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明健,劉艷春
重慶市水產技術推廣總站
近年來,稻漁綜合種養技術作為重點產業扶貧項目被廣泛推廣應用,大幅提高了池塘、稻田的利用效率和經濟效益,極大地激發了農民對種植業和養殖業融合發展的積極性,有效地控制了良田撂荒現象的發生。隨著農業機械化的普及耕作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農村的耕牛越來越少;傳統燒柴煮飯也被電飯鍋和液化燃氣所取代,水稻秸稈——稻草的用處越來越小。伴隨環保意識的提高和監督執法的加強,即使在農村焚燒稻草也是不允許的。如何將農業生產中最常見的水稻副產物稻草等科學地轉化和循環利用,是農業科學研究者面臨的新課題。文章介紹如何將秸稈變廢為寶,為種植、養殖業所利用的幾種簡單實用、綠色健康、低碳環保的有效方法。
所謂的“稻漁綜合種養”,就是稻漁同田同塘、稻漁共生、空間共享,實現生物之間融合互補、資源循環利用、互相協同促進,形成相對封閉的高效率和諧運轉的良性自然生態系統,使綜合效益成倍提高的種養模式。魚類可以食用稻田中不斷產生的天然餌料,在水稻生長期間魚類可以持續幫助除去病蟲等有害生物。水稻為魚類提供合適的生長環境,魚類為水稻提供保護并供給優質的有機肥源。
農業生產是一個利用光合作用進行太陽能量轉換的過程,水稻在生長過程中需要不斷消耗能量,也需要不斷補充能量。在稻漁綜合種養中,種植戶需要的是優良高產的稻谷和優質安全的水產品,水稻收割后的副產物——秸稈則成為令種植戶頭疼的問題,處理不好不但會污染環境,甚至會成為水產養殖的隱患,然而處理好水稻秸稈,會在農業生產中發揮出意想不到的效果。因為水稻的秸稈和根茬含有豐富的氮、磷、鉀、鈣、鎂、硫、硅、鐵、錳、鋅、銅、鉬、硼等元素。據資料介紹,水稻吸氮量的31.6%、吸磷量的27.1%、吸鉀量的84.2%都留存于秸稈中,而且秸稈和根茬的有機質含量占78%。稻草粗蛋白含量為4%、粗脂肪為1%、粗纖維35%、粗灰分17%,其中比例最大的是纖維素。任何資源的處理和利用,都是在對其充分了解后。只有摸清了它的特性,總結它在不同環境下對土壤和水質的影響,對水體微生態循環利用的價值,對養殖魚類的作用和意義,才能找到合適的方法和措施。
水稻秸稈還田后,秸稈中含有大量的新鮮有機物料,經過一段時間的腐解,就可以轉化成有機質和速效養分,礦化降解能釋放出各種營養元素,既改善土壤理化性狀,增加土壤有機質,又能改良土壤結構,使土壤疏松,還能促進微生物的生長和根系活力。同時肥水后促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增生,能夠達到水稻增產5%~10%和魚類增收10%以上的效果。
綜合利用農作物秸稈發揮出應有的效力,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恢復農村生態環境的有效途徑。水稻收割時,不管是機收還是人工收割都盡量將根茬留短,給魚類后期的生長騰出更多的空間。同時也要避免根茬過多而腐爛紅黑水污染水質,影響魚類生長,甚至導致其患病和死亡。利用稻田、池塘中栽種水稻后留下的秸稈進行有效轉化后循環再利用,實現資源環境保護,為農業生產服務,其具體處理方法如下:
