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立志 張 鑫
(銅陵市義安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安徽銅陵 244100)
小麥是我國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種植面積僅次于水稻。小麥產量和品質的提高對小麥生產和糧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義。小麥赤霉病,俗稱麥穗枯、爛麥頭、紅麥頭,是我國小麥生產上危害最大的1個病害。它是一種氣候性病害,好發于潮濕和半潮濕地區,尤其是濕潤多雨的溫帶,我國主要集中發生在長江中下游冬麥區和東北東部春麥區。穗部發病后,籽粒皺縮不飽滿可造成減產40%~60%,小麥赤霉病發病嚴重時甚至顆粒無收[1-2]。近年來,隨著土地的流轉,小麥播種面積的加大,目前小麥基本都是稻茬麥或旱茬麥的種植制度,因而經常會受到前茬作物收獲時間的影響,造成小麥晚播、遲播。加上來年3-4月份氣候的多變,尤其是揚花期連續陰雨天氣等特殊天氣,導致小麥赤霉病病發越來越重[3]。
小麥赤霉病可發生在小麥生長的幼苗期至抽穗期,小麥一般感染赤霉病后,常常會造成莖基部、莖稈以及穗部的腐爛,其中穗腐最為嚴重[3-5]。苗期的赤霉病主要是由于種子自身帶菌,先是芽變褐,然后根冠腐爛,濕度大時會產生粉紅色的霉狀物體。小麥赤霉病引起的穗腐發生在小麥揚花期后,開始在穎殼上出現水漬狀的淺褐色斑,氣候濕潤時就出現粉紅色的分生孢子,用手觸摸會感覺有突起,然后慢慢蔓延到整個穗部,最后病部枯竭,由穗軸逐漸擴大到其他小穗,造成枯白穗[5-6]。
小麥赤霉病是由禾谷鐮刀菌引起的一種真菌性病害,小麥赤霉病的病原菌一般依附在田間作物的秸稈上進行越冬,當來年春季氣候條件適宜時就會產生子囊殼和分生孢子,對小麥花粉產生侵染[3],第2年春季的溫度只要達到7℃,土壤水分含量達到50%以上,越冬寄存的病原菌很容易產生子囊殼,溫度達到12℃以上,空氣濕度相對較大時,產生的子囊孢子成熟后擴散到小麥花粉上進行侵染[3,5]。因而,春季遇到高溫高濕的時間長、連續降雨等氣候環境,赤霉病的發病程度就會越發的嚴重。
小麥赤霉病可發生在小麥生長的各個階段,一般好發于揚花期,穎殼厚且耐肥能力比較差的晚熟小麥品種發病較重;土壤粘重、地塊低洼易積水、土壤過于肥沃的田塊發病程度重。此外,田間種植方式對于赤霉病的發病趨勢也有很大的影響,種植密度過大、氮肥量使用過多等加重赤霉病病發。因而,晚熟穎殼厚不耐肥的小麥品種種植在土壤病原菌基數大的低洼田塊,當遇到適宜的氣候條件就會引起小麥赤霉病的大爆發[5-7]。
4.1 化學防治小麥赤霉病防治使用的化學試劑主要是多菌靈和戊唑·咪鮮胺等。小麥揚花期噴施45%的戊唑·咪鮮胺可濕粉劑,施用1050g/hm2,治小麥赤霉病,如施藥后7d到連陰雨,必須再次用藥防治[8]。王艷等[9]試驗也表明,在小麥始穗期和揚花期分別使用400g/L戊唑·咪鮮胺水乳劑(始穗期和揚花期用量分別為300mL/hm2藥劑兌450kg水和900mL藥劑兌900kg水),均勻噴施可顯著預防赤霉病,防效可達到95.78%,較3000g/hm2的50%多菌靈可濕粉劑和清水極顯著。
但是隨著某種化學試劑的長期使用,會導致耐藥性的產生,因此生產上篩選不同的殺菌劑。在小麥赤霉病發生較重或者大范圍發生時,施用63.5%咪鮮胺錳鹽·多菌靈可濕粉劑120g/hm2,只需1次用藥,可很好的防治赤霉病,防治效果可達到84%左右[10]。通過開展30%吡唑·戊唑醇(粒粒增)懸浮劑、25%氰烯菌酯SC(勁護)、40%戊唑·咪鮮胺水乳劑(鉆米爾)3種殺菌劑對小麥赤霉病田間防治效果的研究。試驗研究的結果表明,3種藥劑防治效果依次是77.1%、80.6%和59.4%,其中25%氰烯菌酯SC(勁護)防效最高,40%戊唑·咪鮮胺水乳劑(鉆米爾)防效最低[11]。曹輝等[12]利用25%戊唑醇可濕性粉劑、25%氰烯菌酯懸浮劑、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等4種不同藥劑對小麥赤霉病防治效果進行研究,結果表明4種試劑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治均有一定的效果,其中防治效果最好是的25%戊唑醇可濕性粉劑。
