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通訊員 吳 怡
當前我國正處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發展的關鍵時期,加快利用信息化手段推進現代農業建設是新時期農業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通過“互聯網+”這一思維來改造傳統農業思維,用“互聯網+”這一信息技術改造、更新和提升億萬農民群眾的綜合素質,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這同我們在新形勢下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目標是完全一致的。
要明確“互聯網+”農民教育的目標,說到底就是要弄清楚什么樣的農民才是“互聯網+”時代下的現代農民。
一要有互聯網思維和意識。“互聯網+”現代農業,不能簡單地停留在原有理解的農業信息化層面,一定是用互聯網技術和思維貫穿于整個農業產業鏈,不只是技術,更是一種思維方式,一種新型思想工具,一種創新方式手段,還是一種引領示范、創新、革新的社會價值和文化效應。
二要有互聯網滲透融合能力。新型職業農民要善于利用互聯網及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改造和升級現有農業技術裝備,創新和引入O2O、C2C、B2B等農村電商模式,使其更好地服務于農業產前、產中、產后等各個環節,加速其與農業全產業鏈的滲透融合,節本增效,開拓市場,提升農業產出率,構建新的經濟增長點,從而促進農業轉型升級,推動現代農業持續發展。
三要有信息共享獲取能力。從農業的發展態勢來看,“1.0的小農生產、2.0的機械化生產、3.0的精確化生產”正在向“4.0的智能化生產”快速邁進,特別是進入互聯網大數據和移動互聯時代,加速跨越的趨勢明顯。農業農村經濟要實現“彎道超越”,取決于在“互聯網+”時代共享與獲取信息的能力、推進的速度,這是“互聯網+”現代農業人才培養的關鍵。
只有將以上內容納入和貫穿于農民教育中,才能使培訓的主體真正成為“互聯網+”思維新、農業領域觀念新、現代農業發展理念新、知識能力結構新、創新驅動路徑新的新型職業農民。
一是培養開放融合的“互聯網+”思維。將“互聯網+”納入農民教育的重要內容,以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網絡遠程教育培訓、知識更新培訓、移動手機智能App終端、微博、微信等多種形式和途徑,著力培養和提升農民的互聯網思維和意識,推動職業農民在農業生產、組織、管理和商業模式上進行全方位的創新,從而實現農業跨產業、跨行業、跨領域的深度融合,催生新型業態,衍生新市場和新產品。
二是滿足農民多樣的信息培訓需求。重點突出五個方面:第一,基本技能,如計算機基本操作及互聯網應用技術、信息采集處理和傳播等。第二,電商技術,重點是加強對O2O、C2C、B2B、微客、微商等模式的應用。第三,移動互聯,加強對智能手機、手機App、微博、微信等移動智能終端和新媒體的應用推廣,提升信息獲取能力。第四,物聯網技術,加快推進現代農業自動化、標準化、精細化、精準化、智能化建設。第五,公益服務,加大“12316”三農信息服務平臺、“農信通”短信平臺等功能應用,改善和提升農民教育培訓跟蹤服務能力。
三是著力培育農民的創客精神文化。從某種意義上說,創客精神是互聯網精神的具體體現,其核心就是不斷創新。“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目的就是要讓時代涌現出更多“創客”。“褚橙”“柳桃”“潘蘋果”“丁磊豬”“恒大米”等這些基于“互聯網+”思維下農業品牌的涌現,背后不只是有志投身于農的“創客”們,更重要的是他們利用“互聯網”思維改變、改造、創新、革新傳統農業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這就是“互聯網+”下的創客精神文化。這種精神文化不僅互聯網需要,時代也需要,農業、農村和農民更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