秸稈是否還田就農村稻田、池塘收割時是否從事水產養殖的實際情況而定,沒有養魚的稻田適合采用秸稈直接還田技術,有條件的種植戶可用秸稈切碎機或收割機將秸稈粉碎后直接耕翻還田,用旋耕機一次完成滅茬、旋耕、掩埋、覆蓋等多道工序。進行機械化還田要注意及時還田、鋪撒均勻,并施用適量氮肥,及時深耕并澆足塌墑水,這樣才能達到腐熟的效果,才有利于秸稈內營養成分的保存,從而增加土壤地力、提高作物產量、減少環境污染,也是落實節本增效、增肥改土工程的有效途徑。
稻谷收獲后及時將鮮秸稈切成0.5 cm 左右的碎段,然后放入沼氣池中,這樣既可以解決秸稈進出沼氣池難的問題,又為沼氣池內殘留物的利用提供了便利條件。據測算,1 kg 秸稈可生產沼氣0.25 m3,甲烷含量55%左右。秸稈作為沼氣原料,具有清潔、經濟、實惠等特點。生產沼氣后的殘留物含有豐富的氮、磷、鉀、腐質酸以及農作物必需的微量元素,是優質的有機肥。沼液可作為魚餌料和牲畜飼料添加劑有免疫、增重的作用。沼液還可以用于浸種、防蟲、生產蘑菇、做菇床培養基料,實用價值很高。
有的水稻收割后稻田要栽種旱地作物,在缺乏相應設備的情況下,根據各地不同的氣候條件,可以釆用就近直接堆漚、半坑式堆漚和坑式堆漚的方法。地面堆漚通常是在地面挖幾條小溝,料堆堆好后,在料堆上插幾個用于排放二氧化碳的出氣孔。半坑式或坑式堆漚通常是在坑壁中從上到下挖幾條一直通到底的小溝,同樣也應插幾個出氣孔,將秸稈直接堆放在地面上,踩緊壓實后,在上面潑灑一定數量的石灰水或糞水,再用稀泥或塑料布密封,使其自然發酵后進行還田利用。
養有魚的稻田或者池塘,根據池塘或者田塊的大小,在塘、田的角落用泥埂圍3~5處水函,并把新鮮谷草扎緊堆放其中,在堆放過程中撒入石灰、氨水、糞水等物質加速其腐化,待腐化到一定程度,草堆軟化變小后進一步壓實并用淤泥覆蓋,幫助其進一步腐熟待用。
收獲稻谷后,根據谷樁高低來蓄留池水的深淺,第一次蓄水將根茬淹完為止(如果要蓄留再生稻,則要留出根茬的三分之一左右,有利于分蘗出苗)。經過慢慢浸泡,待池塘泡出紅水后再分批加注新水。秸稈浸泡出來的紅黑水不要換掉,這時使用芽孢桿菌和底質改良劑分解池塘里的爛草、爛渣,同時可以除掉池塘底部的異味,通過肥水培育浮游生物、藻類等有益生物為魚類提供食物。
在秸稈堆漚腐爛的過程中,會產生有毒、有害物質和有機質,由于封閉在稻田、池塘的角落里,不會對魚類造成影響。水溫在5℃以上時,微生物會參與對秸稈的分解,一般在冬季來臨前秸稈已經完全腐化。在谷樁腐熟分解肥效利用完后,根據水質營養需要適量地放出秸稈腐熟后肥源,將其分批、分期進行肥水利用,秸稈分解的代謝產物可以為藻類提供豐富的營養。用不完的腐熟秸稈可以在翌年進行水稻栽種和魚類養殖時再利用。
翌年3 月和4 月,隨著水溫升高,秸稈會再次加速腐爛,如果秸稈較多、去年又使用得少,可能導致堆積角落出現大量的紅黑水。因此,在稻田、池塘用不完的情況下,可以作為其他陸地植物的肥料使用。如果確實使用不完,首先要大量換水,至少換2~3 次,然后配合改底解毒的產品調節水質。
秸稈在稻漁養殖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特別是在蝦苗、魚苗階段,能夠提供其豐富的開口餌料,所以秸稈腐熟階段的管理至關重要,把握好秸稈的生理特性,利用生物技術發展生態農業。