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項研究將使我們更容易鑒定并治療惡性結腸癌,該研究還幫助解釋了為什么一些患者的病情遠比其他人進展迅速,這可能是由于口腔中存在的這種細菌。結腸癌是美國第二大癌癥相關死亡的誘因。
研究人員早就知道這種疾病是數十年的基因突變累積的綜合效應。“但是突變僅僅是故事的一部分。”該研究通訊作者、哥倫比亞大學牙科醫學院和瓦格洛斯內科和外科醫學院微生物科學教授Yiping W.Han說道。“其他因素(包括微生物)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科學家們已經發現約1/3的結腸癌和常見的口腔細菌具核梭桿菌有關,這些患者的癌癥惡性程度更高,但是沒有人知道為什么。在過去的一項研究中,Han的研究團隊發現該細菌會產生一種叫做FadA黏附素的分子,刺激結腸細胞的一條信號通路,而這條通路和幾種癌癥相關。他們還發現FadA黏附素僅僅會刺激癌細胞生長,不會刺激正常細胞生長。“我們想找出具核梭桿菌只和癌細胞相互作用的原因。”
在現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體外培養的非癌結腸細胞缺乏一個叫做膜聯蛋白A1的蛋白質,這個蛋白會刺激腫瘤生長,隨后他們在體內體外實驗中均發現抑制膜聯蛋白A1可以防止具核梭桿菌結合癌細胞,從而延緩癌細胞生長。研究人員還發現具核梭桿菌會產生膜聯蛋白A1,從而吸引更多的細菌。
“我們發現了一個使癌癥惡化的正反饋通路。”Han說道。“我們提出了一種雙擊模型——基因突變是第一擊,具核梭桿菌是第二擊,它會激活癌癥信號通路并加速腫瘤生長。”研究人員隨后分析了美國國家生物技術信息中心關于466名原發結腸癌患者的RNA測序數據,結果發現膜聯蛋白A1表達上調的患者預后更差,這與癌癥的級別、分期、患者的年齡或者性別無關。
研究人員現在正在試圖將膜聯蛋白A1作為更惡性結腸癌的生物標記物,正在試圖開發以膜聯蛋白A1為靶標的新抗癌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