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通訊員 李 秋
榮昌白鵝產于重慶市榮昌區,廣泛分布于平壩和丘陵水稻產區。榮昌白鵝屬中國白色鵝種的優良鵝,具有生長快、肉質好、耐粗飼等特點。
榮昌白鵝體軀呈橢圓形,全身羽毛潔白,喙、肉瘤、脛、蹼呈橘紅色,虹彩藍灰色。公鵝體形較大,頭頸稍粗,額部有一呈平圓形的肉瘤,好斗,叫聲高而洪亮,體重4.4 ~5 kg。母鵝體形略小,體重4.3 ~4.9 kg,頭清秀,頸細長,肉瘤不明顯,性情溫馴,叫聲低而清脆,腹部有少量不太明顯的皺褶,俗稱“蛋包”。
榮昌白鵝歷史悠久,據縣志記載,在清光緒年間,榮昌白鵝已被列為全縣重要特產之一。它具有生長快,育肥周期短,養殖效益高的優勢。屬食草為主的節糧型動物。羽絨純白、質好,是加工羽絨服裝的上等原料。近幾年來,榮昌白鵝發展迅速,常年保持種鵝群6 萬~7 萬只,年出欄商品肉鵝112.64萬只,大量銷往成渝兩市及所轄區市縣,年創收3 351.04萬元。
為滿足市場需求,榮昌區建立了榮昌白鵝純繁基地,已飼養核心種鵝群近1 000只,基礎繁殖近5 000只,建成雛鵝孵化中心2個,年孵化能力120萬只,使全區雛鵝總孵化達140萬只以上。
太和胡蘿卜常年種植面積333 hm2,是合川的優良地方品種,以其品質好、富含胡蘿卜素、營養豐富而倍受人們喜愛,享譽重慶市內外。太和胡蘿卜長20 ~25 cm,橫徑2 ~3 cm,紅皮、紅肉、紅心,個體均勻,頭尾等大,近圓柱體,內心細小,質地脆嫩,汁鮮味美,色澤鮮紅。太和胡蘿卜6—9 月播種,11 月—次年3月可陸續采收,每667 m2產1.5 ~2.5 t。
2014年,重慶市合川區蔬菜技術指導站申報的“太和胡蘿卜”通過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審查和組織專家評審,實施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太和胡蘿卜農產品地理標志地域保護范圍是:重慶市合川區太和鎮小河村、米市村、長流村、曬金村。太和胡蘿卜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規模為800 hm2,年產量30 000 t。
都巴粉又名蕨根粉,是用蕨菜的根莖制作的淀粉。被人們譽為“黑色食品”,古人以“堆盤吹熟紫瑪瑙,入口嚼碎明琉璃”的詩句贊美。
蕨菜又名鋸菜、龍頭菜、拳頭菜、蹩腳,為鳳尾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素有“山菜之王”之稱。成熟蕨菜的根莖呈紫色,含特殊淀粉,其淀粉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歷來為人們所喜食。每到立冬至春分前,人們上山采挖蕨根,此時蕨根的淀粉含量最高,蕨根不易霉變,出粉率也相對最高。“根啊根,三尺深,挖一挖,哼一哼。”這是挖蔽根時常念的順口溜。蕨根采回來后,用清水沖洗掉泥沙雜質,刮除表皮,切成約10 cm 長的小段,用簍裝滿封嚴,放在溪流旁的活水中浸泡2 d除異味后撈起,。將漂洗后的蕨根攤在水泥曬壩上或在溪流邊的干凈大石上,用特制的木槌捶碎或用石臼搗爛,再裝入布袋,在盛有清水的水缸中揉搓,洗盡淀粉,將缸中粉漿用紗布過濾出渣滓,再反復自然沉淀。