研究表明,40%葉菌唑EW和20%氟唑菌酰羥胺SC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均較好,可達到80%以上,而且都只需用藥1次,25%氰烯菌酯SC、48%氰烯·戊唑SC和40%戊唑醇SC用藥2次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治效果要明顯高于1次用藥,45%戊唑·咪酰胺EW、50%戊唑·百菌清WP和40%戊唑·多菌靈SC不僅用藥2次的效果高于1次用藥,且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治效果最差[13]。此外,多種殺菌劑的搭配混用也可顯著提高小麥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如750mL/hm2的45%戊唑·咪鮮胺水乳劑與300g的50%嘧菌酯水分散粒劑或者1200mL/hm2的45%戊唑·咪鮮胺水乳劑與150g的50%嘧菌酯水分散粒劑混合使用[14]。
4.2 農業防治防治小麥赤霉病,首先要做的是預防為主,除了精選精挑無菌種子外,還要培育無菌無病不易積水的種子田。其次是播種前要進行深耕滅茬,徹底消除前茬病菌的殘留,減少和控制病原菌的來源。對于前茬是水稻且水稻稻曲病嚴重的,水稻收獲后及時深翻,及時清理田間和溝渠的雜草。其次,要改進栽培措施,合理種植,種植密度適當,密度過大水分不容易散失,導致水層過深,加重赤霉病。最后種植期間,要合理施肥,不能過度偏施氮肥,要施用有機肥[5-7]。
4.3 品種應用化學藥劑對于小麥赤霉病的防治雖然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化學試劑容易產生抗藥性、過多的藥劑也會對小麥產生藥害,而且藥劑的長期使用也會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因此,對于赤霉病的防治最有效的方法還是抗赤霉病品種的應用。
凌代芬以皖麥47、揚麥158、安科157等10個小麥品種在廬江縣進行了不同小麥品種對赤霉病的田間抗性研究,結果表明皖麥47和安科157等2個小麥品種的病穗率較低,與其他幾個品種達到了極顯著的水平;產量從高到低依次為揚麥158、安科157、皖麥47、揚輻麥7號、徽麥202、輪選27、皖麥43號、淮育麥1號、蘇麥11和白湖麥6號[15],所以綜合發病程度和產量2方面考慮,選擇安科157、皖麥47和揚麥158等品種較適合在安徽廬江種植。
目前,農業生產中對于小麥赤霉病的防治還是以化學藥劑為主,而且農民在種植小麥時,提前預防赤霉病的意識淡薄,只有等到赤霉病大范圍爆發時,才會采取化學試劑的方式進行防治,防治效果大大降低,造成小麥大幅減產,甚至顆粒無收,小麥的品質也嚴重受到影響,對小麥的生產造成嚴重致命的打擊。因此針對這種情況提出以下2點建議:(1)小麥赤霉病的防治應以農業防治為主,化學試劑防治為輔。首選應選擇抗小麥赤霉病的優良品種,譬如安科157、皖麥47等;其次應對種植的田塊進行前茬及時清理、種子進行包衣處理,以降低田間病原菌,適時適當的氣候播種,播種密度合理;最后應在提前預測可能會發生赤霉病的情況下,包括揚花期時間、揚花期的天氣情況等,提前進行化學藥劑噴施防治。(2)選用高效持久、滲透能力好、耐雨水沖刷的化學藥劑,減少農藥的使用,以最少的農藥投入,最大限度的減輕赤霉病帶來的損失,如氰烯·戊唑醇、戊唑·咪鮮胺、丙唑·戊唑醇和戊唑·噻霉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