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銀 應艷新 黃雪蓮 葉新苗
“提壺揭蓋”法在《中醫大辭典》[1]解釋為通過宣肺或升提以通利小便的一種借喻。該理論最早源于朱丹溪,在《名醫類案》中載有其治療醫案:“一人小便不通……此積痰在肺,肺為上焦,膀胱為下焦,上焦閉則下焦塞。如滴水之器必上竅通而后下竅之水出焉。以藥大吐之,病如失。”[2]肺主一身之氣,通調水道,若津液輸布不利,則水濕潴留,至無尿、無汗等。通過宣發肺氣,使小便通利,從而治療膀胱尿潴留等疾病。汪蓮石總結此法為“提壺揭蓋”法,其在《傷寒論匯注精華》載有:“有為蓄尿過多,膀胱滿甚……桔梗(開提)、生姜(升散),(此提壺揭蓋之法)。使上焦得通,中樞得運,而后膀胱之氣方能轉運。”[3]丁光迪[4]解釋為:“所謂‘提壺揭蓋’是用吐法治療小便不通。小便不通,有因氣機閉塞、升降不行而致者。”此取類比象,總結中醫的證治理論,下病上取。
考究“提壺揭蓋”的源流,最早可追溯到《黃帝內經》。《靈樞·五隆津液別》記載“天寒衣薄,則為溺與氣,天熱衣厚,則為汗……邪氣內逆,則氣為之閉塞而不行,不行則為水脹”,“上取下取,內取外取,以求其過……病在下取之上。”其后《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條辨》等書籍中均述及此法[5]。張仲景主張發汗宣肺,提升肺氣之功,利小便又發腠理[6]。《溫病條辨·中焦篇》[7]治小便不利“陽明溫病,無汗,實證未劇,不可下,小便不利,甘苦合化,冬地三黃湯主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提到“肺布葉舉,使上焦不通,榮衛不散,熱氣在內,故氣消也。恐則精卻,精卻則上焦閉,閉則氣還,還則下焦脹,故氣不行”,也說明在氣機方面,上焦通則下焦開[8]。然“提壺揭蓋”法的真正理論總結出處,現認為一是出于《古今醫案》“朱丹溪治一人,小便不通……脈右寸頗弦滑,此積痰在肺。肺為上焦,膀胱為下焦,上焦閉則下焦塞,如滴水之器,必上竅通而后下竅之水出焉。”[9]論述了朱丹溪的治療案例;另一出處是《時方妙用》“至于癃閉證,小便點滴不通,甚則脹悶欲死……用補中益氣湯服后以手探吐者,如滴水之器,閉其上竅而倒懸之,點滴不能下也,去其上閉,則下竅通矣。”[10]近代曹穎甫對其進一步發揮,認為發汗、利尿同為上、下竅,故發汗可通下竅,岳美中將其比喻為“北牖不開,南風不暢”[11]。隨著后世發展,部分醫家多僅著重于肺屬上焦,只局限于“揭蓋”宣肺,“提壺”利尿,而李俊哲及朱先[12-13]認為,應著眼于全身氣機,只要上焦氣機開啟,下焦便可通調,還可用探吐、搐鼻取嚏等方法,下通大便,治療癃閉、便秘等。如胡永東等[14]認為,開啟上焦閉塞可開宣肺氣、益氣升陽、斡旋中焦。在“提壺揭蓋”法的擴展應用中,根據病因不同,有多種治則發揮,若氣郁,則宣達氣機,痰阻,則化痰排濁。
在用藥方面,《丹溪心法》[15]云:“小便不通,有氣虛、血虛、有痰、風閉、實熱。氣虛,用丹參、芪、升麻等,先服后吐,或參芪藥中探吐之;血虛,四物湯,先服后吐,或芎歸湯中探吐亦可;痰多,二陳湯,先服后吐,以上皆用痰吐。若痰氣閉塞,二陳湯加木通、香附探吐之。”用探吐法治小便不利。《時方妙用》載“至于癃閉證,小便點滴不通,甚則脹悶欲死……有用五淋散加入麻黃、杏仁以微取汗……配杏仁以降氣……”,所用代表藥物為麻黃、杏仁[10]。《侶山堂類辨》也常用麻黃、杏仁,“小便不利者,用麻黃、杏子配八正散,內加二味,其應如響,蓋外竅通而內竅通也,上竅通而下竅即利矣。”[16]清末紹派醫家趙晴初在其論著《存存齋醫論》中治療小便閉和大便閉時提到“肺氣不用,當與杏蔞開降合五苓加甘桔、六一、蘆根、通草……肺與膀胱通氣化,而膀胱為州都之官,氣化則能出焉。”多配杏仁、五苓散開降利濕治療小便閉;“至標癥氣郁,瞋脹而不大便,當參腸痺之法,即腑病治臟,下病治上也,與開降法”,用杏仁、桔梗、紫菀等治療大便閉,開肺降濁。現代醫家中,劉士正[17]通過不同證型辨證施治指出宣肺用麻黃湯加減,補益脾肺補中益氣湯化裁,清瀉肺熱大承氣湯加味;郝光等[18]用辛輕風藥:麻黃、桔梗、荊芥、防風、杏仁等治上焦如羽;陳小弟[19]以桔梗、杏仁為關鍵藥開上啟下;劉寧等[20]總結劉景源以“三拗湯”合“補中益氣湯”治療癃閉。