都巴粉可即取即食。取適量都巴粉,用少量溫水(40℃以下)稀釋后用沸水沖泡后食用,還可加入白糖、蜂蜜或制成果凍,或摻拌面粉制作其他食品食用。在土家族山寨,人們食用都巴粉一般不采用速食的方法,而是用溫水將其調和成面團,切成一片一片的小塊,倒入沸水中煮至都巴塊全部浮上水面后撈出,或拌臘肉、炒臘肉,或加糖、芝麻花生末,炒成香甜都巴塊,或做成拔絲都巴塊、都巴卷……無論哪一種方式做成的都巴塊,都酥香綿軟、滿嘴留香。
永川蓮藕生長所處的自然環境屬于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平均氣溫18.2℃,最高氣溫39℃,最低氣溫2℃。年均降雨量1 042.2 m,平均日照1 298.5 h,年平均無霜期317 d。氣候生態適宜蓮藕生長。
永川蓮藕表面光滑,呈黃白色,色澤均勻;藕體呈圓筒形,藕身粗壯硬實,藕肉潔白,孔小肉厚。生食質脆、富甜味,炒食粉脆、回甜,燉湯易粉、不渾湯、清香味美。永川蓮藕營養豐富,用途廣泛,經濟價值高。每100 g 鮮藕中含干物質5 g,粗蛋白質1.19 g,淀粉7 g,淀粉含量比常規蓮藕高出2 ~3倍。炒食粉脆,燉湯易粉,還可以加工成藕粉食用。
萬州古紅橘原名萬縣紅橘,古稱丹橘,是三峽庫區人培育出的、世界栽培歷史最悠久的古農作物良種之一。之所以稱這些橘樹為“古紅橘”,是因為它們的基因傳承有唯一性,而且比雜交基因有更強的競爭力,所以后代的樣子、特性,都和數千年前的祖先一樣。萬州古紅橘有悠久的種植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位于紅橘的原產地域,是全國種植紅橘歷史悠久、面積和產量最大的地區,已有一千多年的栽培歷史。
萬州古紅橘種植規模達1萬hm2占國內古紅橘面積1/3,年產量達13 萬t,約占全國古紅橘產量的50%,全國產量最大。萬州古紅橘品質優,果大色紅、果形漂亮、易剝皮,甜酸適度、細嫩化渣、果汁多,多次獲得全國古紅橘品質第一。萬州古紅橘容易栽培,在瘠薄的山坡、陡峭的山崖,都種植有碩果累累的古紅橘樹。同時,萬州古紅橘是國內和世界上最大的古紅橘基因庫,可用于柑橘基因遺傳性狀的研究,可在柑橘遺傳育種等領域加以利用,為培育出各種優良的柑橘品種提供豐富的基因資源。國家質檢總局2010年第155號公告,正式批準“萬州紅橘”(萬縣紅橘)獲得地理標志保護產品。
大足冬菜是重慶市大足區的特產。大足冬菜是芥菜嫩尖經二三年腌制而成,清香異常,味道鮮美,質地嫩脆。冬菜原名芥菜,是腌制“大足冬菜尖”的原料。大足區現有冬菜種植面積2 000 hm2,主要利用冬季閑田種植,產量1萬余t。大足土地肥沃、土質疏松,是冬菜生長的絕佳地。由于冬菜是在白露種植,立春收獲,生長環境在冬天,所以病蟲害極少,因此不用農藥、化肥等化學藥劑,是純天然無污染的健康食品。
大足冬菜釀制工藝是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大足冬菜已有近千年的生產制作歷史,曾是全國四大腌菜之一,被譽為“菜味精”,廣受歡迎。晾曬后的腌制過程十分獨特,憑借大足這一得天獨厚的優越自然條件,采用古法釀制,經多道工序,加鹽反復揉搓十幾次,真可謂“誰家少女嬌手巧,千搓萬揉細精挑,方得宴上好佳肴”。2013 年,重慶市大足區品牌戰略促進會申報的“大足冬菜”被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核準注冊為中國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