舉措都可以落實的更加精準。五是解決了功能弱化的問題,將林業在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方面的功能充分發揮出來,促使林業生產綜合效益的大幅度提升[2]。
經過調查,自實施“林長制”以來,望江縣結合當地實際進行了分區,分為5大生態功能區(香茗山山脈、南山山脈、太陽山山脈、沿江防護林區、環武昌湖濕地自然保護區),建立起縣、鄉、村、組4級林長制,縣級設立總林長2人、常務副總林長1人、副總林長2人、縣級林長15人。鄉鎮級林長、副林長153人,村級林長、副林長920人,組級分林長3181人。全縣護林員總數979人,實現了全縣林地1.73萬hm2和濕地“林長制”的全覆蓋。由此可知,“林長制”的實施,為望江縣林業增綠增效、農民脫貧致富提供了有力保障[3]。
目前,望江縣各鄉鎮都結合當地實際積極發展“林長制”,成效明顯,太慈鎮茶嶺村發展茶葉面積達53.33hm2,2018年帶動茶嶺村實現了11萬元的增收;鴉灘鎮望馬樓村油茶種植面積超過200hm2,同時建成了年產720t茶油的加工廠,實現40萬元以上的年增收目標,全村設置村級林長、副林長14名,村級分林長54名,明確林長、分林長各自職責,一山一坡、一園一林都有專人管護,通過林長制的實施,使望馬樓村步入綠色發展的快車道;太慈鎮慈湖村在5年前還有很多荒山,以前是全鎮經濟發展最為落后的行政村之一,實施“林長制”后,集體流轉荒山的面積達66.67hm2,通過村莊整治和道路綠化等項目的實施,栽種行道樹的數量達9000株,對生態環境有了較好的改善。目前,慈湖村很多荒山都被改造成了茶園、果園、林木園等,林業資源的面積達182hm2,既確保了綠水青山常在,又實現了農戶收入的增加[3]。
3.1 進一步強化責任各級部門要進一步認識到“林長制”的重要性,將“林長制”的推廣實施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在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上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4]。按照“黨政齊抓共管,分級負責”的原則,進一步明確各級林長責任,推動各級林長履職盡責,擔當作為;創新工作推進機制,健全完善制度體系,保障林長制改革各項任務落到實處,加快推進完善“一林一檔”信息管理制度、“一林一策”目標規劃制度、“一林一技”科技服務制度、“一林一警”執法保障制度、“一林一員”安全巡護制度,并建立起對林長制實施情況和林長履職情況的督查制度。
3.2 加大宣傳教育力度采取多種手段,加大對“林長制”工作的宣傳教育力度,營造出各級積極參與的氛圍,確保林業生態環境保護的理念深入人心,使人們自發投入到青山綠水保護和綠色發展中去。比如,通過發放林長制明白卡、專題專欄,組織采訪活動、開展志愿者活動等多種形式,讓林長制宣傳進村入戶,提高群眾的知曉率和參與度,營造全社會共同關心改革、支持改革的濃厚氛圍。
3.3 完善相關制度逐漸建立起完善的責任制度、應急預案制度、警示通報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充分地落實責任,對于一些林分的改造依據要求有序實施。目前,望江縣在相關制度上不斷完善,確保后續保障措施到位,如建立林長聯席會議制度、信息共享制度、工作督查制度等;完善對涉林項目建設的管理,構建森林資源保護和發展的長效機制,將林長制納入到目標管理考核體系中,堅持嚴格考核、注重問責激勵的原則,將推行林長制改革的情況納入到各鄉鎮和成員單位年度考核內容,并將考核的情況作為評價政績及干部選拔的重要依據,加強政策任務落實的過程管控,就損害生態環境的責任建立起終身追究的制度。建立公共財政投入保障制度,將森林防火、林業有害生物防治經費等納入到財政預算,落實林長制專項工作經費,完善公共財政支持林業的政策措施,出臺獎補政策,引導社會資本和金融資本投入林業建設,為林長制改革提供資金保障。
3.4 加強各部門之間的協作林業資源的發展和保護涉及到的部門很多,各相關部門要加強合作,將各類資源集中起來,各負其責、密切配合,形成齊抓共管的統一調度局面,以促進生態林業的持續發展。目前,望江縣在縣級林長的組織領導下,協調聯動,依法履行森林資源保護和發展的相關職責。如教育局負責學校校園的綠化工作,衛計委部門負責醫院的綠化,交通、公路負責縣、鄉鎮主干道路的綠化,水利局負責溝渠的綠化,自然資源規劃局負責林權登記、礦山綠化等。
3.5 聚焦“五綠”,分區精準施策按照省市的統一部署,結合望江縣的地域特點及地形地貌,對5大功能片區進行分區施策、協調發展。香茗山山脈片區建設相對完備的森林防火監測體系和油茶產業基地;南山山脈片區建設比較完善的林業有害生物防治體系;太陽山山脈片區大力發展林業產業,推動林業高質量發展;沿江防護林片區結合“三大一強”打造水清岸綠產業優;環武昌湖濕地自然保護區結合申報國際重要濕地,推進武昌湖濕地的修復和保護。
全縣聚焦“五綠”,優化保護格局。一是護綠。沿江防護林片區結合長江岸線綜合整治,開展植綠補綠行動。加強森林資源監督管理,全面落實管理責任。加強淺水湖泊典型水生植物種植繁育基地建設,促進武昌湖自然保護區濕地生態系統修復。加強古樹名木保護,明確管護責任人員;二是增綠。統籌人工造林、封山育林、森林撫育、退化林修復4項任務,推動造林綠化城鄉共進、區域聯動、部門協同形成發展新格局。實施公路綠色長廊、環湖林帶和綠化提升工程建設;三是管綠。嚴格落實“六級包保”,堅決執行“三個一律”,鞏固森林防火成果,不斷完善森林防火責任、信息、預防和撲救“四大體系”,積極推進生物防火林帶和重點區域森林防火設施建設。以松材線蟲病防治工作為重點,積極開展林業有害生物監測和防治;四是用綠。圍繞木本油料、特色經濟林、速生豐產林、鄉土綠化苗木、林下經濟等5大產業板塊,培育區域性特色產業,重點發展油茶、薄殼山核桃、油用牡丹等高效林業基地;五是活綠。培育壯大新型林業經營主體,積極引導集體林地規范流轉,促進林業經營的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健全林業管理服務體系,創新綠色金融投入機制,完善林權抵押貸款制度,促進林業增效、農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