古時“提壺揭蓋”法多只理解為開肺利尿,因此在治療中,多以麻黃湯加減如越婢湯等治療,發汗利水[21]。《內經》中“開鬼門”意為發汗,對于無汗患者,宣發腠理,上焦開通,下焦自利。現代應用還可為通二便,根據臟腑相關治則,肺與大腸相表里,亦可歸列為“提壺揭蓋”法[22-23]。“提壺揭蓋”法經后世傳承發展,如今廣泛應用于臨床,具有較好的療效,最典型的應用是治療癃閉。癃閉相當于西醫的尿潴留。《內經》中最早提及“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溺。”《景岳全書》云“小水不通是為癃閉”,認為癃閉的治療主要從肺、脾、腎三臟入手,上焦宣肺,中焦健脾,下焦溫腎。因此臨床大多通過宣肺通膀胱治療尿潴留。臨床亦有應用“提壺揭蓋”法理論針灸治療癃閉,“揭蓋”開上竅以水溝、風池為主穴,輔以中級、三陰交等[24]。肺與大腸分屬上下二焦,且相互表里,肺主一身之氣,肺氣宣通,則腸得濡潤,因此“提壺揭蓋”法還有一大應用是治療便秘,常用藥物有桔梗、杏仁、前胡、木香、紫菀、枳實、厚樸等,大多醫家用杏仁、桔梗之類開提肺氣,升清陽而降濁陰[25-27]。現今臨床推廣應用于治療各種不通暢疾病,如腸梗阻、冠心病PCI(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后的腹脹便秘,其在減輕患者術后痛苦,提高生活質量,具有較好的臨床意義[28-31]。除此以外,“提壺揭蓋”法也有進一步發揮,如徐有全等用于治療小兒強中癥;江家華、林炳茂等用于治療肺心病等[32-34]。
施某,男,72歲,2012年7月28日初診。患者膀胱癌術后復發,診見左下肢腫,低熱,苔薄膩,脈弦。四診辨證:濕阻下焦,治宜宣肺利水,方用萹蓄、瞿麥、海金沙、石韋、天葵子、地骨皮、夏枯草、炒谷芽、焦神曲各12g,三葉青、蚤休、連翹、炒黃柏各10g,魚腥草 30g,紫地丁 15g,蒲公英 25g,防風、杏仁、蘇葉各6g。7劑。水煎服。每天1劑。1周后復診,下肢水腫稍退,無低熱,患者自我感覺好轉,故在原方基礎上稍作加減。1月后,水腫減退,膀胱癌術后控制情況良好。
按:此患者為膀胱癌術后復發而引起的全身性水腫,葉新苗老師采用了提壺揭蓋法宣肺利水,使得下焦津液輸布代謝正常,水腫消退。方用防風、杏仁、蘇葉治上焦如羽,為提壺揭蓋法要藥,上焦氣機通暢,下焦津液得以通利;再以紫花地丁、蒲公英、天葵子等化裁五味消毒飲解毒退熱,控制膀胱癌術后的癥狀。各方合用,治療患者的下肢水腫,并取得較好療效。
綜上所述,“提壺揭蓋”法是中醫通過日常現象類比總結出來的治療方法,通過開啟上焦氣機,通調下焦水道。“提壺揭蓋”法的源流,最早可追溯到《黃帝內經》,在《傷寒論》《溫病條辨》等書中均有記載。理論由朱丹溪最先提出應用,并在后世得到繼承發展。汪蓮石將其總結為“提壺揭蓋”四個字,丁光迪做了進一步解釋發揮,至今有了更完善的發展。方藥應用方面,古今醫家主要應用麻黃、杏仁、桔梗、防風、紫菀等藥物,此類藥物大都具有輕宣肺氣的作用,可通利下濁。現今臨床中,“提壺揭蓋”理論廣泛應用,除用于癃閉、便秘等疾病外,亦許多醫家精心研究發揮,在很多疑難雜病的治療上均取得較好的臨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